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升本科院校外语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与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芹 徐启龙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尤其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呈现出的多元化趋势对新生本院校培养目标提出了挑战,过去那种单一外语专业和基础技能型的人才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外语教育模式必须进行变革,学科综合化、人才复合化、培养融合化的趋势更加明显。从1998年至2005年,我国7年共新增设本科院校160所,这一批应用型本科院校,目前都开设外语专业。在如此庞大的一个群体中实施外语人才培养对国家的现在与未来,确实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目前,我国应用性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外语课程设置不合理,呈现出滞后现象,不能满足培养应用型外语人才的需要。课程建设既是体现外语与专业复合程度的一面镜子,又为应用型人才的外语能力的培养提供有力保障,也是培养模式制定的至关重要的一环。
  一、外语课程设置存在的突出问题
  在经济发达的上海地区,新升本科院校在应用型人才外语教育培养模式上既有相似点也有各自的独特性。目前,在上海新生本科院校实行的“外语+专业知识”、“外语+专业方向”、“外语+专业”、“专业+外语”、“主辅修制”等模式中,无论哪一种模式都涉及到外语以外的其他专业,但是目前的课程计划不够细致,对教学质量有影响,教学进度无法保证。应用型人才这一理念的提出是好的,但各校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比如:外语和专业课程各占多少比例?专业课程用外语讲授还是用汉语讲授?我们鼓励专业课程用外语来讲授,但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必定会有欠缺,会计专业方向的学生将来进入社会考取会计资格证书会有困难,这不利于他们进入会计行业从业,很多方面受到制约。因此,如何设置外语课程与专业课程使之达到恰当的比例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特色定位
  医药、法律、农林、财会等不同类型院校的不同外语专业应根据自身情况找准定位,因地制宜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学科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但目前的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和深度,没有方法论等理论课程。在某一既定模式下的课程设置更应体现其外语专业特色。根据我们调查的情况表明:目前课程设置与其他老牌的重点大学、外语院校的外语专业的共性成分较多,但最能体现其复合特色的外语教育类课程的开设明显不足。这种状况与我国目前的外语教育形势及社会对毕业生的要求极不相称。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新生本院校除了要开好《大纲》规定的第一、第二类课程,还得开好第三类课程,即外语教育类课程。也就是说课程设置要具有职业导向性,要和外语教育教学密切结合起来。必须以市场为导向,融合其他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并加大相关专业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比例,多开设一些应用性强、操作性强、市场需求量大的课程,使外语专业的学生有充分的选课条件和充足的学习专业知识的时间,真正达到培养应用型外语人才的目的,体现外语与其他专业有机复合的特色。
  (二)师资力量提升
  新生本科院校外语教师面临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其一,中学外语教育水平的提高、大学公共外语教学水平的快速发展,以及广大学生对于外语知识和外语技能的渴求,对外语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二,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外语学习提供了空前优越的条件,大大丰富了外语教学的内容,也提供了新的教学手段。在这样的变化面前,外语教师主要表现出三个“不适应”:思想观念上的不适应,人才培养模式上的不适应,教学内容上的不适应。
  新生本院校的师资建设是关键。“原班人马”的外语教师大多是知识结构单一的“纯语言型”的教书匠。许多人不具备相关专业课的基本知识或对一些相关专业了解甚少,并且长期以来一直沿袭受传统的教学模式。这些教师若不经过专门培训或进修,则很难为学生开设教学效果良好的专业知识课。虽然主张进行全英教学,但是能胜任者寥寥无几。教师应该具有明确的专业和学术方向,成为各自领域的专家。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有高质量的教学。必须尽其所能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少而精地为学生开设一些优质的复合专业课;另一方面,对于自己无法用外语开设的专业课程,可以通过学校协调,由其他专业的资深任课教师讲授。力争实现多种教学模式并举的人才培养方式。总之,在确定外语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比例时,各校应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三)学生自身素质
  新生本院校的学生面临很大的挑战,各个院校必须突出自己的特色优势。为了更好地适应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形势的需要,尤其在经济发展全球化的趋势下我国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的需要,学生应具备下列主要特征:熟练运用一门以上外语,熟悉国际惯例,具有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专业基础扎实,了解本专业国内外发展趋势,具有较宽广的国际视野和强烈的创新意识,具有较强的信息运用和处理能力。
  就学生自身的语言素质而言,新生本院校与综合性院校或重点院校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生源好的院校,学生自身外语水平较高,教学起点高,教学成效好。将来毕业生的素质比较高,他们占领市场更有优势。相反,新生本院校的学生外语水平普遍偏低。大多数学生是由其他专业未录取而调剂过来的,基本功底差,本人又并非想学外语专业。其结果是教师与学生的压力都很大。即使学生经过本科一到三年的系统学习且完成了《大纲》规定的一、二类课程,但其外语水平就整体而言仍无法与重点院校的学生相比。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味强调专业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减少外语课程的分量,势必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导致我们培养的人才外语不“专”、专业不“宽”,即语言基本功不扎实,专业知识不宽泛。因此,在确定外语课与专业课的比例时,应首先考虑学生自身的外语水平与素质。学生外语水平高的院校可适当加大专业课的开设力度,从而更好地体现“复合”的特色,加强“复合”的效果;学生外语水平低的院校应重点强调外语课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在课程设置中突出外语课的重心作用,在打好外语基础的前提下,适度开设专业知识或专业方向课,真正使学生成为既“专”又“宽”的应用型外语人才。   二、针对课程设置达成调研共识
  通过我们对上海地区新生本院校外语教育情况的调研,针对培养应用型人才外语能力方面,我们与外语系主任、专家共同讨论,一致认为要处理好这样几对关系:第一,要处理好社会需要与外语教育培养目标的关系。社会需求的变化严重影响了外语培养计划,市场经济的变化对传统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提出了挑战,面对这样的变化,有必要调整外语教育思想观念,探索人才培养的多种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减少盲目性,必须加强科学预测。第二,要处理好外语和专业的关系。专业是学科体系,是需要专业队伍来支持的,是需要建立起完整的课程体系的。一个国家的教育发展从来都是多层次的,不应把大学还原为职业技术学院,因为专业人才的培养有其自身的地位与作用。外语教育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应保持核心地位,复合是在坚实的外语功底基础上对相关学科知识的融合和渗透,不能舍本逐末。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还要结合各院校的实际情况而决定,不能一哄而上,不能搞一刀切。在课程设置中,外语专业技能课、外语专业知识课、相关专业知识课三者之间的比例应取决于各院校自身的学生素质、办学特色和师资力量等因素。另外,这一比例不应当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在课程设置的具体安排上必须遵循并突出以外语为基础和核心的原则,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课时分配比例上,都要充分足够地安排外语专业技能课和外语专业知识课。因此,在众多的应用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模式中,无论哪一种模式都应在课程设置中确定外语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合理适当的比例。第三,处理好语言和能力的关系。语言能力是一个整体,不能把语言能力的培养方向与培养途径混为一谈。此外,还需要培养学生语言描述、表达事物的思辨能力。
  三、在应用型课程建设中有待探索的问题
  新生本院校外语教育面临的诸如课程设置、授课方式、师资培养等具有一定的共性的问题达成了一些共识,在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社会实践课程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深入探索和研究。首先,社会实践是检验应用型外语人才质量的重要手段。无论以哪种模式培养的学生,最终都要走向社会,参与社会实践,为社会服务。其次,社会实践能够为应用型专业建设提供信息依据和指导。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教育者能够预测出社会这个大市场对外语人才的需求情况,从而根据市场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来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探索社会急需人才的培养模式,有效地满足社会需求,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主动为地方经济服务。
  参考文献
  [1] 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 刘岩,仲伟合.转变外语教育观念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全国外语院校外语专业发展战略研讨会纪实[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4(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65675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