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明代徽州家谱成就研究综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学会

  作者简介:张学会,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
  摘要:家谱是记载一个家族发展情况的历史文献,大多数海内外学者对家谱的研究都很感兴趣。明代的徽州家谱更以数量多、质量高而著称,对明代徽州家谱的研究是以徽州家谱资料的丰富性和明清徽州社会的典型性为基础的。
  关键词:明代;徽州家谱;成就
  家谱,顾明思议,就是介绍一个家族的历史发展情况。家谱能清晰地折射出整个社会的历史发展、政治演变的轨迹、各个时代的社会面貌,并且在社会风俗的形成中发挥了导向的作用。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家谱的研究越来越热,大多数海内外学者对家谱的研究都很感兴趣。其中徽州地区的家谱更是家谱中的精品,徽州家谱研究是以徽州家谱资料的丰富性和明清徽州社会的典型性为基础的。
  一、家谱研究概况
  (一)家谱整理及研究方面的书
  吴强华著的《家谱》记载着家族的发展历史,家族成员的身份事迹和与家族相关的各种内容。由上海图书馆编的《中国家谱论丛》一书中收集了多位有名学者对家谱的研究情况,如王鹤鸣的《章学诚的谱学理论》、程有为的《简论中国古代谱牒学的发展演变》、丁凤麟的《简论张謇的谱乘观》等,从各个层面来介绍家谱的相关内容。徐建华著的《中国的家谱》记载了家谱的起源、名次、发展与演变、内容与结构、字辈与堂号、宗规、家训、纂修、家谱的流弊、避讳与谱禁、皇室家谱―玉牒、名谱之最―《孔子世家谱》、少数民族家谱、流传与收藏、记录与整理、价值与利用、家谱的现状、家谱的数字化等方面来详细的介绍了中国的家谱。
  (二)关于介绍家谱的由来,发展,内容,目的及其价值方面的研究有很多专题论文
  张敏、高国华在《家谱略谈》中对家谱的概念作了一番解释,即家谱是记载家族中方方面面情况的历史文献,对家谱的作用都做了仔细的分析,指出家谱是一种重要的档案资料,要充分利用好家谱中的历史信息。陈宁宁在《家谱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中指出了家谱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曲折的发展过程及其到今天家谱作为一项研究也在不断的深入。顾燕在《<中国家谱总目>的特色和编纂特点》中指出了中国家谱在收录内容上的特色,即数量多,姓氏多,地区分布广,编纂者多,版本形式也多种多样。其在编纂内容上的特点,即全为繁体字。通过撰写家族迁徙的经过,来确定家族的始祖和史迁祖及修谱次数、家族名人等关于家谱各方面的问题,为了解家谱作了基础工作。王鹤鸣在《中国家谱体例概说》中分了六个章节来具体介绍家谱的体例问题,包括什么是体例,体例包含的具体内容等。徐建华在《家谱的地方性特色及价值》中从家谱的起源、地方性特色、收藏、整理及价值的角度,对家谱进行了全面的介绍与分析。杨一琼在《家谱研究价值新探析》中指出家谱在政治学、经济学、人口学、姓氏群体遗传学、历史学、教育学、版本学中都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朱开忠在《家谱之历史及其价值》一文中阐述了家谱的发展历史,以及家谱体现在各方面上的价值,如丰富的史料价值、纽带作用、进一步推动现代精神文明建设等。王开萍在《浅析家谱的价值与收集》中从家谱的意义、类型、内容等方面对家谱的史料价值和收集方式等进行了探讨。牛玉瑛在《浅析撰修家谱目的》一文中从先人撰修家谱的目的即溯源追根、辨析亲疏、凝聚族人、教育后人四方面,和撰修新家谱的目的即铭流、兴家、育人三部分进行了阐述。
  二、国内徽州家谱研究情况
  国内对徽州家谱的研究是从20世纪初才开始的,虽然时间跨度超过了一个世纪,但主要的研究成果还是集中在近三十年,特别是近十年来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这和社会的发展,国家之间的信息交流加强有关。
  徽州的家谱进入学者的研究范围,是因为徽州的家谱数量多,精品多,质量高,有研究的价值和必要。
  (一)徽州家谱资料的整理和编年的研究书目
  这方面以张海鹏、王廷元主编的《明清徽商资料选编》最有影响。该书中充分肯定了徽州家谱在徽商研究中的重要史料价值,对徽州家谱的研究起了重要作用。赵华富出版的《徽州宗族研究》,其书第四章专论徽州宗族的族谱,全章分五节,第一节论宋元谱牒,第二节论明清和民国时期的徽州谱牒,第三节论徽州谱牒数量大、善本多的原因,第四节论《新安名族志》的编纂宗旨,第五节论徽州谱牒资料辨。赵华富的研究成果对徽州家谱的进一步深入研究起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对徽州家谱保存情况和编年研究有很多篇专题论文。戴圣芳在《徽州望族的谱牒》中根据《中国古籍总善本书目》、《中国家谱综合目录》、《上海图书馆藏家谱提要》等分析了徽州谱牒文献主要类型、基本内容和特点,同时指出徽州家谱的文献价值。薛贞芳的《徽州谱牒述略》文中就对徽州谱牒的起源、发展、特点、价值和收藏现状等各方面的研究作了阐述,把取得的一系列成果进行系统分析总结,提出了对谱牒整理的创新思路。徐学林在《徽州存世谱牒及其开发利用》中阐述了徽州存世家谱的姓氏、发展和各地区的分布情况,徽州家谱的研究价值和开发利用。
  (二)关于徽州家谱与徽州社会诸关系的研究及徽州家谱的内容、价值、功能等方面的研究
  周惊涛《徽州存世家谱的社会史资料价值》一文中指出徽州存世家谱对移民史特别是商业移民史、民俗史,以及徽州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宗族制度的研究都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宋杰《徽州家谱与徽州方志》一文中通过对徽州方志和家谱这两种地方文献相互对比印证发现,家谱提供了丰富的文献资料,而方志的体例、内容要求等定下了规范的制度。两者相互补充相互完善,徽州家谱因此独具特色。谈家胜在《近二十年徽州家谱文献研究的学术审思》一文中指出了徽州家谱文献的存世资源、特点及价值、编纂、内容与体例及谱法研究,徽州家谱的个案研究及有待深化的几个问题。
  (三)关于徽州家谱编修理论的研究
  王鹤鸣在《试论徽州谱牒的体与魂》中指出徽州谱牒之体遵循的是五世图式体例,由欧阳修、苏洵所创,徽州谱牒之魄为朱熹的理学思想,其也是徽州谱牒的核心思想。徽州的传统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反映的就是中国的文化。“公修族谱反映的是文献历史,私撰家谱更接近历史实态”是翟屯建在《徽州私撰家谱与公修族谱的差异》中提出的观点,并从规模、篇幅与流传形式,体例与内容,记载内容的真实性等方面进行了论证。林济在《汪道昆的谱本宗与宗法收族理论》中论证了汪道昆的小宗谱法思想。近年来,徐彬在徽州家谱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他在《论徽州家谱的评价理论》中指出徽州家谱数量众多为其理论研究提供了充足的资料基础,家谱评价理论的不断丰富带来了徽州家谱的高度繁荣。在家谱评价标准方面,徽州家谱形成了对家谱整体方面的评价,还对家谱书法、家谱功能、家谱类别等具体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评价标准。在评价方法方面,提出了诸如“知人论世”、“因其文而得其心”等具体评价方法。徽州家谱的评价理论指导着徽州谱学的发展,它们之间有很大的关联性。在《“谱之废与兴,人也”―徽州学者的家谱编者论》一文中,作者论述了家谱修撰中编修者的职业道德、责任意识、专业素养等均对所修家谱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作者通过一一论述,理性的对编修者应具备的素质提出了要求。在《论历史意识和历史编撰理论对徽州家谱的影响》一文中指出史学对家谱的密不可分。“以稽先世,以贻将来”的历史传承思想是明清徽州家谱发展的动力。“大有关于家教者”的历史借鉴思想是明清徽州家谱努力的方向。明清徽州家谱往往是依据史学编撰理论进行编写的,正史的史表影响了家谱体例,该时期的徽州家谱编修者也很重视信史原则。   (四)关于明代徽州家谱资料的研究
  常建华在《程敏政<新安程氏统宗世谱>谱学问题初探》中对新安程氏统宗谱的谱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程敏政关于“别宗姓”、“严谱系”、“明教化”和新体例等方面的见解很深刻实用。徐彬在《程敏政的家谱编修及其影响》一文中通过对家谱谱序、谱跋的撰写和家谱文献保存的研究,梳理了对其家谱体例、谱辨的阐述,深入浅出的诠释了明代程敏政对家谱领域的影响。另其在《论明清徽州家谱编修与徽商的互动》一文中指出明清徽州家谱编修与徽商是相互影响的,徽州家谱通过编修活动宣扬了“良贾何负闳儒”的理念,为徽商的经商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为徽商子弟参加科举考试提供了重要的凭证,徽商同时也为家谱的编修提供了经济上的支持,有力地促进了明清徽州家谱编纂的繁荣。林济在《程敏政统宗谱法与徽州谱法发展》中指出程敏政统宗谱法中的史法、宗法及其徽州谱法的发展情况。陈瑞在《明代徽州家谱的编修及其内容与体例的发展》中指出了明代徽州家谱的重要性,明代是家谱发展的崭新时期。对明代徽州家谱的编修、续修以及家谱内容与体例的发展作了探讨。另在《明清时期徽州族谱的控制功能》中论述了徽州族谱的功能由原先相对较为单纯的族史文献发展为“谱法劝惩”的教化文本,以社会控制为视角来讨论明清徽州族谱的功能。卞利在《明代徽州谱牒的纂修、管理及其家国互动关系研究》指出了明代的《新安名族志》和《休宁名族志》的问世代表着统宗谱以及其他徽州名门望族的谱牒在类型、体例、内容及纂修、刊刻的管理制度上也日臻完善,徽州谱牒纂修在此时达到了巅峰。这也为学者研究明代徽州谱牒纂修与管理制度及其家国互动关系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文献资料,填补了学术空白。邵凤丽在《中国古代家谱凡例初探―以明清以降徽籍汪氏家谱为例》一文中通过对家谱凡例的经历阶段即寓例于文、序例合一和标准凡例三个阶段,对汪氏家谱做了具体分析。周晓光、徐彬在《明清徽州家谱与徽州社会风俗》一文中指出明清徽州社会利用家谱宣扬“仁让”之风、重视血统关系、重视婚姻门第的社会风俗。
  三、国外学者对家谱的研究
  由于中国近代百年动乱导致徽州家谱流失海外的数量很大,各国学者也通过对徽州家谱的整理和分析做出了一定研究。日本学者牧野巽对茗洲吴氏宗族的社稷问题颇有研究,多贺秋五郎于1960年出版了《宗谱研究》,后在1981年又出版了《中国宗谱研究》一书。荷兰学者宋汉理等发表了《徽州宗族的个案研究》和《谱序新探》等文章。美国学者居密在1980年的时候通过安徽方志、家谱等地方历史文献对徽州宗族和宗法制加以研究。
  四、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需要加强的工作
  综上所述,虽然在国内外学界的广泛关注和共同努力下,徽州家谱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从总体上来看,徽州家谱的研究仍需不断加强,以便挖掘出更深层次的人文精神和文化气息。
  (一)对繁多的徽州家谱研究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
  (二)研究内容上,对徽州家谱的比较研究还不足。现有的徽州家谱研究还只是局限在就徽州家谱的研究而研究,没有形成与其他地区家谱比较的新局面,还无法准确定义徽州家谱的特点,无法深刻认识徽州家谱的特色。
  (三)国际性的合作研究还有待加强,目前还没有形成国际性的家谱研究团体。
  所以,我们需要通过对家谱这第一手文献资料的研究,由家到国,将蕴含其中的社会文化人文精神一一展现。把握好编撰家谱的理论与方法,把家谱这个纸质的材料变成动态的、有生命的研究课题,从而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通过不断加强对家谱整个系统的掌握和理解,持之以恒地对家谱的内容和结构进行分析整合,结合时代特征来发掘家谱中的内在潜力,为全国乃至海外的同胞打开一扇了解族群、追源溯根的窗口,提升我们的民族归属感和历史厚重感,为社会发展和国家进步贡献出家谱这个“沧海一粟”不平常的力量。(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谈家胜:《近二十年徽州家谱文献研究的学术审思》,《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11月第6期
  [2]王鹤鸣:《试论徽州谱牒的体与魂》,《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3]翟屯建:《徽州私撰家谱与公修族谱的差异》,《安徽史学》2006年第6期
  [4]林济:《汪道昆的谱本宗与宗法收族理论》,《史学月刊》2006.7
  [5]常建华:《程敏政<新安程氏统宗世谱>谱学问题初探》,《河北学刊》2005.11
  [6]陈瑞《明代徽州家谱的编修及其内容与体例的发展》,《安徽史学》2000年第4期
  [7]卞利在《明代徽州谱牒的纂修、管理及其家国互动关系研究》,《江海学刊》2010.1
  [8]邵凤丽在《中国古代家谱凡例初探―以明清以降徽籍汪氏家谱为例》,《青岛大学师范学学学报》2010.9
  [9]时代:《论“家谱”的思想内涵与社会文化效应》洛阳师专学报1992年2月第15卷第1期。
  [10]薛贞芳:《徽州谱牒述略》,《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3月第24卷第2期
  [11]朱开忠:《家谱之历史及其价值》,《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4月第24卷第2期
  [12]翟屯建:《徽州私撰家谱与公修族谱的差异》,《安徽史学》2006年第6期
  [13]陈瑞:《明清时期徽州族谱的控制功能》,《安徽大学学报》2007年1月第31卷第1期
  [14]徐彬:《谱之废与兴,人也――徽州学者的家谱编者论》,《史学史研究》2009年第2期
  [15]宋杰:《徽州家谱与徽州方志》,《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25卷第7期
  [16]徐彬:《程敏政的家谱编修及其影响》,《淮北师范大学》(哲社版)2011年10月32卷第5期书籍类
  [17]徐彬:《明清时期徽商参与家谱编修的动因》,《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11.1
  [18]徐彬:《明清徽州家谱与徽商文化》,《光明日报・史林》,2010.6.22
  [19]徐彬:《论历史意识和历史编撰理论对徽州家谱的影响》,《安徽史学》,2010.3
  [20]徐彬:《论徽州家谱的评价理论》,《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9.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57953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