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中国成立以来毛泽东的人民卫生思想及其时代价值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晴

  摘 要: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根据我国生产力水平低下、医疗卫生事业极其落后的状况,提出了一系列人民卫生思想,不仅指导了当时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而且对于当前中国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时代价值。
  关键词:新中国;毛泽东;人民卫生思想;时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7—0010—02
  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面临许多严重的困难和挑战。在百废待兴的各种社会问题之中,医疗卫生问题十分突出。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地方病在中华大地上广泛流行,百病丛生。据统计,“新中国成立之前,全国人口的发病数累计每年1 400万人,死亡率在3%以上,其中半数以上死于可预防的传染病。”“全国每年有20余万妇女和100多万新生儿被夺去生命,婴儿死亡率在200%左右。全国人口平均寿命仅为35岁”[1]19与此同时,鼠疫和霍乱的危害程度也同样触目惊心。古典型霍曾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1945—1948年波及15个省,患病、死亡人数不计其数。”
  受社会经济条件和科学水平的制约,当时的卫生服务能力十分的低下,卫生设施也极其缺乏。据统计,1949年,全国中西医药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共505 040人。全国仅有医院2 600所,病床80 000张[2]3,17,19,占全国人口85%以上的农村只有病床20 133张[1]19。与同年全国总人口相比,卫生技术人员在人口中的密度不足1‰,医疗设施甚少,医院医疗条件也非常简陋,药品供应不足,缺乏专业卫生技术人员,这些情况表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医疗卫生事业十分落后。
  根据我国人口众多、经济文化尤其是医疗卫生事业落后的状况,毛泽东提出了一系列人民卫生思想。早在创建革命根据地和红军时期,为了克服艰苦环境和敌人的封锁,毛泽东就提出:“建立较好的红军医院”[3]54作为巩固根据地的三大条件之一。为了“减少以至消灭疾病”[4]310,他提出了发动群众大搞卫生运动的思想。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又提出坚持预防为主,团结中医的思想。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的人民卫生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
  (一)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1952年春,美帝国主义利用侵朝战争对我国发动了细菌战。1952年,毛泽东发出了“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粉碎敌人的细菌战争”的伟大口号。随后,一个以移风易俗,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就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起来。爱国卫生运动的开展,为人民群众创造了一个整洁、舒适的生活工作环境,激发了人们积极向上的精神,推动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毛泽东在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预备会议上说:“过去说中国是‘老大帝国’,‘东亚病夫’,经济落后,文化也落后,又不讲卫生,打球也不行……总而言之,坏事不少。但是,经过这六年的改革,我们把中国的面貌改变了。我们的成绩是谁也否定不了的。”[5]87
  (二)把“预防为主”列入我国卫生工作方针
  “预防为主”在革命战争年代就已经提出,“减少人民疾病死亡的基本方针就是预防,就是开展群众性的卫生运动”。这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正确方针。1950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和军委卫生部联合召开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会议确定了新中国卫生工作的方针为:“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1952年12月召开的第二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认真总结了开展群众性卫生运动的经验,形成了“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卫生工作四大方针。将“预防为主”确立为新中国的卫生工作方针,既体现了毛泽东的卫生思想,也指明了我国卫生工作的方向,成为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对保障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提高健康水平发挥了巨大作用。
  (三)团结中西医,继承和发扬祖国医药学
  中国医药学是我国人民几千年来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是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毛泽东历来重视中医药的发展工作。他指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6]5451950年8月,他给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题词:“团结新老中西各部分医药卫生工作人员,组成巩固的统一战线,为开展伟大的人民卫生工作而奋斗”[7]493。他在充分肯定中医的同时,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指出其历史局限性。1953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谈到卫生工作时指出:“看不起中医是不对的,把中医说得都好太好,也是错误的。”“我们对中医须有全面的正确的认识。必须批判地接受这份遗产。必须把一切积极因素保存和发扬”。因此,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把团结中西医列为我国的卫生工作方针之一。
  (四)将医疗卫生工作重点放到农村
  新中国成立后,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入城市,卫生工作的重点也转入城市。随着这一转变,卫生工作出现了“重城市、轻农村”的倾向。医疗技术力量投入,重点放在城市,农村次之,全国70%医务人员集中在城市,农村的医务人员和药品都很少[8]158。在卫生经费的安排和医疗器械的配备上,城市医院也优先于农村医院。在这种情况下,就造成了卫生资源配置上的不合理,不符合我国农民占大多数的实际情况。为了改变这种状况,1964年8月18日,毛泽东在卫生部党组《关于高级干部保健工作问题的报告》上批示:“北京医院医生多,病人少,是一个老爷医院,应当开放。”[8]1481965年6月26日,毛泽东又发出了“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号召。在这一方针的指引下,各地政府加强了对农村卫生事业的领导,加大了对农村卫生事业的财政投入。60年代末、70年代初,建立起了初具规模的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形成了适应农村特点的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网络,基本上消灭了危害农民健康的传染病、地方病,大大提高了广大农民的健康水平。
  (五)加强医德医风建设
  毛泽东非常重视医德医风建设,其医德思想的核心内容就是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1973年11月12日,毛泽东在接见阿根廷科学文化代表团时说:“治病,首先是医生有为人民服务的好思想,其次要有技术特长,再就是必要的好工具、设备和药品。”这说明毛泽东十分重视医德医风建设,重视人民群众的生命价值,要求医务工作者将精湛的技术与优良的医德统一起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36528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