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上市公司成长性文献综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企业是经济系统的单元和细胞,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载体,而成长性是企业的灵魂,是衡量上市公司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指标。本文收集国内外公司成长性研究相关文献,主要分为两类,一类研究公司成长性主要受那些因素影响;另一类是如何评价公司的成长性。通过这两个方面来总结和对比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并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以后的研究创新方向。
  关键词:上市公司成长性;影响因素;评价方法
  
   成长性是预测上市公司未来经营状况的重要指标,通过对上市公司成长性的研究,上市公司管理层可以顺利的了解企业经营状况,做出更有效的投资决策。因此,对上市公司成长性的研究显得十分的重要。
   国内外企业成长性的研究主要是从两方面来研究的,一方面是企业的成长性基础理论,即企业的成长性主要受那些因素影响;另一方面是对公司的成长性如何进行评价。在对公司成长性的评价过程中,由于对影响因素的理论认识不同,从而相应的指标体系的构建自然也会不同,由于评价的方法也会存在差异,研究的结果也会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1.国内外上市公司成长性因素理论
  1.1国外上市公司成长性因素理论
   科斯(1937) 他认为企业的市场交易费用与市场发达程度是呈现反向关系的,通过企业家权威来支配资源的方式可以减少企业市场机制的交易费用,而节约交易费用则是企业成长的动力源泉。但是节约交易费用的同时则会同时使管理费用增多,企业是否增长则取决于交易费用和管理费用的两相比较。钱德勒(1977) 认为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突破了原有制度的局限,企业内部层级制管理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即垂直级管理结构促使企业的管理目标成为追求管理者阶层自身的效用最大化。这种变化就是企业的成长性与管理者具有密切关系,同时他还认为企业的多元化也是企业成长的重要原因。潘罗斯(1959) 《企业成长论》建立了一个企业资源――企业能力――企业成长的分析框架,认为资源和能力是构成企业发展的原因,揭示了企业成长的内在动力,奠定了现代企业成长的理论基础。
   1.2国内企业成长性影响因素理论
   杨杜(1995)在《企业成长论》中认为企业的成长不仅是量的增长,而且还要包括质的变化。他把经营资源作为研究的关键,从其数量、结构、性质、支配主体等方面来探讨对企业成长的影响。并且特别强调企业中未充分利用的资源是企业成长的关键所在和动力源泉。同时,他给出企业成长的三点规律:成长模式、非均衡成长模型、复合经济模型。张林格(1998)认为杨杜的两维空间模型仅仅从规模经济和多样化经济两方面来考察企业的成长性,而没有考虑到竞争者因素。他认为,企业若想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生存,就必须要考虑替代产品的威胁、新进入者的威胁、产业竞争对手及顾客和供应商的讨价和还价的能力。他以此为基础构建了企业成长的三维空间模型,并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对三维空间模型进行了描述。惠恩才(1998)从宏观总结和微观财务两个方面对上市公司成长性的影响因素作了初步的分析。他认为影响上市公司成长性的基本因素包括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前者包括上市公司在同行业中具有的优势、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上市公司的决策体系及开拓精神和上市公司的产品优势;后者包括上市公司的市场需求状况、上市公司的特殊优惠政策及其独特优势、国家的宏观调控及政策倾向、上市公司的集团控股优势。上市公司的成长性表现在盈利能力、利润相对额、利润总额、主营业务收入、利润增长率和市盈率之比上,且又对各项指标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吴世农、李常青、余玮(1999),认为影响企业成长性的因素主要是:市场开拓能力、企业的盈利能力、资产管理效率、偿债能力以及成本控制水平。从理论上提出了上市公司的真正的成长是 ROE 大于资本的平均成本和净利润的增长。纪志明(2005)利用横截面数据的计量分析,通过对 763 家上市公司进行实证研究认为上市公司所处的行业对公司的成长具有显著地影响。同时,固定资产投资、股权结构、企业规模和财务杠杆等都对企业的成长性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2国内外上市公司成长性评价理论
  2.1国外企业成长性评价理论
  Gibrat(1931) 被认为是最早研究企业成长性的经济学家,他认为不同规模的企业成长率并不会因为规模不同而有所差异。第一次提出了公司规模及增长之间的动态模型―均衡效果法则,即公司的增长速度独立于其在观察期的规模。Welle (1974)从管理、市场、技术财务四个方面构建风险企业的评价指标体系,其中管理是最核心的因素。Ardisshvili、Delmar 等人(1997)认为雇员人数、产出量、市场份额、资产额、营业收入、利润额是影响企业成长性的主要因素,并因此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来验证企业的成长性。Karl Lundvall 和 George E.Battese(1999) 通过对不同产业中企业技术改进与成长关系的研究,认为企业的规模与技术效率存在高度正相关性。企业可以通过提高规模来提高技术效率,从而提高企业的成长。Erkki K.Laitinen (2002) 以 93 家芬兰高技术企业作为样本构建了由竞争力、财务表现、生产要素、成本、产品、作业、收入等 7 个指标评价体系,来评价企业成长性的强弱。
  2.2国内企业成长性评价理论
   吴世农、李常青和余玮(1999)根据我国上市公司的具体情况,以沪深两市 200 家上市公司为样本,构建企业的多指标评价模型。该模型以资产周转率、期间费用比率、销售毛利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及负债比率作为评价指标,来有效地评价了我国上市公司的成长性。姜艳、杨学冰 (2001)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将流动资本和固定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主营利润和净利润作为经济效益的规模,总资产利润率和净资产利润率作为资本利用效率。对上市的十七家钢铁公司的成长模式进行实证研究,从而来判定钢铁公司的成长性的高低。岑成德(2002)通过设计二十个指标:净资产收益率、经营现金流量、主营业务收入、主营收入净现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利润率、净利润、净利润增长率、净资产主营业务利润率、每股收益、每股主营业务利润、每股经营现金净流量、每股净资产、股东权益、现金获利能力等指标来对广东 117 家上市公司成长性进行分析。李延喜、巴雪冰(2006)选取 2004 年沪深两市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对研究样本进行了分析, 从盈利能力状况、偿债能力状况、资产运营状况、投资报酬状况、发展潜力状况五个方面选择了十六个财务指标来评价我国上市公司的成长性;并得出了企业成长性综合评价模型。赖国毅(2007)上海证券交易所编制的上证 180 指数成分股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编制的深证 50 指数成分股作为样本股票以净利润增长率作为上市公司成长性代表指标,通过应用因子分析方法对经济环境、行业特性和企业特点三要素 21个指标进行归类,将其归纳为 7个不相关的综合因子,即行业特性因子、宏观经济因子、资本结构因子、规模因子、股权结构因子、股利政策因子和惯性因子,并以此构建上市公司成长性的评价模型。符林、刘轶芳、迟国泰(2008)运用距离判别法,以现金实力、资产增长率、收入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偿债能力五项指对 11个行业 411 家上市公司的成长性进行分析。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来计算企业的成长性得分,从而把企业分为成长性和非成长性两类。
  3相关文献的评价
   国外企业成长性理论主要是经济学和管理学的角度来进行研究的,而我国企业成长理论主要是对西方理论的继承和推广。国内外学者们都从不同角度论述了企业成长性的影响因素,这些理论则为本文的写作提供了大量的理论基础及理论指导,从不同的角度为企业成长性的研究提供理论源泉。但是它也存在着一些缺陷和不足:企业成长理论的“丛林现象”,使各种观点之间缺乏统一性的认识;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的企业成长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只是注重理论的通用性而忽略了我国的特殊国情,因此这些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并不完全适合我国上市公司的成长性研究。尽管关于上市公司成长性的理论已涉及到公司的各个方面,但是国内外关于上市公司成长性的评价大多是从财务角度来建立指标评价体系,主要是因为很多影响因素无法或是很难量化,在指标设计过程中也很难的正确的表述。关于上市公司成长性的评价方法也很多,但很多成长性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指标要么就是单一,要么就是不全面。有的指标评价体系也没有考虑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在评价指标体系中,大多指标都没有考虑风险因素对成长性的影响且对于动态财务评价指标的评价不足。
  
  参考文献:
  [1]Penrose E.The Theory of the growth of the firm [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9,253-264.
  [2]Solvay J, Sanglier M.A model of the growth of corporate Business Reviewproductivity [J].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1999 (7):463-481.
  [3]吴世农、李常青、余玮:《我国上市公司成长性的判定分析和实证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1999(4):49-57。
  [4]李延喜,巴雪冰.企业成长性综合评价方法实证研究[J].大连理工学报,2006(9):1-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84757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