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我国传统产业调整效应评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金融危机之后我国传统产业进入新一轮调整。本文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个层面选取产业总资产贡献率、资产负债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成本费用利润率、产品销售率、资产保值增值率、就业弹性、收入弹性、研发强度、单位产出能耗、废水治理率、废气治理率和固体废物倾倒率13个指标,运用阈值法,对中国传统产业中的钢铁、石化、纺织、轻工、有色金属和装备制造业六大产业调整的运行效益进行评估分析,发现我国传统产业在2008-2012年整体呈波动恶化的趋势,调整效应不理想,需要进一步加大调整力度,按照《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要求,加速向制造强国迈进。
  [关键词]传统产业;效益评估;阈值法
  [中图分类号]F1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 (2015)05-0057-11
  2009年国家出台《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调结构、增效益”的任务,由此开启了新一轮的传统产业调整。该方案涉及钢铁、汽车、船舶、石化、纺织、轻工、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以及物流等10个产业。2015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国制造2025》明确指出:“调整结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刻不容缓……重点在制造业,难点在制造业,出路也在制造业”,“以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为主题,以提质增效为中心……”,“加大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工艺和装备的研发能力,加快制造业绿色升级……”距离《方案》出台五年的调整周期已经过去,传统产业调整效应究竟如何,已成为大家关注的重大问题。产业结构调整效应最终反映到产业运行效益,据此通过测算中国传统产业的运行效益,可大体了解中国传统产业真实的调整及发展状况,为传统产业调整振兴提供依据和方向。
  一、文献综述
  关于中国产业效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产业效益指标体系的研究,二是产业效益测量方法的研究。
  在产业效益指标体系方面,早在1992年,原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务院生产办公室和国家统计局就提出《关于改进工业生产评价考核指标的报告》(国办[1992]10号),之后国务院在此基础上发布了《改进工业经济评价考核指标实施方案》。该套实施方案将粗放式的发展观念引导到集约式的发展观念,在当时产生了巨大影响,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和国家宏观调控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企业相关财务和税制的改革,1993年国家统计局等部门对《改进工业经济评价考核指标实施方案》部分调整修改,并发布了国统字[1993]146号文。1997年为适应新的经济环境再次发布《关于改进工业经济效益评价考核指标体系的内容及实施方案》(国统字[1997]303号),该方案从盈利率、发展率、偿债率、营运率、产出效率、产销衔接6个方面设计了总资产贡献率、资本保值增值率、资产负债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销售率。但上述三套方案在具体指标数值设计方面已经不适应中国目前的经济环境。
  学者的研究为产业效益指标体系改进创造了空间。钱争鸣使用总资产利润率替代总资本贡献率,构建总资产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资产负债率、流动资金周转率、全员劳动生产率、产品销售率和技术开发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的产业效益指标体系。俞肖云对各个指标的权重进行修订,选取净资产利润率、总资产社会贡献率和劳动产出实现率3个指标,使用基期、基准行业和基准地区综合定位的方法确定权重,指出产业效益指标体系随着权重偏移、会计核算和统计核算的矛盾而越来越不能反映产业效益的真实情况。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发布以效益为主题的《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007),对地方工业发展效益分析采用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个一级指标,该指标体系虽然较为全面地研究了工业发展效益的情况,但由于其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过于繁杂,因此并没有得出明确的结论。
  对于产业经济效益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政府和广大学者遵循的基本原则都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中,经济效益指标能符合新的经济体制、新的经济环境和经济运行的新常态,能够反应产业发展的状况和问题;但由于各个学者研究的重点不同,在选取指标时也不尽相同。因此,不能简单评价哪一个指标体系优于另外一个指标体系。
  就产业经济效益测量方法方面,王敏对中国31个省份造纸工业经济效益分析时,采用了投影寻踪分类模型,以求提高产业经济效率综合评价模型的分辨率,解决了传统投影寻踪法计算量大、变成复杂的问题,同时规避了只考虑单个因素的不足之处,使得评价结果更为客观。王成对齐齐哈尔市16个工业部分的8项经济指标分析时,采用了主成分分析法,对16个工业部门进行综合评价,研究了齐齐哈尔市工业经济发展的瓶颈,并给出了对策性建议。
  对于产业经济效益测量方法的研究,广大学者遵循的基本思路是使用简单有效的方法将较多的指标减少为较少的指标,同时使用更客观的方法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主要使用了因子分析法、最优分析法、Topsis法、DEA法、投影寻踪分类模型和主成分分析法。
  二、指标体系和研究方法
  鉴于上文对产业经济效益指标体系和测算方法的文献梳理,以及数据搜集和处理的可行性,本文将主要采用《关于改进工业经济效益评价考核指标体系的内容及实施方案》(国统字[1997]303号)的指标体系为基本框架,并将该体系中的全员劳动生产率去除,加入能够反映社会效益的指标,就业弹性、收入弹性和研发强度,以及能够反映生态效益的指标,单位产出能耗、废水治理率、废气治理率和固体废物倾倒率,以期更好地适应中国产业发展的新常态。鉴于本文对所选指标已经进行过筛选和价值判断,并且指标个数较少,同时要进行多个年份的比较分析,因此本文采用阈值法作为传统产业效益的测算方法。
  (一)指标体系建立
  具体各指标计算方法如下:
  总资产贡献率是反应产业盈利率的主要指标,是产业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整体获利的比率。总资产贡献率(%)=(利润总额+应交所得税+利息支出)/平均资产总额xl00%。   资产负债率既体现了产业运行的风险,又体现了产业使用金融杠杆的大小,资产负债率:债务合计/资产合计xl00%。
  流动资产周转率描述了产业的经济活力,表现了资金使用效率和再生产的速度。流动资产周转率=主营业务收入/流动资产合计。
  成本费用利润率则是反应产业生产投入与产出利润的经济效益。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主营业务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100%。
  产品销售率是分析产品生产销售衔接水平,也是判断是否存在产能过剩的标准之一。产品销售率=工业销售产值(现价)/工业总产值(现价)xl00%。
  资本保值增值率体现了产业发展状况。国家统计局1997年的方案中关于该指标使用的是所有者权益的变动,本文调整为总资产的变动。资本保值增值率=本期期末资产总计/上期期末资产总计xl00%。
  就业弹性反应的是经济总量变化一个单位对应就业数量变化的百分比,也就是产业工业增加值增加1%,就业增加多少百分点。就业弹性:就业增长率/工业总产值增长率。
  收入弹性是参照社会成员收入增长弹性的概念,体现了产业发展给产业职工带来发展成果的比例。收入弹性=平均劳动报酬增长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
  研发强度是产业对R&D投入的重要指标,具体对应《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统计年鉴》和《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指标公式为:研发强度=R&D经费支出/主营业务收入。
  单位产出能耗反应生产每一单位产出需要的能源数量,特别是在资源日益紧张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单位产出能耗的高低不仅决定着产业的经济效益,还决定着产业的生态效益,具体对应《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统计年鉴》和《中国环境统计年鉴》指标公式为:单位产出能耗=能源消费量/工业总产值。
  废水治理率则是产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无用液体的处理情况,是体现产业绿色环保的重要指标之一,具体对应《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的废水治理设施处理率。
  废气治理率是产业生产中产生的有毒无用气体的治理情况,是体现产业绿色环保的重要指标之一,具体对应《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统计年鉴》和《中国环境统计年鉴》指标公式为:废气处理率=废气治理设施本年运行费用/工业总产值。
  固体废物倾倒率是产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无用固体的处理情况,是体现产业绿色环保的重要指标之一,具体对应《中国环境统计年鉴》指标公式:固体废物倾倒率=一般固体废物倾倒丢弃量/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
  (二)阈值
  阈值法是用指标实际值与阈值相比已得到指标评价值的无量纲化方法.在指标无量纲化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指标的经济含义将指标划分为正指标和逆指标。正指标的无量纲化公式为:
  (1)、(2)式中,Xij是第i个产业的第j项指标的实际值,minxij是第j项指标的最小值,maxxij是第j项指标的最大值,Yij是无量纲化后的系数。
  对每个实际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之后,再对整个指标体系进行处理,得出每个行业的综合指数:
  (3)式中,k表示指标总个数,yi表示第i个产业的综合指数,yi的取值范围在0-1之间,越趋近于1表示产业效益越好,越趋近于O表示产业效益越差。
  三、原始数据搜集
  (一)传统产业基本界定
  在2009年12月5日印发的《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工作方案》中共有10个产业成为国务院重点调整振兴的产业。包括钢铁、汽车、船舶、石化、纺织、轻工、有色金属、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和物流业等10个重点产业。《方案》中涉及的10个产业与国家标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并不是完全对应的。以钢铁产业为例,钢铁产业不属于标准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钢铁产业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对应的是“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和“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也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调整的,2011年国家统计局调整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以便统计数据能够更好反应国民经济发展的真实情况。鉴于本文选取的时间段位为2008-2012年,在对十大传统产业进行分析时,2008-2011年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为2002年版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该标准将国民经济分为95个大类,396个中类,913个小类:2012年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为201 1年版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该标准将国民经济分为96个大类,432个中类,1094个小类。
  具体而言,本文选取十大传统产业中的钢铁、石化、纺织、轻工、有色金属和装备制造业六大传统产业为分析对象。根据每个产业的定义和产业特征,本文分别将钢铁产业对应“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和“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石化产业对应“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纺织产业对应“纺织业”,有色金属行业对应“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以上四个产业在2008年和2011年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并没有发生行业分类变化。
  装备制造产业和轻工业产业的行业分类在2008年和2011年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有所调整。
  根据前文对传统产业效益指标体系的建立、产业的行业整理归类和相关数据统计年鉴的搜集,各产业规模以上企业总资产贡献率、资产负债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成本费用利润率、产品销售率和资产保值增值率的年度数据直接来自于《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2007-2012年)和《中国工业统计年鉴》(2013年),就业弹性和收入弹性年度数据是由《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07-2013年)中相关数据计算得到,研发强度年度数据由《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8-2013年)计算得到,单位产出能耗、废水治理率、废气治理率和固体废物倾倒率年度数据是由《中国环境统计年鉴》(2008-2013年)中相关数据计算得到。为简化表述,将规模以上企业总资产贡献率、资产负债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成本费用利润率、产品销售率、资产保值增值率、就业弹性、收入弹性、研发强度、单位产出能耗、废水治理率、废气治理率和固体废物倾倒率分别定义为S1、S2、S3、S4、S5、S6、S7、S8、S9、S10、S1I、S12和S13,具体见表1。   (二)传统产业的一般分析
  从表1中所列的各产业的具体数值来看.2008-2012年全国传统产业中钢铁产业、石化产业、纺织产业、轻工业产业、有色金属产业和装备制造产业的分析指标呈现以下特征。
  第一,相同年份不同产业之间各指标存在显著性差异。将表1中的原始数据,按不同产业在2008-2012年进行算数平均,再将所求平均值的最大值、最小值和极差列入表2。
  表2中钢铁产业、石化产业、纺织产业、轻工业产业、有色金属产业和装备制造产业在2008-2012年存在明显差异。从各指标平均值的绝对值来看,极差值最大的是9413.90,对应的是废水治理率,其中平均废水治理率最大值是最小值的将近13倍,平均废水治理率最大的是钢铁产业;级差值最小的是0.12,对应的是资产保值增值率,资产保值增值率最小的是纺织产业。从各指标平均值的相对值来看,差异幅度最大值是515.68,对应的是就业弹性,具体产业是石化产业(最大值)和纺织产业(最小值);差异幅度最小值的是0.56%,对应的是产品销售率,具体产业是纺织产业(最大值)和有色金属产业(最小值)。此外,差异幅度超过1倍的指标还有成本费用利润率和研发强度。
  第二,相同产业不同年份之间各指标存在明显波动。将表1中的原始数据,计算相同产业在2008-2012年之间的波动值,再将所求波动值的最大值、最小值和极差列入表3。
  表3中波动值最大的是钢铁产业的废水治理率,数值是1696.20,波动值最小的是装备制造产业的废气率,数值是0.01。此外,波动值的极差最大值是1525.00,对应的是钢铁产业(最大值)和纺织产业(最小值)的差值,波动值的极差最小值是0.27,对应的是钢铁产业(最大值)和装备制造产业(最小值)。波动幅度最大值是27,对应的是废水治理率,是唯一波动幅度大于20的指标,波动幅度最小的是87.63%,对应的是成本费用利润率,是唯一波动幅度小于1的指标。
  四、阈值法分析过程
  (一)数据标准化
  根据上文对数据标准化的公式,利用Excel软件将表1的原始数据标准化得到表4,并将指标符号分别定义总资产贡献率标准值为Z1、资产负债率标准值为22、流动资产周转率标准值为23、成本费用利润率标准值为24、产品销售率标准值为25、资产保值增值率标准值为26、就业弹性标准值为27、收入弹性标准值为28、研发强度标准值为29、单位产出能耗标准值Z10、废水治理率标准值ZI1、废气治理率标准值212和固体废物倾倒率标准值213。
  本文中所选指标中有9个正指标,分别是S1、S3、S5、S6、S7、S8、S9、SI1和S12,因此这几个指标使用公式(1)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有4个逆指标,分别是S2、S4、SIO和S13,这几个指标使用公式(2)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本文选择2008年传统产业进行具体的计量过程说明,其他年份产业运行效益结果只在分析时列出结果。
  (二)综合指标计算
  根据公式(3),对表4中的各指标标准值进行加总再求平均值得到2008年传统产业的综合指标。具体计算结果见表5。
  (三)阈值法测算结果
  按照上文中的计算过程,对2009、2010、201 1和2012年传统产业运行效益综合指数分别进行计算。具体计算结果见表6。
  从表6我们可以看出,传统产业整体表现欠佳,除2011年外,传统产业运行效益综合指数呈持续下降,下降幅度为12.50%.有4个产业呈现不断恶化的趋势,有2个产业呈现趋好的态势。其中钢铁产业的运行效益综合指标下降幅度最大高达39.95%,装备制造产业的运行效益综合指标下降幅度也高达32.83%.石化产业和有色金属产业也出现不同程度的恶化,而纺织产业在2008-2012年间呈现逐年稳步上升的趋势,轻工业产业表现为小幅度趋好。
  将运行效益综合指标数值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序,最大值排序为1,最小值排序为5。2008-2012年传统产业运行效益综合指数排序如表7。
  在表7中,我们可以得出传统产业运行效益整体上呈现恶化趋势,本文选取的6个传统产业中除纺织产业和轻工业产业有变好的趋势之外,其他4个产业均为波动恶化。即使是趋势变好的轻工业产业2012年比2008年上升1个名次,但在具体数值上只是轻微变化。
  五、结论
  (一)综合判断结论
  1.传统产业整体呈现恶化
  从传统产业运行效益综合指数的绝对值及相对值来看,传统产业均呈现恶化态势。图2中实线表示的是本文测算的产业运行效益综合指数,传统产业运行效益综合指数数值从2008年的0.53下降到2012年的0.46,绝对值下降0.07,下降幅度达12.50%。虚线是产业运行效益综合指数趋势线。从趋势线可以更加直观得出传统产业恶化的态势。
  具体而言,钢铁产业运行效益综合指数从2008年的0.72下降到2012年的0.44,石化产业运行效益综合指数从2008年的0.46下降到2012年的0.44。
  2.多数产业主要在不安全区域运行
  鉴于阈值法计算的产业运行效益综合指数在O到1之间取值,则以产业运行效益综合指数是否大于0.5为标准,作为产业运行安全的判别标准.2008-2012年传统产业中只有2008年和2011年的产业运行效益综合指数大于0.5,大多数年份传统产业在不安全区域运行。具体而言,钢铁产业和轻工业产业有3年运行效益综合指数大于0.5,这些产业处于产业运行处于安全区域。石化产业、纺织产业和有色金属产业有2年运行效益综合指数大于0.5,这些产业运行处于不安全区域,其中装备制造产业5年的产业运行效益综合指数均小于0.5,是六大传统产业中最不安全的产业。
  3.资本密集型传统产业明显与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存在差异   以纺织产业和轻工业产业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2008-2012年整体呈波动趋好的态势,其中2010-2012年产业运行效益综合指数持续增加,并且从不安全区域运行到安全区域。而以钢铁产业、石化产业、有色金属产业和装备制造产业为代表的资本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变化趋势相反.2009-2012年资本密集型产业运行效益综合指数均波动减小,特别是装备制造产业几乎呈直线下降态势,另外钢铁产业和石化产业从安全区域运行到不安全区域。
  4.垄断性产业和非垄断性产业存在显著性差异
  以纺织产业为代表的非垄断行业在2008-2012年整体呈持续趋好的态势,2011和2012年产业运行效益综合指数均大于0.5,产业运行效益综合指数从2008年的0.41上升至2012年的0.57,上升幅度高达37.86%;而以石化产业为代表的垄断性行业则整体呈波动恶化的态势,石化产业运行效益综合指数从2008年的0.46下降到2012年的0.44,并呈现隔年从不安全区域运行到安全区域的特征。
  (二)具体产业判断
  2008-2012年间传统产业整体恶化,但其具体产业则有着不同的波动幅度,甚至是相反的变化方向。图3展示了阈值法测算的各个具体产业的运行综合效益指数.2008年产业运行综合效益指数排名第一的钢铁产业(0.72)下降到2012年的第五名(0.43),而2008年产业综合效益指数排名最后的纺织产业(0.46)上升到2012的首位(0.57),也是名次变化最大的产业。
  若将产业运行效益综合指数看作产业运行效益实际值,各年产业运行效益值相加,各个产业分别占传统产业的比例也在逐年变化。图4中2008年钢铁产业运行效益综合指数占比最大为22.91%,纺织产业运行效益综合指数占比最小为13.08%;但是2012年纺织产业运行效益综合指数占比最大为20.61%,装备制造产业运行效益综合指数占比最小为11.53%。此外,石化产业、轻工业产业运行效益综合指数所占比例变大,而有色金属产业所占比例变小。
  1.钢铁产业
  钢铁产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不仅体现在钢铁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上占有较大的比重,还体现在钢铁产业对下游金属制品、装备制造以及房地产等产业的推动作用。2008至2012年,钢铁产业整体上呈现波动恶化的趋势,钢铁产业的资本贡献率基本上处于下降,在此期间总资本贡献率下降26.17%;同样,流动资产周转率、成本费用利润率、资产保值增值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这就充分说明了钢铁产业调整振兴的必要性,但在2009年提出钢铁行业调整振兴之后,试图利用淘汰落后、技术改造来解决钢铁产业整体上产能过剩的效果并不显著,钢铁产业整体产品销售率依然波动下降,研发强度基本保持不变,同时钢铁产业的社会收入效应也在下降,钢铁产业的生态效益中除固定废物倾倒率下降明显之后,其他指标也未出现显著性变化,这也从一个方面体现了钢铁产业调整的难度。
  2.石化产业
  石化产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产业链条长,产品覆盖面广,既涉及国家能源安全,又与老百姓日常生活有密切联系。2008至2012年,石化产业呈现波动恶化的趋势,特别体现在产业负债持续增加,5年间负债上升4.14个百分点,同时流动资产周转率不断下降,资本保值增值率持续降低。石化产业不断提升的总资本贡献率和产品销售率基本上说明石化产业实现了2009年石化产业调整振兴方案中要保持石化产业稳定的目标,但是从研发强度的指标来看,提高创新率和增加技改投入的目标并没有实现。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在石化产业调整过程中石化产业的就业弹性绝对值均小于1.并不断下降,甚至出现负值,主要是因为石化产业就业人数不断减少,而且工业总产值不断增加。这一方面说明石化产业是资源资本密集型产业,另一方面说明石化产业解决就业的能力在减弱。石化产业的生态效益中除固定废物倾倒率下降明显之后,单位耗能有小幅下降,其他指标也未出现显著性变化。
  3.纺织产业
  纺织产业是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也是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在繁荣市场、扩大出口、吸纳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城镇化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收入弹性不断上升充分印证了纺织产业的特性,然而在2008-2012年期间,大多数年份纺织产业的就业弹性绝对值小于1,吸纳就业的作用不明显。总资产贡献率、流动资产周转率、产品销售率的稳步提升,资产负债率的持续下降主要是因为在2008年之前,欧美国家和中国在纺织品的贸易中产生摩擦,纺织产业被迫转型升级。同时,纺织产业的资产保值增值率也在逐步减弱,在2009年纺织产业调整振兴方案中技术改造、淘汰落后的目标,从研发强度指标来看,并没有实际的变化。纺织产业的废水治理率和固体倾倒率下降显著,其他指标也未出现显著性变化。
  4.轻工业产业
  轻工业产业是丰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重要产业,轻工业产业总资产贡献率逐步提升,资产保值增值率和收入弹性呈波动式上升,这些指标反映了轻工业产业的任务基本完成,特别是收入弹性指标基本保持持续上升,且上升幅度较大。但在2009年轻工业产业调整振兴方案中扩大城乡消费和加快技术进步的目标,从产品销售率和研发强度来看并没有充分实现,产品销售率虽然在逐年升高,但仍低于纺织行业近0.3个百分点;研发强度也只从2009年的0.45%变动到2012年的0.44%,下降0.01个百分点。轻工业产业的单位耗能下降明显,下降幅度为44.45%。此外,轻工业产业涵盖的行业广,各个行业变化方向和变化程度各不相同,容易产生“中和”效应。
  5.有色金属产业
  有色金属产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2008至2012年,有色金属产业呈现波动恶化的趋势。从收入弹性指标来看,有色金属产在增加居民收入方面表现突出;同时,在2009年之后,有色金属产业研发强度逐年增强,2012年研发强度上升了0.12个百分点。但在总资产贡献率、成本费用利润率等指标方面,呈现波动变化,并没有在淘汰落后、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增强资源保障等方面有显著改善。废水处理率和固体废物倾倒率变动明显,且向生态效益良好的方向变动。
  6.装备制造产业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技术装备的战略性产业,关联度高、吸纳就业率强、技术资金密集,是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和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2008至2012年,装备制造产业呈现持续恶化的趋势。特别是在2009年之后,装备制造产业除在研发强度增强和流动资产周转率持平之外,各种指标均出现波动下降的趋势,其中收入弹性下降56.93%,降幅最大。装备制造产业废水处理率和固体废物倾倒率变动明显,且向生态效益良好的方向变动。
  (三)建议
  本文利用阈值法对中国六个传统产业运行效益进行测算,其测算结果均显示这六个传统产业在2008-2012年间不断恶化的趋势。但是受到时间和数据的限制,本文的结论并不适用于2013年以后这六个和其他四个尚未分析的传统产业调整效应。在此前提下,本文对传统产业进一步调整升级提出相关建议。
  首先,区别对待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传统产业。根据前文分析,这两种不同的传统产业的变化趋势并不相同。对资本密集型传统产业应该提高产业集中度,提高资本使用效率,进而实现规模经济;而对于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应该提高总资本贡献率和流动资产周转率。
  其次,区别对待垄断型传统产业和非垄断型传统产业。以竞争方式迫使垄断型传统产业释放良好的经济效益。以石化产业为代表的垄断产业,其总资产贡献率和资产保值率均大于非垄断型传统产业(纺织产业),但收入弹性均小于非垄断型传统行业。垄断型传统产业高的经济效益并没有带动社会效益的提高,打破垄断,使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联动提高。
  最后,细化具体产业调整内容。各个产业的属性和发展阶段不同,因此需要不同的产业调整政策,以装备制造产业为例,装备制造产业的科研强度是所选传统产业中最高的,各年指标数值均大于1。但这并不表示装备制造产业不需要进一步加大科研投入,要根据装备制造产业的发展阶段和发展目标进行确定。相反纺织产业的科研强度是较低的,但因为纺织产业是处于成熟期的制造业,即使加大科研投入,其对自身产生和对其他产业的影响都较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84800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