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会计信息失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宋哲涵

  摘 要:近几年来,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会计信息失真不仅打击了广大投资者的积极性,更加严重的是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文章就会计信息失真的含义及其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几点对策建议。
  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 原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6-156-02
  
  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直接关系到决策者的决策及其后果,目前我国存在十分严重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直接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正确决策,进而在宏观上影响国民经济的运行秩序和发展。因此,切实把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作为一个首要的经济问题来抓,是一项事关国民经济能否健康发展,社会能否稳定的重大问题。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含义及表现
  会计信息是人们在经济活动过程中运用会计理论和方法,通过会计实践获得反映会计主体价值运动状况的经济信息。
  会计信息失真,从广义上理解,是指一些经济部门、企事业单位所披露或提供的会计信息不能客观、公正、准确地反映本部门或单位的实际生产经营情况,有时甚至不切实际、随心所欲编造虚假会计信息;从狭义上理解,是指会计信息反映得不真实、不完整、主观性大,经不起严格的验证,也就是会计信息没有达到可靠性的质量特征的要求。
  结合国内大多数作者的观点,会计信息失真可分为无意失真和故意失真两种类型,其区分主要是看当事人是否有故意使信息失真的动机,具体可以依据下列两个标准进行判断:当事人是否有造成失真的主观愿望;当事人是否可从中得到个人利益。
  无意失真是指基本会计信息的控制人员由于职业道德,专业素质等内因以及行业会计制度的规定等外因的影响,造成的对政策法规理解不透,运用相关条款不当或账务处理错弊而导致的报出会计信息与实际信息不符。首先无意失真并非出于故意,而且从客观后果上看,经办人员并没有从中获益;其次,无意失真只是在业务处理过程和方法上有不妥当的地方可能会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造成影响,而且无意失真往往易于查找和纠正,一般不具有隐蔽性。所以,从理论上说,这种会计信息失真可以通过制度的变迁、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等方面得到改善。
  而故意失真就不同了,故意失真是指故意的,有目的的,有预谋的,有针对性的财务造假和欺诈行为,是控制会计基本信息的人员为了会计主体本身或相关主体的局部利益, 不顾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利益和对会计信息真实性的要求,故意篡改,伪造,编造有关的会计凭证,虚报、漏报、瞒报有关的会计数据而造成报出信息与会计主体本身的实际信息不符的现象。它与无意失真有相同或相近的形式,但却有本质上的不同。它是见不得人的,是不敢公之于众的,需要伴有一定形式的伪装和掩饰,通过虚列事实或隐瞒真相等手段做假,一般很难让人发现,具有隐蔽性。因此,研究故意失真,必须弄清其实施者,即谁是会计造假的策划、组织、指挥,参与和具体实施者,谁是假账的涉案人和后果承担者。
  目前我国的会计信息失真,不再仅仅是传统的个别会计人员挪用公款,贪污公款,而是以法人为主体的集体行为为主,单位负责人胁迫或诱使会计人员做假账、假表,玩数字游戏,“变通”处理经济业务,有的甚至串通注册会计师做假审计报告。具体表现为:第一,多列费用,少计收入,甚至账外设账,截留收入,以达到偷税逃税的目的;第二,少列费用,早计收入,虚列资产,虚增利润,以达到粉饰经营业绩的目的;第三,低估负债,高估资产;骗取贷款和投资;第四,出具假凭证,办理假手续报废资产,转移国家资产。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其分析
  1.会计制度本身的不完善会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会计制度是进行会计工作所应遵循的规则、方法、程序的总称。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是指国务院财政部门(即财政部)根据会计法制定的关于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以及会计工作管理的制度。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环境的变迁,新的经济情况、新的经济业务不断涌现,旧的会计规范亟待更新,新的会计规范尚未建立,会计规范中也难免有漏洞和有不完善之处。
  2.市场的不确定性决定了作为市场竞争主体的企业会计信息的失真。首先,市场竞争的残酷性决定了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不确定性。
  市场竞争是相当残酷的,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战胜对手,必然不可能太多的暴露自己的信息,特别是会计信息,这样有利于自己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会计信息的披露不完全,不及时,产生会计失真问题。其次,市场的不确定性也会产生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市场价格的变动与通货膨胀的现实的经济现象的存在必然也会带来相应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
  3.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导致的信息不对称会产生会计信息失真。一般而言,企业产权中有政府、债权人、所有者、经营者和其他与企业相关的个体等几大主体。在股权的分散和经营权的集中的情况下,所有权的制约力弱化,使得他们不能完全、及时的得到自己需要的会计信息,从而在做决定的时候处于被动局面,相反,作为直接管理着企业经营者,他们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直接管理企业有着全部的企业的信息,处于信息的有力地位,他们会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考虑而导致自身产生短期行为的产生,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引起的经营者“偷懒”动机会带来“道德风险”问题,即经营者有动机操纵会计信息生成甚至提供虚假信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4.激励与约束机制的不对称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一方面,经营者为企业作出了贡献,但是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心理上的不平衡加上物质上的不满足成为个体实施违规行为的动机。另一方面,由于制度不够健全,企业缺乏严格的、科学的监督、约束机制,所有者让渡给经营者的权力过多,并且对让渡的权力不设监督,经营者拥有过大的权力,无人监督也无人敢监督。因此,一方面是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改变经营者的目标函数、抑制其“偷懒”动机;另一方面又没有恰当的监督机制,减少经营者“为所欲为”的利己行为,这样,经营者认为违反制度所得的好处大于受到惩罚导致的损失,导致造假者得好处,不造假者反而吃亏,这就使得经营者有了实施违规行为的理性依据,因而促成了经营者的违规行为,“X―非效率”问题、“五十九岁”现象、“穷庙富方丈”现象屡见不鲜。
  三、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认为,要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主要应当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注意:
  1.健全和完善我国的会计制度及会计规范体系。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一个原因是会计制度及规范建设上存在缺陷。因此,我们应当加强会计规范的建设工作,尽快健全和完善我国的会计制度和会计规范体系。政府机构要维护该机构制定的准则的权威性,对违反准则的行为要进行处罚,目的是使违反准则而提供失真会计信息者得不偿失,其私人成本接近或等于社会成本,从而消除会计信息失真的外部不经济现象。这样,会计信息供给方就会愿意提供真实而相关的会计信息,使各博弈方都能得到合作利益,而不愿提供失真会计信息而使自己遭受损失,从而提供失真会计信息的经济利益动机得以消除。
  2.转变政府职能,明晰产权,实行政企分开。产权的明晰会为会计信息目标的实现创造了两个重要条件:一是所有者追求资产收益的最大化,二是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存在经济上的契约关系。在这两个条件之下,资源的配置相对地有效率:经营者在最大化自己效用的同时也不降低所有者的效用,按照市场而非所有者的旨意来实施经济行为。同时,会计主体可以根据交易费用的高低来选择会计规范组合方式,充分发挥会计规范的激励、约束、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功能。这就要求政府积极转变职能,该由市场进行调节的,决不过多干预;在制定会计制度时应考虑多方利益,实现公平合理。还应该深入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政企分开,从制度上根治会计造假。
  3.对经营者实行激励机制及约束机制。实行激励政策使经营者利益与所有者利益在最大限度上保持一致,避免经营者利益驱动或仅为表面风光而干预会计信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建议加强董事会和监事会权利,形成对经营者有效监督,让经营者应实行竞争上岗,会计部门、董事会、监事会对其进行监督,根据企业经济效益决定其去留。会计委派制不失为一项对经营者进行约束监督的好办法,但要注意划分企业经营者与下派会计人员的职责,并且保证会计人员拥有与其职责对等的权力,以免被其所派去的企业架空。
  4.促进相关主体进行后续学习培训,不断提高更新其专业知识水平和职业道德修养。《会计法》在不断及时的变更完善,理解不及时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一方面的原意,而会计主体的素质低下是另一方面的相对重要的原因。因此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第一,继续实行会计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对会计人员的年检不能流于形式而要落到实处,加强会计人员的后继教育,着重介绍新的会计知识和会计处理方法,提倡良好的职业道德。第二,加强学习并全面贯彻和实施新《会计法》。无论是政府工作人员、单位负责人、企业管理者、注册会计师,还是一般会计人员,都要认真学习掌握新《会计法》,提高法律素质,做到懂法守法。
  
  参考文献:
  1.陈敏昭.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研究
  2.覃德美.试析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产生的原因
  3.张孝岩,陈霞.浅析会计信息失真
  4.谭劲松,丘步晖,林静.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经济学思考
  (作者单位:中北大学 山西太原 030051)
  (责编:贾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341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