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议会计信息失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许丽华

  【摘要】会计信息必须满足客观性、及时性、相关性、可比性、一贯性等方面的要求,其中客观性也即真实性是对会计信息最基本的要求。文章揭示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并对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对策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会计信息 失真 原因 治理 对策
  
  市场经济越发展,会计工作越重要。市场经济是诚信经济,会计是诚信行业。会计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表达了会计对社会的一种基本承诺。近年来计信息失真现象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成了全社会面临的课题,会计行业面临一场严重的“诚信危机”。如何重建会计行业的诚信是我们面临的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一、会计信息的现状
  会计信息是人们在经济活动中运用会计理论和方法,通过会计实践获得的反映会计主体价值运动状况的经济信息。会计信息对于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而在现代经济生活中,会计信息是企业财务决策的语言,也成为国际通用商业语言,它构成了整个社会经济有效运行的重要基础。真实性是会计信息质量最基本的要求。而社会经济的平稳有效运行,要求会计信息能够与它所反映的客观事实相符。但是,目前社会上一些单位披露的会计信息不能真实、完整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已经成为较突出的问题。财政部曾多次进行大规模大范围会计信息质量抽查,结果财政部正式公告显示,中国80%以上企业会计信息存在不同程度的失真。一些企业明显存在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不真实、不合规范、账账、账实不符等问题。企业财务管理明显松懈,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
  二、会计信息失真概述及表现
  (一)会计信息失真概述
  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所反映的数据和披露的内容与客观事实不符,不能如实反映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状况,从而使会计信息失去了应有的分析价值,甚至导致决策失误。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几种表现
  1.会计信息的有意造假和会计信息的无意失真。会计信息的有意造假是指会计活动当事人为了个人利益,事先经过周密安排,故意以欺诈舞弊等手段,使会计信息不真实反映经济活动和会计事项。具体表现为:①假“政绩”型失真②假票据型失真③假账型失真④假项目型失真⑤假财务报告型失真。会计信息的无意失真是指会计人员在遵循会计规范提供会计信息的过程中,由于主观判断失误、经验不足和会计系统本身的局限性,造成会计信息未能如实或准确地反映经济活动和会计事项的内容。判断会计信息失真是有意失真还是无意失真,其标准应是当事人是否有故意使会计信息失真的动机。具体有两个标准,一个是当事人是否有造成失真的主观意愿,第二个是当事人是否可从中获得利益。
  2.会计制度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和会计操作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会计制度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是指由于会计制度自身的不完善和会计技术本身的局限等原因引起的会计信息无法真实反映客观经济活动和会计事项,造成会计信息失真,这是会计信息失真的制度原因。会计操作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是指由于会计操作的错误引起的会计信息歪曲反映会计事项的情形,其原因有会计处理方法选择不当、会计人员素质不高、对会计事项的判断不准等。
  3.会计事项失真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和会计处理失真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会计事项失真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事项未能真实反映客观经济活动,会计事项本身就不真实,从而引起会计信息失真,例如“假账假算”。会计处理失真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是指虽然会计事项真实地反映了客观的经济活动,但由于会计处理过程中的错误引起会计信息失真,即“真账假算”等。
  三、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分析
  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主要来自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违法性失真,它是对会计资料进行造假的违法行为;其二是技术性、规范性失真,是企业利用会计管制弹性操纵会计行为的合法行为。
  (一)违法性会计造假是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本原因
  通常,违法性会计信息失真的具体表现为:原始凭证失真失实、账目混乱形成账证、账账、账表、账实严重不符,资产失真,虚假利润等现象。引发这种现象的原因是:(1)领导者对不正当的利益的追求。“官出数字、数字出官”是将承包指标完成情况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依据,导致领导工作出现短期行为,虚报数据,巧取豪夺。同时会计人员工作缺乏独立性,有时不得不听从单位主要领导的摆布。(2)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政治素质较低。为谋求一己私利、借工作之便、弄虚作假、挪用公款,或伙同他人营私舞弊,侵吞国家资产。有的由于专业素质差,业务能力低,账目混乱,以至造成人为差异。(3)监督不力、执法不严。我国现有的会计监督体系虽已建立,但还不够健全,监督力度也不够严格,虚报现象屡屡皆是,有多数企业未经会计师事务所进行会计报表年度审计。而且目前少数会计师事务所出于利益驱使,为企业提供虚假报告,牟取暴利。例如,闻名全球的安然事件爆发后,安然股价从最高点90.56美元跌到了0.36美元。为安然公司掩盖造假事件的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已经被禁止向上市公司提供审计服务,被美国各洲吊销了营业执照。违法性失真是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源。
  (二)技术性、规范性失真是导致会计失真的另一原因
  由于会计政策的可选性,导致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变相更改会计政策。(1)会计核算方法的原因。随着现代技术的巨大变革,产品成本发生了根本变化,构成成本的三大要素:原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的比例发生迁移,人工费用有日益减少的趋势,对设备进行调试和正常维护,对高精尖设备的投入额增大,使间接费用剧增,而间接费用的分配一般有工时法、直接人工法、产量法、定额成本法及计划分配法。但这些很大程度取决主观因素缺乏客观性,不同产品应负担的间接费用与上述分配方法的分配标准之间存在什么联系,它们的相关性有多大,很难得到客观的检验,由此造成在不同的产品之间分配的主观随意性从而使会计信息失去客观性,不能准确地揭示产品的实际耗费,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大为降低。(2)会计计量模式对会计信息的影响。我国现行会计制度规定无特殊情况下,企业对各项财产物质按取得的成本计价,不得随意调整账面价值。然而科学技术的发展与通货膨胀的因素,按历史成本计量,不可能真实的反映企业现有资产的价值和企业经营成果。造成现有资产价值计量不真实,经营中的耗费与收入不配比,货币性资产时间价值的损失没有计量,资产计量的真实性受到损害。从而导致企业利润虚增,现有的实物更新与价值补偿不一致,企业不能在原有的规模上组织生产,也无法使企业资产增值,以虚假的利润提取盈余公积也没有实物保证。
  四、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对策
  (一)进一步完善会计核算体系,提高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科学性、适用性
  从我国实际情况来讲,会计准则的修改制定并未经过“充分程序”,其制定过程的公开性、公平性以及对会计政策选择的约束能力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针对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参考国际先进惯例,我们应及时修改完善并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先进的会计核算准则,加强准则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及会计方法变更的约束能力,提高其普遍适用性及相对稳定性,是防止合理性会计信息失真的首要任务。
  (二)加大执法力度,提高单位领导的法律意识
  一是提高单位负责人的政策水平和法律意识,使其正确认识个人、小集体与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从主观上防止违法行为的发生;二是采取法律约束,明确单位领导人的责任与义务,对其违法违纪行为一定要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强制其按法律规定办事。
  (三)改变会计工作管理体制,深化推行会计委派制
  我国现行会计工作管理体制下,会计人员的人事关系、经济关系直接依附于企业,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他们往往不得不按领导意图违反原则办事,以致出现了人们所说的“站得住的顶不住,顶得住的站不住”现象,会计人员的监督作用流于空谈。“会计委派制”这一管理体制正是针对以上不合理现象而产生的,这样可使会计人员的管理和任免独立于用人单位,减少会计人员对领导人的人身依附,从而强化会计内部监督,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为了加大推行“会计委派制”的深度和广度,我们还应建立一系列有效机制,来保证其顺利实施,如建立对会计人员的考核制度等。
  (四)完善企业内外部监督体系
  在企业内部,要建立适合自身情况的内部控制制度,做到财务不相容岗位的分离和相互制约,做到内部各部门之间相互协调,相互监督;企业外部监督,一方面要加强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督,以《会计法》为依托,建立起检查和处罚的联动机制,各部门之间通力合作,从各个方面堵截违法作假的通道。另一方面要建立有效机制,充分发挥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监督审计作用。克服会计人员由企业直接领导,无法独立、公正执业的体制弊病,也是从根本上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有效途径。
  (五)加强会计人员后续教育,提高会计队伍整体素质
  要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提高法制观念,使其认识到会计工作的重要性、严肃性,自觉要求做一名合格的会计工作者,降低其主观做假的动机;其次要加强会计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减少技术性失真的发生。会计人员是国家财经纪律、会计制度的执行者,对各项财务收支都要做到秉公处理,依法维护各方面的合法权益,当好经营者的参谋,要敢于坚持原则,廉洁自律,真正成为国家财经纪律的维护者。
  
  参考文献
  [1]中国财政部会计信息质量公告.财务与会计,2000(12).
  [2]韩宝华.会计信息失真与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探析[J],财会月刊,2005,(8).
  [3]王华.论会计信息失真[J].广东审计,1997,(2).
  [4]曹淑萍.会计信息失真成因及解决对策初探[J].商业经济,2005,(2).
  [5]安雪梅.会计委派制利弊谈。会计之友(B版)2005,(7).
  [6]闫全阳.企业会计信息失真成因及对策探讨。经济师[J],2005,(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265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