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江苏阳光”下的幻影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梅叶挺

  一家乡镇毛纺企业与“尖端”太阳能电池技术的遇合
  
  □ 本刊记者 付涛
  
  故事的两面
  江苏的一家上市公司正在进行一项太阳能光伏电池的中试,公司宣称,初步测试已获得高达35%的光电转换率,目前正要经由中试以最终实现量产。
  这家公司名为江苏阳光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交易所代码:600220),位于江阴市新桥镇,向来以毛纺及服装为主业。今年5月,公司突然宣布转向太阳能光伏电池开发,股价飙升一度超过300%。多家基金公司大力推荐江苏阳光的股票,誉其掌握了“世界第一的光电转换技术”,正贴切眼下股市中大热的“能源概念”。
  目前太阳能光伏电池的理论光电转换率上限为33%,市场上常规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率一般在15%-17%间,超过20%的仅能在实验室中实现,尚未见量产。
  早在江苏阳光宣布这一重大技术后不久,即有媒体质疑其为“神话”,但上市公司从未予以回应。日前,江苏阳光董事会秘书陈浩告诉《财经》记者,他们最快将在今年11月宣布中试结果,“如果这个测试通过了,获诺贝尔奖也说不定。”
  江苏阳光的这一项目,是与74岁的退休教授陈钟谋的合作;后者正是35%的光电转换技术的提供者。《财经》记者调查发现,陈钟谋的这一技术充满疑窦,早年曾数度失败,前景也远不明朗。
  这或许只是故事的一面。以传统毛纺制装业为主的江苏阳光自2003年以来利润持续下跌,跌幅超过50%。今年初启动股改后,公司先后宣告了上半年利润预增400%、掌握太阳能电池最高新技术等重大利好,顺利通过股改,一挽数年颓势。
  
  与此同时,江苏阳光正在积极申报一项征地项目,拟名“阳光光伏城,”用于太阳能电池生产基地。位于江阴新桥镇的这一地块面积多达1500亩。在土地审批趋紧的今天,地块价值不难想象。
  江苏阳光的控股大股东,系私营企业江苏阳光集团有限公司(下称阳光集团)。后者是江苏当地颇有名气的房地产开发商,近年来正调集巨资频频圈地。
  前述诸多看似“巧合”的情节如何串联,外界尚难窥其详。在股市已越来越缺乏神话的今天,江苏阳光的神话越发耐人寻味。
  
  35%的秘密
  
  江苏阳光于今年5月23日首次公告转向太阳能电池研发生产。公告称,公司与陈钟谋共同投资成立江苏阳光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陈以发明专利技术“纳米光-热伏电池及其制备方法”评估作价1520万元,在合资公司持股38%。
  对于这一专利技术,上市公司公告称:“陈钟谋教授发明的新型高效光伏电池,性能稳定、使用效果良好,经中国科学院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和风力发电系统质量中心检测,产品技术先进,光电转换效率达35%,属国际领先,该专利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有关部门评为重点专利。”
  对此,中国科学院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和风力发电系统质量中心主任翟永辉近日向《财经》表示,这一检测是在2003年作出的,“我们仅仅帮他做了测试,也即按照陈钟谋提供的芯片路线图,对其中某几个点上的数据作了测试,我们并没有给他们的测试进行鉴定,应该说这些数据本身并不具有意义。”
  翟永辉还回忆,上述测试并非标准测试,“当时我们建议陈钟谋追加标准试验,但他不愿意,仅根据几个数据就推算出了35%的结论。这种算法可能存在问题。”
  所谓“标准测试”,一般是指按照国际电工委员会颁布的光伏电池的标准照度作为测试条件,包括给定太阳能辐射通量为1000W/平方米、环境温度25℃等。但是,陈钟谋当时采用的测试条件,则包含了一项他的核心技术――“偏压”。
  “简单地说,就是需要一个外接电源。”早年与陈钟谋合作过的一位大学物理教师说。2000年前后,陈钟谋就称自己取得了35%的光电转换率,该技术的理论基础,正如陈在一篇论文中所述:“在光注入强度不变时,宽势阱器件的光电流将由于偏压诱发更大的隧道电流而大幅度增加。”
  但是,“宽势阱半导体光电器件”若要发挥效能,本身需要一个“偏压”――也即外接电源激发。于是,所谓35%的光电转换率就面临一个重大问题――远远超过常规太阳能电池所转换的电能中,究竟有多少来自通常意义上的太阳能辐射?又有多少来自外接的“偏压”?而如果“陈氏光伏电池”的测试条件迥异于国际通用标准,则其神话般的光电转换率是否具有科学价值?
  “我们的报告里,肯定没有提到35%这个数据。我个人已经口头向江苏阳光公司的董秘提出要求,必须更正他们公告中的表述。”翟永辉近日向《财经》记者表示。
  
  一次失败的合作
  
  另一方面,陈钟谋早年的合作伙伴,向《财经》记者披露了当初合作失败、不欢而散的经过。
  这位人士透露,陈钟谋早年留苏,回国后在原电子工业部南京第55研究所担任研究员,上世纪90年代即已退休。1998年前后,陈提出把宽势阱理论应用于太阳能光伏电池研究开发工作,认为这可以取得重大技术突破。
  其后,陈钟谋曾求助于无锡市国资背景的无锡国联集团,为其上述发明设想投资。据称国联集团曾给陈一笔投资,但不久无疾而终。知情人称,原因在于“陈钟谋并没有做出他描绘的那种太阳能电池”。
  大约在1999年下半年,江苏的四名投资人结识了陈钟谋,其中一位是当地某大学的物理教师。他们当时对陈的理论发生了浓厚兴趣,并相信“如果成功了,这项发明比得上居里夫人发现镭”。
  随即,四人为陈钟谋光伏电池技术的产业化开始作全面筹划。他们专门在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注册了一家项目公司,陈钟谋同样以其技术入股,在公司持35%股份。合作者要求陈为自己的光伏电池申请专利,并上报申请“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
  这一专利于2001年中在国家知识产权局注册,名为“纳米光-热伏电池及其制备方法”,正是如今江苏阳光公告中所宣称的专利。
  “我当时把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在这个太阳能项目上。”前述物理老师回忆,“我们向陈钟谋催要太阳能电池的样品,他却迟迟不给。”
  直到2001年国庆节前,陈钟谋交出了大家盼望已久的两件电池芯片样品。这位物理教师迫不及待进行试验,结果却大失所望。“我把偏压、电池芯片及接收电能的装置连接起来,当偏压通过芯片时,用阳光灯照射芯片。结果接收装置得到的电量,与直接连接偏压与接收装置所得的电量相差无几。”
  他回忆说:“我并不甘心,后来又请中科院上海一家研究所的朋友再作测试,结果发现这个芯片样品的实际光电转换率仅仅达到 6%-7%,比起当时市面上普通太阳能电池15%的转换率还要低得多。”
  位于上海的项目公司申报的“微型高效宽光谱换能器”,在2001年获得了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证书,但四位出资人认为,在陈钟谋的技术已被证实不可行的情况下,再作投资或融资已无意义,于是决定立即终止与陈的合作。
  陈钟谋曾为测试结果与四名投资人发生激烈争执。“他认为偏压只是诱发了样品芯片的转换效率,但我们的测试发现,实际上产生的电流是由偏压做工带来的。”
  直到今年上半年,江苏阳光突然宣布投资陈钟谋的高效光伏电池之前,陈仍在为自己的“专利发明”多方奔走,求助各方投资,但鲜有收获。
  
  股价飙升
  
  如今看来,江苏阳光大张旗鼓投资“陈氏光伏电池”,或许另有深意。
  就在今年5月23日公告组建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的前三天,江苏阳光的股票持续三日涨停。公告披露后,股价再升,至5月底超过每股7元。而就在一个月前的4月下旬,股价尚不足每股2.3元。

  利好消息还来自公司利润飙升。4月25日,江苏阳光发布2006年上半年业绩预增公告,预计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400%。同一天,大股东阳光集团完成了早前宣布的增持计划――从3月7日至4月25日,集团总计增持上市公司流通股4000万股,占总股本的4.15%,每股成本不超过2.5元。原本持有上市公司37%法人股的阳光集团,在二级市场大举增持,源于上市公司今年2月发布的股改方案。方案向流通股东承诺10∶1的对价;而“为了避免股价非理性波动,并增强控股股东的控股地位”,大股东决定以自有资金增持流通股。
  之后,江苏阳光股价因接踵而来的利好而飙升,大股东所持4000万股流通股的身价今非昔比。这部分股票锁定期为半年,至10月下旬已可抛售。如今,江苏阳光股价虽已下滑,但仍稳居每股4.5元之上。大股东的巨额获利,已无悬念。
  至今年6月,江苏阳光再为太阳能概念推波助澜。
  
  一实一虚
  
  6月27日,公司发布公告称,为解决太阳能光伏电池的上游原料供给问题,打造完整的产业链,决定与宁夏东方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宁夏电力开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共同投资成立宁夏阳光硅业有限公司(下称阳光硅业)。公司注册资本3.6亿元,江苏阳光将以现金出资2.34亿元,持股65%。
  今年国庆后,《财经》记者来到宁夏自治区石嘴山市新材料工业开发区,看到阳光硅业用于投产多晶硅的规划用地仍是一片空旷无人的荒土地,阳光下尘土飞扬。
  多晶硅是制造硅形太阳能光伏电池的主要原料,目前国内尚难掌握其生产工艺,基本依赖进口。合资公司的投资方――宁夏东方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技术部负责人李海军告诉记者,多晶硅生产工艺目前仅掌握在少数国家手中。其中,日、美、德三国的技术最为先进,但不愿转让;仅技术相对落后的俄罗斯愿意转让。“目前我们正在和俄罗斯专家洽谈生产工艺引进,谈成后,估计要到明年才能动手,争取在两年内可以做出产品投放市场。”
  
  石嘴山市工商局注册科负责人告诉记者,阳光硅业公司虽已注册,但目前尚有涉及其经营范围的多项证书需要审批,公司还未开展任何生产经营活动。
  与此同时,位于江苏江阴新桥镇新华路上的一块工地,至今仍悄无声息。9月末,记者在工地现场看到,一栋三层高的厂房已接近完工,全场仅一两名工人在整理建筑材料。记者找到了正躺在墙角睡觉的一位工地负责人。他表示,工地已停工两个月,还不知道什么时候再开工。
  这就是计划“年产500只新型太阳能电池”的江苏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厂房所在地。工地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个厂房原来属于阳光集团,去年底开工建设,开始设计图纸是一间服装包装厂,近来才被要求改做太阳能电池厂房。
  江苏阳光进军太阳能的两大基地,一个远在宁夏,一个近在江阴。相比之下,尽管宁夏多晶硅项目的投产尚需时日,但比起正在测试中秘而不宣的“陈氏高效光伏电池”,显然更为实际。“光伏电池其实好比风险投资,但即便这个项目失败了,多晶硅项目是实实在在的,投产后是有效益的。”江苏阳光一位高层对记者说。
  
  收益与成本
  
  如今的江苏阳光早已顺利通过股改。通过今年上半年密集发布的一系列利好消息,持股37.71%的大股东阳光集团如期获得流通权,获利丰厚。
  作为江苏阳光的最大发起股东,阳光集团早年是江阴市新桥镇的集体所有制企业。1994年,阳光集团与江阴当地四家企业共同注册成立江苏阳光有限公司,并于1999年将其推向A股市场。
  2002年,集体所有的阳光集团完成转制,创业者陆克平、陈丽芬等人成为集团公司的私人大股东。同年,早期的四家发起人股东也将股份转予私人公司。从那时起,总资产近30亿元的江苏阳光即已成为私人控股的上市公司。
  转制后不久,上市公司利润逐年滑坡,控股大股东阳光集团获利日渐稀少。
  与旗下控股的上市公司江苏阳光不同,阳光集团素以开发房地产著称,在江阴、无锡、靖江等地置有大量地块,开发大批楼盘。近年来,因江苏阳光经营不景,集团主要利润来自房地产开发。
  至2005年,江苏阳光净利润同比下跌66.47%。这一窘境,或许成为上市公司今年以来寻求“新概念”的动力之一。
  抬高股价和大股东增持套现,并非江苏阳光制造太阳能概念的惟一收益。公司一位高层透露,当地政府对于太阳能电池项目非常重视,已经打算在江阴市批出1600亩土地作为支持。
  江阴市国土资源局一位官员向记者证实了这一消息。但他说,因为宏观调控影响,江苏阳光的这块土地尚未批复,“他们正在通过省里的领导去争取批地指标。”
  而这一系列已经获得或可能得到的收益的源头――“陈氏高效光伏电池”,尽管存在明显不实,尽管面临诸多质疑,但从未受到监管部门的任何调查。
  或许研发本身存在的巨大不确定性,令相关调查无据可依。也正因此,江苏阳光并不需要为此付出多大的风险成本。
  收益却是实在的。江苏阳光一位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的说法,也许道出了公司高层的真正愿望:“我们现在只希望股价稳定,现在保持在5元左右,我们觉得就很不错。”■
  
  本刊记者王以超、李其谚对此文亦有贡献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175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