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加强班级非正式群体的教育管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利丽

  【摘要】一个班级内的群体有各种各样的。它根据班级内构成的原则与方式以及有无明确的结构关系,可分为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是指师生认可,为完成班级所赋予的任务而产生的,有明确的权利与义务,有明确的职责分工的群体,如班委会、团支部、值日小组、学习小组等,非正式群体则是基于志趣相投、人员性格相近、家庭背景相似、学习成绩相近等因素自发地形成的群体。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我们要做到两手都要硬,一手抓好正式群体的教育管理,一手抓好非正式群体教育管理。这样才能加快促进形成团结奋进,健康向上的班集体的步伐!才能使班级管理工作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班级;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
  【中图分类号】G40-0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7-0054-02
  正式群体的教育管理历来被班主任重视,它在日常的班级管理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虽然是一种“民间组织”,但其在班级工作中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依我工作经验表明:抓好班级非正式群体的教育管理,对干好整个班级管理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下面就班级非正式群体的教育管理工作谈几点做法,以求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1 了解非正式群体的详细情况,区分非正式群体的类型
  要细心观察,深入调查,认真分析各种非正式群体的形成、活动特征及其利弊,为全面有效地做好教育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我担任的班级非正式团体就有八个。它们往往是以相同的兴趣、相近的性格、学习成绩相差不多,或者是“同病相怜”而产生合群的倾向,正所谓人以群分。每一个非正式群体中都有一个核心人物,该群体的其它成员对核心人物都十分敬佩,核心人物在该群体中有较强的组织和号召能力。在非正式群体的交往中,学生们敞开心扉,无拘无束地平行沟通,心情特别愉快,有利于消除学生们的烦恼,有的会起到积极的作用。有的会起消极的破坏作用。如果我们一味放任自流,不加以管理,会使班集体的凝聚力受到冲击,各种各样的非正式群体依据其性质可以分为四种类型:积极型、中间型、消极型和破坏型四类。
  (1)积极型。这一群体中的学生往往具有良好的兴趣、爱好,遵纪守法、努力学习、热爱班级,有一定的共同语言和相同的看法。比如他们对文艺活动、体育活动、学习感兴趣、热心班级工作,经常在一起探讨一些积极上进的话题,如人生、理想、班级工作等。他们往往是学业成绩、思想品德、行为习惯都很好,且全面发展。
  (2)中间型。这一群体中的学生往往是学业成绩较好,比较关心班集体、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较好,基本做到遵守纪律,但对班级工作不十分热心,基本属于那种“无功也无过”的群体。
  (3)消极型。 这种类型的非正式群体中的学生往往是那种学业成绩不好,对学习和工作都失去信心,缺乏自信心和上进心,而且有不良的爱好如:上网、抽烟等。
  (4)破坏型。这一群体中学生一般是那些学习成绩,品行不端正者。他们往往自由散漫、无组织、无纪律、好打架斗殴。不良习惯由来已久,灰色的心情,破罐破摔是他们的共性。这种类型的团体破坏性最强,在班级中影响最坏。该群体是班级工作的重点对象之一。
  2 班级工作中的教育管理对策
  2.1 分类管理。 分类管理即根据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群体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制定不同的管理目标,其目的是使各类非正式群体不断改正缺点,向积极的方面发展,从而推进班级的整体建设。在班级管理中,规定各类非正式群体的目标,制定目标时应正确运用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里德曼和费雷泽提出的“门槛效应”。帮助各类非正式群体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阶梯,即为达到最终目标形成的有层次的子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当他们通过了一级子目标时,班主任及时鼓励引导,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然后乘势提供新的目标以引发新的行动。班主任在制定具体目标时应注意如下原则:
  (1)目标合理性原则。 心理学家丁奈发现:当人们拒绝接受一个较大的要求时,认知上的不协调会驱使他们建立新的平衡,因而容易接受一个较适宜的要求。心理学研究表明:难度过大或过小的目标都不易激起人们的努力,因此在制定目标时一定要考虑非正式群体的现状,让他们经过一定的努力就能够达到,即“跳起来摘桃子”。
  (2)目标的层次差异性原则。在制定目标时还应注意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依据不同层次的非正式群体制定不同层次的目标,让他们充分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如:对于积极型的应制定较高的目标 ,如在学习、文体活动、班级工作中要求他们更上一层楼;对于中间型的应坚持积极引导,制定较高的目标 ——学习成绩良好、思想品德趋向优秀,树立无功便是过的观念,力争向积极型转化。消极型向中间型转化。破坏型的目标是将破坏型先转化消极型再转化为中间型。
  (3)班主任的参与性原则。班主任要帮助他们制定目标,并积极引导,充分利用赏识教育鼓励他们不断进步。同时,对于消极型和破坏型的要密切注视,及时防范,避免进一步恶化,可采用教育引导,争取和改造的原则,以爱动其心,用暖暖春风感化他们,争取使他们早日改过自新,实现目标,对顽固的同学采取“离间折散”的办法,以削弱其破坏力。
  2.2 充分发挥群体中核心成员的作用。非正式群体的成员,一般都有一个起领导作用的核心人物。核心人物在非正式群体中的影响,可能会胜过父母的赞许、老师的评价和同学的认可。因而,有效地利用非正式群体中核心成员的作用,必然会收到以点带面,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我们不妨经常与这些同学交谈,通过他们把握该群体的思想动态,听取他们的心声。利用核心人物去做好其它成员的工作,有时比班主任直接做某个同学的工作效果更佳。因此要想使非正式群体实现目标,必须做好核心人物的思想工作——转化或激励核心人物。力争在核心人物的带动下,实现目标。破坏型和消极型的核心人物往具有讲义气,认死理,自制力差等特点,他们在初中既被定为“双差生”,往往令人反感或者被老师遗忘,甚至履遭批评和讽刺。因此,我们要用真情和热情去填补他们情感的空缺,用温暖和爱心去修补因受不良影响而形成的心理障碍,用诚心和关爱去点燃他们心中的希望,用放大镜去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表扬疏导,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破坏型和消极型的核心人物最终会转化好,而且会起积极的模范带头作用,甚至可以提拔为班干部。
  2.3 群体交流与合作。一个凝聚力很强的班级,并非简单的群体之和,是一个整体,是一支团队。各种非正式群体形成之后,学生之间的交流相对局限于自己的几个小圈子内,与他人和其它群体之间的交流相对少。特别是消极型和破坏型的非正式团体。他们的时会只顾群体成员的利益而妨碍班集体的利益。因此,就内部而言,我们应该注重利用非正式群体的内部效应,为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班级大课堂来创造机会。就群体外部而言应引导学生多进行群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尊重意识、学习意识、合作意识。通过这样的交流与合作,把群体的积极的共同的认识,转化为全班的共同的认识;通过群体互助,纠正群体的局部性错误;通过群体竞争促进群体共同进步。在平常的班级管理中,我们要有意识地促进不同群体的同学交往。
  总之,注重抓好非正式群体的教育管理,是建好良好班集体的重要环节。一旦非正式群体的目标,价值规范等逐步与班集体统合起来,集体的每个成员就会感到大集体的温暖,把自己融入火热的大集体中,从而为班级建设增光添彩!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35004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