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陶行知职教思想对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启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文章摘要】
  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有助于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和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当前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存在教育目标功利化、教学模式单一和课程标准缺失等发展瓶颈问题。通过对陶行知职教思想中的职教观、教学观和课程观的分析,对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
  高职创新创业教育;陶行知;启示
  近代教育家陶行知是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得意门生,继承了杜威的教育实用主义思想。陶行知从美国学成回国后,在《教育与职业》杂志上发表文章《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开启了对近代中国教育理念重构的探索,其职教思想蕴含着丰富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过程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缩影,反映了高职院校办学理念的变迁。2010年教育部发文明确要求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正式拉开了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序幕。
  1 陶行知的职教观与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取向
  陶行知提出以生利为目的的职教观是对职业教育的实用主义解读。陶行知认为职业教育目的是生利,“凡养成生利人物之教育,皆得谓之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是通过掌握职业技能丰富物质生活以及满足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需求。陶行知强调,生利主义不是狭隘的衣食主义,要用辩证的角度理解,生活富足不是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职业并非等于生活的全部内容,生利主义的实质是在乐业利群的基础上实现自我发展。
  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服务于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要突显高职教育实用主义的类型特征,就必须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通过高质量就业实现“生利”的教育目标。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以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需求为落脚点,必须要结合区域经济的发展特点,以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和企业家精神作为教育的价值取向。反观部分高职院校,以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获奖为教育目标,组织专业老师召集少数表现突出的学生,由老师提供参赛作品的核心思路,按照老师的想法复制作品参赛,以期能获得较好的比赛成绩换来学校声誉的提升,还有些学校将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等同于企业家速成训练,在没有系统的理论知识基础上,组织学生开办淘宝网店创业,并以网店的营业额作为教育评价的标准,甚至还出现网店等级折算学分、冲抵不及格课程的情况。诸如此类将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功利化的价值取向实则是对职教本源的误读,正如陶行知所说:欲职业教育之有利无弊,非革除衣食主义不为功。
  2 陶行知的教学观与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模式
  陶行知对生活即教育的教育思想定义为教育是培养人的生活能力,是教育人从生活中学会生存的能力。陶行知指出“倘若一个人没有能力,则此人必分大家的利,而造成社会的恐慌了” [1]363,他认为好的教育是教会学生掌握技能的教育,可以独立生活、立足于世。“生活教育”最重要的理论精髓是“教学做合一”,主张事情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学”和“做”是相辅相成的互补关系,是“教”的核心。“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职教思想的教学观,阐明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突显职业教育的职业属性。
  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模式以理论知识的显性学习为主,停留在理论知识的获取、典型案例的分析等认知层面,忽视实践训练的隐性学习,要实现创新创业能力的养成将会非常困难。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实现创新创业能力的内化,从教育学的角度分析,能力的内化是通过获得性的理论知识与经验性的情境知识经由反思性思维形成的螺旋上升的过程,即“获得―实践―内化―获得”不断循环的过程中形成的内在素质。基于此观点,高职创新创业教育要以“教学做合一”为教学模式,把能力内化的过程作为主线,按照“知识―技能―知识”的行动导向实施教学。陶行知认为: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乃是实学。所以,知识加技能的行动导向是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教学观的教育学解读。
  美国和德国是世界上成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典范,两国的创新创业教育成功经验说明,知识加技能是被广泛认可的教学模式。美国社区学院采用案例分析、经验引领模式开展教学,通过创业理论学习、企业见习和创业大赛等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德国职业学院以岗位工作为导向,把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与专业理论学习和技能实操相融合,在职业活动的情境增强创新创业意识,实现能力提升。审视国内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并不多,极易出现以理论传授为主或局限于实践层面这两种极端。事实上,创新创业教育是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非但不排斥还极度依赖于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经验积累。因此,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能否取得成效,关键的问题在于课程标准,即学习内容和实践项目的选取与序化。
  3 陶行知的课程观与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标准
  陶行知的课程观源于对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和与之相应的考试制度弊端的深刻批判,认为当时教育的最大问题是过于重视与生活没有联系的书本,《会考指南》是修订教科书的纲领,导致学校和师生与社会隔绝,课程严重脱离社会实际需要。陶行知于1939年创办古圣寺育才学校,在教育实践中对课程观进行了系统的探索革新,推崇科学发展的课程观,具体分为目标观、资源观、方法观和评价观,并划时代的提出课程效果评价的三个能力标准,即技能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反思国内的高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从表面上看是符合高职教育的实际情况,本质上还是沿用本科教育的思路和招数。本科教育是依照学科体系进行课程开发,其创新创业课程是基于与创新创业相关的专业学科的理论知识按照结构逻辑组成,而高职教育是依据职业体系进行课程建设开发,所以高职教育和本科教育的课程结构和内容上的差别,反映在两者的创新创业课程也必须有较大的差别,将创新创业课程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课程模块,而将本科教育和高职教育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作为不同教育类型内的同一个课程模块的观点是错误的。
  陶行知认为,不能教人做事的教科书不是好书本。所以,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要能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就高职院校而言,密切联系行业、产业的发展实际,与所在区域的经济社会充分互动,才能更好地开展人才培养工作。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效果取决于课程,要科学的开发和开展课程建设就必须要有相应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在《教育大辞典》的定义是,确定一定学段的课程水平及课程结构的纲领性文件。基于以上观点,本文认为高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标准必须符合高职教育的类型属性,要结合高职教育的专业课程,针对当地区域经济的发展实际,以职业工作情境为导向构建课程标准,在培养专业技能的过程中融入对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胡晓风,等.陶行知教育文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2] 夏小华.国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经验与启示[J].鸡西大学学报,2014(6).
  [3] 张伯兴.陶行知的课程观及其现代价值[J].中国教育学刊,2014(10).
  【作者简介】
  刘晓(1982-),女,籍贯山西,硕士研究生,讲师,教科研方向:模具设计与制造。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84869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