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气候变迁条件下西部地区生物多样性生态服务的识别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生物多样性生态服务的经济价值长期为人类所忽视,气候变迁又进一步加剧了这种价值迅速退化,生物多样性的经济价值研究已成为全球性热点,尤其在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但极其脆弱的中国西部地区,这项研究显得尤为迫切。唯有合理地识别气候变迁对西部地区生物多样性产生的影响,方能有效地评估这种生态服务的经济价值及其因气候变迁产生的变化,进而将这种价值内嵌于国民经济体系,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保护西部生物多样性及其服务功能。运用TEEB框架的关于生物多样性价值评估方法,可以有效分析气候变迁条件下我国西部地区生物多样性生态服务的识别问题。
  关键词:气候变迁;生物多样性;生态服务识别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283(2015)03-0021-16
  一、相关研究文献回顾
  生物多样性生态服务包含了有用性和稀缺两个特征,是一个经济范畴的问题。首先,它向人类提供了各种物品和服务,具有重要且不易替代的经济服务价值;其次,这种服务是稀缺的。但是这种价值又往往被经济体系所忽视,因为这种价值不同于普通的商品,要受到物种丰裕程度、多样性结构、基因遗传等自然属性,以及气候变迁和人类需求等外部因素制约,实现由物量属性到货币化的转化需要经历一个复杂而曲折的过程,所以国民经济体系往往会忽略它的存在,结果是,我们很难通过市场完全展示这些经济价值,更不能利用经济手段做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优化选择。然而,气候变迁再次引致生态服务急剧退化,又进一步加大了我们的认识难度。所以,需要尽快建立完善的生物多样性货币化价值识别体系。问题的有效解决在于,首先必须从纷繁复杂的各类生物多样性中识别出有益于人类的物理属性,然后运用经济手段识别其经济属性,再利用经济价值评估体系展示这些经济价值,最后采取措施对这些生物多样性加以保护。其中,生物多样性热点保护区又是问题的核心与重点。围绕这些内容,国内外学者展开了深入研究,并从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国外研究
  国外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气候变迁中的生物多样性问题,其中,生态脆弱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是研究“热点”。20世纪90年代,从不同区位空间、生态结构、时间跨度、生态系统层次、保护手段等视角深入探索气候变迁与生物多样性的辩证关系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理论演进至今,已经取得了如下贡献:认识到温室气体排放加剧了气候变迁,从而引起生境破碎,造成生物多样性结构与功能改变,令生物多样性丧失并滑向不可恢复的临界点;揭示了生物多样性持续丧失会逆向加剧气候变迁,改善生物多样性则是“双赢”路径;通过指标评估、模型模拟和情景分析等方法,建立了以“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为框架的生态价值评价体系,认为生物多样性应对气候变迁能力十分脆弱;提出在生物“热点地区”建立优先保护区和利用生物“碳封存”和“碳捕捉”等措施缓解气候变迁。存在的不足是:很少考虑到多种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叠加后果,较少涉及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福祉之间的经济判断,相应保护对策缺乏有效的经济手段。
  20世纪90年代,新古典经济学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的研究特点有:从研究目的看,主要基于偏好方法为可持续发展决策提供价值判断和理论指导;从研究重点看,注重生物多样性的经济成本效益、服务价值、补偿对策和保护对策的效果评价,也认识到气候变迁引起的经济损失,但对气候变迁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关注不够;从研究趋势看,“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经济学”(TEEB)正在演变为一支独立的学科。尤其是,TEEB的生态价值的识别、展示和捕获三步法备受关注。这种方法首先通过甄别哪些生态服务有用且具有保护价值,然后通过评估展示生态服务的经济价值,最后通过激励措施和价格信号将生态价值纳入决策之中,实现了生态价值体现和保护管理的有机地统一。从研究应用看,通过大量的实证分析,提出适度管制下的市场化保护思路,并就保护对策的实施效果做了经济评估。生态脆弱区的生物多样性问题也受到广泛关注。但是,整个体系依然纷繁复杂,观点纷呈。从保护管理的逻辑前提看,存在“福利均衡”、“不确定性”“外部性”、“不可逆性”、“社会公正”、“产权交易”等研究视角纷争;从关注重点看,生态经济学派注重价格或成本替代分析,认为包括生物多样性在内的生态价值总量可以超过GDP。环境经济学派则坚持在GDP框架内,使用支付意愿和边际分析等方法计算生态价值。期权价值论者认为重视不确定性的生态预期价值可容易避免决策的不可逆性。伦理经济学派强调了保护的伦理判断。
  (二)国内研究
  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研究气候变迁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特别是在中国缔结《生物多样性公约》后,不少问题获得了有益的探讨,如气候变迁与生物多样性关系,生物多样性内涵,生物多样性经济评估,生态保护等。具体来说,国内主要研究了下列问题:关于气候变迁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方面,认识到气候变迁已成为驱动中国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因素,尤其会对农业造成显著影响,威胁到国家粮食安全;关于生物多样性的现状方面,认识到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但是因为过度消耗造而面临耗竭,因为市场力量和气候变迁而加速丧失和形成结构失衡;关于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方面,认识到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国家生态安全的基石和生产力,提出将生物多样性纳入经济评价体系以防止生物多样性丧失;关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方面,从技术性角度提出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基因库、繁殖基地等对策。但是对“生态保护建设工程”则存在激烈争论。从经济体制角度提出以“外部性”和“产权”为理论基础的处罚、税收、许可证、资源租等政府规制保护管理机制,以及以“信用”和“不确定性”为前提的债券、碳汇、期权交易等市场交易激励机制,提出同时改善气候变迁与生物多样性的“双赢”模式;关于区域发展研究方面,生态脆弱区的生物多样性研究受到广泛关注,但还有待于在气候变迁背景下构建一个内嵌生态服务价值于经济体系,兼顾当前与期权价值的一体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理论框架,为决策实践提供合理的理论指导。目前针对中国西部地区生物多样性服务价值识别研究不多,主要理论观点包括:西部地区对气候变迁的影响力认识不到位,忽视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经济价值,研究缺乏全局识别意识。在决策上则表现为:重视气候变迁对人的影响,忽视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重视经济发展,忽视生物多样性保护;没有将生态服务价值内生化于地方经济体系,造成企业支付意愿与政府补偿要求相互错位;重视生物的局部性工程建设,忽视整体生态发展规划。结果导致西部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始终处于“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局面,无法使保护管理渐次演变为一个自觉自发的过程。相关研究同时认为,西部地区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过程中,只要积极应对“气候变迁+经济社会”造成的双重影响,通过甄别对人类有用且需要保护的生物多样性(价值识别),并将其现期和期权价值体现在经济体系中(价值展示),最终运用激励措施和价格信号等手段保护这些价值(价值捕获),形成政府规制下的适度市场化激励多元化保护框架,就可能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化经济增长和延缓气候变迁。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术界已经从不同学科对气候变迁与生物多样性的密切关系、气候变迁对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影响,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价值评估、价值补偿和保护等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但是在系统性、全面性和学科协同性方面亟待加强,尤其需要强化研究气候变迁中生态脆弱区生物多样性服务的经济价值识别问题。根据TEEB框架,这种识别具体包括: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服务生物识别(生物物理结构、过程和功能)和价值识别两部分。
  二、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经济学(TEEB)的理论体系
  (一)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经济学的演进
  在2007年3月C8+5国家波茨坦环境部长会议上,德国提出一项关于“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的经济意义”的提议,并作为《波茨坦倡议》的一部分。2007年6月在海利根达姆的G8+5峰会上,该提议获得通过并开启“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经济学(TEEB)”研究计划。TEEB从诞生到现在,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TEEB诞生到2008年5月,这一阶段主要是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9次缔约方大会上发布中期报告,为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并积极开发合适的能够估计和量化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退化的方法。第二阶段自2009年9月到2010年10月,主要是完成了生态与经济基础报告(简称TEEB D0)和国家及国际政策决策者(TEEB D1)、本地和区域管理者(TEEB D2)、企业(TEEB D3)、消费者与大众(TEEB D4)等四份最终用户报告,发表了《气候变化问题最新进展新情况》报告,强调了自然资本投资内在的货币价值,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0次缔约方大会上发布了完整的TEEB报告。这一阶段的研究开始将生态和经济整合到不同生态服务评估中,为各类生态服务推荐合适的价值评估方法,让国家、企业和个人了解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代价以及避免损失发生的成本与效益,从风险管理、机会成本、商业影响等角度为改善生物多样性的各类经济活动提供咨询和工具,为国际、区域和地方各级决策者制定行动指南。第三阶段就是自2010年10月至今,主要为TEEB推广阶段。目前,TEEB已逐渐被许多国家接受并开始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已有德国、荷兰、英国、捷克、西班牙等国启动了TEEB国家进程。
  (二)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经济学的研究体系
  TEEB研究为传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方法、技术和标准体系。其研究目的在于:考虑如何将生态与环境整合到不同情境下的生态系统服务评估中,为各类情景分析提供合适的价值评估方法;通过估算生物多样性减少的经济代价和避免损失发生的成本与收益,设计符合国际、区域和地方各级决策者的行动指南,以实现可持持续发展和保护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的目的;从风险管理、商业影响力等角度,为改善生物多样性的经济活动提供领先的信息和工具;帮助人类认识人类活动与生物多样性的双向影响,最终实现保护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目标。TEEB的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开始反思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经济价值以及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严重威胁,认识到当前生态补偿不足现状,考虑反映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优先事项;通过研究贫困对生态系统破坏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关系,揭示出贫困是导致忽视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原因;通过研究生物多样性与经济社会的关系,建立了各种估计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生态服务价值的经济方法,用以衡量生态系统服务的成本与收益;将生物多样性保护视为自然资本投资,并在此基础上考察生物多样性的风险成本、保护成本与效益问题,从全球、国家、企业角度提出相应指导建议;开始关注伦理和公平、自然过程、人类行为的风险以及不确定性等问题,以及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建立了包含物理、定性、定量和货币等四位一体的“金字塔”式生态系统经济评估体系;探索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新市场和新政策,主张生态保护益处分享;提出改革对环境有害的补贴、通过生态补偿和市场机制来奖励生态保护行为等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研究内容,TEEB创造性地建立了一个包含价值识别、展示与捕获等三个步骤,将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生态服务价值有机地融合于经济体系的分析框架,目前正在被国际社会认可和采纳。在TEEB中,第一步价值识别是基于对人类的有用性经济价值判断,确定生态系统、物种和生态多样性等层面的服务价值范围;第二步价值展示是基于经济价值角度,使用经验分析方法判断生物多样性服务的经济价值的存量与流量变化,以便为支持决策者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服务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第三步价值捕获是决策者根据前两个步骤的分析结果,利用经济激励措施和价格杠杆,引导社会各个层面自觉地保护生物多样性。在三个步骤之中,价值识别是基础和导向标,具有奠基和引领后者的功能,强调了生物多样性服务价值的经济属性,突出了市场调节的作用。已有的研究显示,由于生物多样性结构复杂、非市场化程度极高、公共产品属性突出、受外部影响因素的不确定性,TEEB目前尚无法做到在全球范围内全面识别生物多样性生态服务的经济价值,即使在一国范围内的全面分析也相当困难,但在识别特定外因条件下特殊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性的单个或几个生态服务价值时,效果比较理想。TEEB的三个步骤框架通过经济学方法评估并量化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经济价值,有助于决策者及其他人士(如企业)做出正确决策。TEEB主张通过激励措施和价格信号,将生态系统的价值纳入决策之中,有机地统一了生态补偿、环境补贴、税收减免、环保产品和生态市场等保护决策,兼顾了实现保护行为和可持续发展的统一。
  分析气候变迁条件下我国西部地区多样性服务价值的识别问题就是对TEEB研究成功经验的传承,也是对其研究内容和视野的进一步深入拓展。在气候变迁条件下,TEEB的价值识别对生态保护发挥着重要的铺垫作用(见图1)。价值识别既要识别生物多样性为人类提供哪些经济价值,还要考虑气候变迁引起了哪些经济价值发生了变化?究竟发生什么性质的变化?在此工作基础上,价值展示才能根据价值识别的结果,利用各种评估方法评估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数量变化,价值捕获才能依据价值识别和展示评估结果,有针对性地展开各种正向激励和逆向抑制保护决策,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由此可见,价值识别具有开源引流的基石作用。   根据TEEB价值体系,价值识别包含两个层面。首先是从生物特性角度,识别生物多样性为人类提供了哪些生态服务,并理清某些外部因素对生物多样性生态服务变迁所产生的影响;其次是从经济价值角度识别哪些生态服务可以被纳入到经济体系之中,这些经济价值因外部条件发生变迁将发生什么变化。在气候变迁条件下,我们首先要识别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服务功能以及气候变迁对这些生态服务产生的影响,然后识别生物多样性的经济价值构成以及气候变迁对其产生的影响。中国西部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也相应围绕着两个方面展开。
  三、气候变迁条件下生物多样性生态服务的生物识别
  生物多样性是指对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括物种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经济活动密切相关,影响到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但由于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服务十分复杂,需要根据它们纷繁复杂的生物特性,采取合理的识别技术来筛选稀缺且有用的生态服务,进而识别其可以纳入经济体系的经济价值。所以,我们首先要充分识别它能给人类提供哪些生态服务,因哪些原因而产生变迁。TEEB将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服务分为支持功能、供给功能、调节功能、文化功能等类型。这些服务功能正在因人类过度利用而不断弱化,更令人担忧的是,气候变迁进一步加剧了这种服务的急剧退化。
  (一)气候变迁对全球生物多样性生态服务的影响
  当前的全球气候变迁特征具体表现为:全球气候日益变暖很可能是在自然变化趋冷的背景下由人类活动的显著影响而出现的反自然变化趋势(详见图2)。从空间分布看,北半球增温比南半球明显,高纬度比低纬度明显。冰川加剧融化,海平面逐步上升。据IPCC评估报告《气候变化2013:自然科学基础》显示,1901-2010年,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19厘米,过去10年间,冰川融化速度比上世纪90年代加快了数倍;全球年降水量增加,区域降水格局变化有差异。自然灾害频发。1980-2012年间,全球发生各类重大自然灾害事件约21000起,而大部分又是由气候变迁造成的。
  气候变迁已经严重影响到了生物多样性,这些影响主要包括:
  首先,气候变暖造成物种灭绝数量加剧。自1800年全球气候变暖以来,全球动物灭绝速度日益加剧且快于自然演化过程(见图3)。据估计,目前世界物种灭绝速率是自然灭绝速度的1000倍。每年,甚至每天有大量动物或植物灭绝。如果未来全球平均升温幅度超过3.5℃(相对于1980-1999年),则有高达40%-70%的物种可能灭绝。
  其次,气候变暖影响到物种分布。气候变迁打破了物种分布具有的内在稳定性,具体表现为:气温变化引起物种迁移、生物入侵危害以及流行性疾病的空间位移。气候变迁也引起了物种入侵,对入侵地生物多样性构成极大的威胁,导致植物病害分布范围改变、植物病害增加,相应增加相关的产业维护成本,也使相关产业遭受巨大经济损失,尤其会影响到农、林、牧、副业等产业产品质量,从而增加这些产业的生产成本。
  再次,全球气候变暖严重影响农作物生长。全球变暖和降雨量的变化影响到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大气CO2浓度影响农作物的光合作用的变化。全球气候变暖也加重了病虫害对农业生产的危害程度,危及粮食安全问题,特别像我国西部地区这样的处于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和缺乏应对手段的欠发达地区,将面临更加严峻的自然和经济挑战。气候变迁尤其对占全球粮食产量85%以上的小麦、玉米、稻米产生了深远影响。世界粮农组织(FAO)网站数据显示,自1960年以来,伴随着气候变暖趋势明显,全球三大粮食产量增幅有明显下降趋势。
  我们以Y1、Y2、Y3分别代表小麦、玉米、水稻等粮食产量,以X1代表全球气温,X2代表全球CO2排放量,建立粮食产量与气候的非线性回归模型,来进验证气候变化与农作物之间是否存在明确关联性。其中,小麦、玉米、水稻气温数据通过归并和整理世界粮农组织(FAO)网站各国粮食产量数据而获得,CO2排放量数据来自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网站,估计结果如下表1。
  模型估计结果显示,全球小麦产量与全球大气平均温度正相关,与全球CO2浓度正相关,随着气温的升高,对全球小麦生产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CO2排放浓度加大,也有利于小麦的整体生产。全球玉米产量与大气平均温度正相关,与CO2浓度负相关。根据预测,玉米的产量在未来10年内呈增长趋势,但有趋于减缓的趋势。全球稻米产量与大气平均温度正相关,与全球CO2浓度负相关,但是全球稻米产量增长速度正在逐渐增加,主要原因是水稻种植从低纬度向高纬度推移的结果,这种变迁必然会影响到世界粮食生产的经济布局。
  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迁是相互影响的。气候变迁也引起生物多样性对气候变迁的逆向作用,因此气候变暖对其自身具有双重的加速作用。此外,气候变化不仅改变物候期,而且影响到地区产业结构和居民生活。目前,全球大约有80%物种的物候期每10年提前或延后了2.3-5.1天,这将会影响地区旅游业格局和收入,而带菌生物的传染病传播爆发和寄生虫生长速度加快也将增加对人类健康维护医疗成本。
  (二)气候变迁对我国生物多样性生态服务的影响
  气候变迁同样成为了我国生物多样性丧失的最突出因素。首先,气候变迁引起中国大量物种灭绝。《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和《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列入的濒危动物则达到258种,濒危植物有188种。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区域已扩大到35个,保护成本逐年上升。之所以造成如此多的濒危物种,气候变迁就是一个主因。其次,气候变迁导致物种分布空域发生变化,加重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成本。最后,气候变迁也影响到我国农林牧业生产的空间分布。近些年,我国气温呈现升高趋势,有利于北方秋播和临冬播种的作物生长发育。伴随着气温升高,我国冬小麦的种植面积从南向北逐步扩大,由北纬36°扩展到北纬39°。未来50年,一年一熟制大约向北推移200-300公里,一年二熟和一年三熟制将向北推移500公里左右。但是气候变迁也让我国水灾和旱灾频繁,病虫害频发,遭受巨大经济损失。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统计,1951-2013年全国农业年均受灾面积达到总播种面积的31%左右,其中水、旱灾受灾面积合计占到总受灾面积的79.8%,病虫害损失大约为农业总产值的20%-25%。   按照总价值体系框架,西部地区生物多样性生态服务的经济价值也包括市场价值和非市场价值,但西部地区贫困和经济欠发达特征造成了西部生物多样性生态服务价值直接通过市场识别的价值比重偏低,非市场价值部分比重偏高现状,致使大量生态服务价值被忽略,从而形成了生物多样性十分脆弱且需要亟待保护与保护极为不力的鲜明对比。所以,该评估体系还不完全适合西部生物多样性生态服务价值识别。但是仍然有必要从理论上理清其中的价值内涵,以便我们更深入地认识西部地区的生物多样性生态服务的经济价值体系。
  首先,西部地区生物多样性市场价值也包括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两个方面。一方面,直接价值又包括真实价值和虚拟价值两大类。其中,真实价值主要包括农牧产品、野生动物皮毛、野生中药材、自然保护区旅游观光等通过市场交易体现的市场价值,虚拟价值包括西部原生态生物多样性所蕴含的期权价值。西部地区的生物多样性虽然丰富,但是极其脆弱且适应性差,一旦退化或消失就很难逆转,所以它的生态服务价值就显得更加珍贵。然而,气候变迁进一步促使西部地区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服务价值呈现出个别数量型增长与整体质量型下降的态势,成为我国公布濒危物种最多的地区。所以,这些特征决定了西部地区生物多样性退化的不可逆程度显著高于其他地区,也就决定了西部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服务的相对经济价值必然高于其他地区。但更不幸的是,西部经济欠发达,居民收入水平位偏低,客观上决定了支付意愿低于发达地区,也低于生物多样性保护需要的实际预期价值,由此又导致大量生物多样性生态服务价值仅仅被纳入到了间接价值或非市场价值之中,甚至非指定保护价值范畴之中,从而大大增加了西部生物多样性丧失的种种风险。另一方面,间接价值同样包括真实价值和虚拟价值两部分。真实价值是指西部生物多样性的破坏成本。虚拟价值是对生物多样性的修复、以及避讳、重置成本的总和。限于西部地区经济文化欠发达、生物多样性市场化程度极低、生态脆弱性高等因素,这部分价值一般不宜识别、也很容易被忽视,往往造成大量生物多样性价值无法通过市场识别,因此价值评估和管理也被严重扭曲,最终形成生物多样性退化迅速与保护修复缓慢的巨大反差窘境。所以,通过有效价值识别手段,尽早将生物多样性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将有利于国家从经济体制上统筹规划生物多样性价值,并通过财政税收体系以及市场体系杠杆的作用更有效地保护西部生物多样性。
  其次,西部地区生物多样性的非市场价值包括显示性偏好和描述性偏好两个方面。其中,显示性偏好主要有享乐价值和旅行成本。在西部地区,针对生物多样性的享乐价值主要包括原生态的自然风光欣赏、特有性极高的珍惜动植物观赏、以娱乐性为主的服务于休闲、体育竞赛等活动价值。旅行成本主要包括游客在西部旅途中产生的景点门票、交通食宿费用等开支。描述性偏好主要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或然行为、选择模式、联合选择,该部分价值主要是无法通过替代和或然归纳和演绎而评估的出来的价值,以及服务价值多元化条件下,所做出的归一化或联合价值选择;第二部分联合价值,包含了接受意愿和支付意愿等价值。
  目前国内学者主要基于上述“供给服务”的价值体系展开对西部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显然,这些研究还不能完全满足西部地区生多样性的价值识别要求,需要进一步借鉴和使用更为合理的新评估体系。
  2.TEEB框架体系下的生物多样性服务价值识别体系
  根据TEEB分类,生物多样性各种服务价值包括供给、文化、调节、生境等服务的经济价值。其中,供给价值一般包括食物、原材料、新鲜水、医药资源的价值;文化价值则包括娱乐消遣、旅游观光、精神体验、审美欣赏等经济价值;至于调节价值,则包括当地气候和空气质量、碳捕集与封存、极端气候、土壤侵蚀与肥力、废水处理、授粉、生态控制而产生的经济成本。此外,生境价值包括物种丰裕度、遗传多样性所产生的价值变化量。不仅生态服务丰富多元化,而且生物多样性的服务跨越了不同的生物层面、地缘政治维度、价值评估机构,受到经济机制、政策和市场的影响,所以不可能建立一个万能包罗万象的模型来评估这一价值。因此我们必须规范生物多样性经济价值的研究框架,建立包含正规体系(如法律、税收、保险和市场规则)和非正规体系(如习性、消费和观念)的评估框架。
  按照TEEB的价值分析框架,西部地区生物多样性生态服务价值包含指定和非指定价值。除了全国共性的生态服务价值之外,西部地区生物多样性生态服务的指定价值主要包括对西部地区有用、稀缺和濒危的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服务价值。这些价值不一定与其他区域相同,因为西部地区生物多样性所独有的生态服务价值,可能对西部地区十分重要,但对其他地区可能价值不明显或未必有价值,反言之,其他地方有价值的生物多样性也可能对西部地区未必有价值,比如物种入侵就是如此。非指定价值是指那些对西部地区非稀缺、暂时没有发现其使用价值的生物多样性服务。
  根据TEEB框架,西部地区生物多样性生态服务价值同样包括供给价值、文化价值、调节价值和生境价值四个方面。
  第一,供给价值包括食物、原材料等经济价值。食物是西部地区生物多样性所提供的最直接、最重要的经济价值,可分为粮食、肉奶制品、蔬菜、水果、纯净水等经济价值。其中,西部地区是小麦、玉米、水稻的主产地,盛产牛羊肉,也是是全国主要奶制品生产基地,主产大白菜、辣椒、土豆、西红柿、苹果、梨、猕猴桃、板栗、石榴、柿子等果蔬产品。值得一提的是,相对于东部地区,西部地区的大气和水污染程度相对较轻,产品的性价比高,也是我国为数不多的新鲜水源聚集地。与此同时,西部地区的生物多样性还为我国提供了丰富的生物性原材料,如皮毛制品、中药材等。另外,西部地区丰富的中草药资源也催生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医疗技术和医药产品,为西部地区的医疗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这些经济价值一般与市场的关系密切,大部分都可以通过市场交易实现货币化价值,所以大多数都被纳入了国民经济体系之中。
  第二,文化价值包括娱乐消遣、观光旅游、审美欣赏。其中,西部地区针对生物多样性的娱乐消遣价值主要有乡村农家乐、果园和花卉基地等休闲式娱乐活动场所的生态消遣活动,比如农家乐、垂钓、游泳、餐饮、喂养动物、果园采摘、花卉观赏等。而观光旅游价值主要是在一些自然风景区、生物保护区的自然风景服务价值。审美欣赏则主要是参观园林、动植物园,以及欣赏一些生物工艺制品给我们视觉听感官和心情带来愉悦的心理价值。在这些价值中,娱乐消遣、观光旅游价值可以通过旅游和交易体现其经济价值,而审美欣赏的经济价值则不容易直接通过市场来体现。   第三,调节价值包括气候和空气调节、环境改善、非消耗服务、生态控制。其中,生物多样性的气候和空气调节价值主要有调节气温和降水、空气净化、抵御极端天气、碳捕集与封存等,这些服务功能尤其是对地处干旱、半干旱、生态十分脆弱的西北地区十分重要。而环境改善则主要包括生物分解和固定污染物的状况。至于非消耗服务,一般包括生物水源净化和涵养、传粉等价值。生态控制则具体包括自然保护区、生物保护基地、生境廊道的价值。在调节价值中,只有通过财政和人力资源投入的经济价值才能包含在国民经济体系之内,而其调节价值需要借助其他价值方法加以评估。
  第四,生境服务价值是指物种栖息地的生物个体、种群或群落生活地域等的存在价值,包括必需的物种生存条件和生态系统完整性的价值。生境虽然不能为人类提供直接生态服务,但是生境好坏却决定了物种的丰裕程度、分布结构、隐蔽场所结构以及遗传多样性等,也决定了生物多样性生态服务的质量、程度等。因此生境服务价值也是价值识别主要组成部分。生境服务识别具体包括:水平、时间、垂直结构三个方面。水平结构价值包括物种丰裕度、隐蔽场所、生境选择所产生的经济福利,其中隐蔽场所主要包括生物的逃遁、越冬、休眠、休息、繁殖场所。时间结构包括生物周期循环引起的价值变迁和生物多样性的期权价值等。垂直结构包括对遗传多样性、基因保护等所支付的成本和费用。
  (三)气候变迁条件下西部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服务的经济价值变化识别
  由于气候变迁已经引起生物多样性结构、变迁过程和结构等生态服务的变化,显然也对生态服务的经济价值产生了影响,这种影响有负有正。根据TEEB框架,笔者认为西部地区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服务的经济价值变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西部生物多样性生态服务的总体经济价值功能日益弱化,致使经济价值总量呈现下降趋势。从局部角度来看,气候变迁对不同时空生物多样性生态服务的经济价值的影响有所不同,有正有负。但是从西部地区生物多样性整体生态服务价值来看,气候变暖、干旱、极端天气、引起、酸雨等已经造成西部地区的畜牧和养殖业产品质量下降、土壤维护费用增加、作物种植养护成本持续上升、保护区、基因库、养殖基地等生态保护费用不断增加,从而抑制了生物多样性生态服务的总体经济价值,也造成西部生物多样性服务的经济价值在数量和质量上的整体下降。
  其次,从价值内部结构来看,气候变迁对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服务价值影响是全面性的。具体表现在:不仅弱化了生物多样性生态服务支持的经济价值,造成由其所提供的原始生产资料日益稀缺,而且令生物多样性急剧退化,造成生态服务的经济价值的供给品质下降,供给数量日益减少,但却提升了供给成本,也造成湿地萎缩、冰川消退、雪线上升造成水资源利用成本不断攀升,导致居民和企业使用水资源的成本增加。有人估计,在1960―1990年,西部地区每年因缺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000亿元。再就是西部地区的林木蓄积量有所增加,但可利用程度低,导致木材进口数量增加,成本逐年上升。此外,生物多样性的调节价值正在弱化,主要表现为:地区持续升温和干旱增加了西部地方政府用于治理干旱和防风固沙的成本;雾霾等天气弱化了生物多样性对地区传染性疾病的调节作用;增加了当地居民的医疗费用;生物多样性丧失对水资源的净化功能;增加了居民和产业用水成本;生物多样性文化功能的严重退化,让我们面临很大的欣赏大自然和获得自然教育的机会成本,为人类的生态期权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
  再次,从生态服务区域比较价值看,西部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地区,生物多样性生态服务的经济价值一旦丧失就几乎不可逆,而且恢复周期要远长于其他地区。加之西部地区地处中国生命之源的三江源和中国后花园的秦岭地区,这些地区生物多样性生态服务的经济价值不仅关系到西部地区居民的生态福利,也与全国人民的生态福祉密切相关。所以无论从相对价值和价值变迁上都决定了西部生物多样性所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气候变迁却正在让这种比较价值逐渐丧失。
  上述识别分析表明,西部地区脆弱的生物多样性对西部地区和全国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服务的经济价值,但是在气候变迁正在加剧这种生物多样性丧失,从而严重弱化了它的生态服务功能,不仅造成西部生态服务的经济价值下降,从而影响到了全国生态服务的经济价值水平。这种影响有直接和非直接的经济价值丧失,有通过市场表现的货币价值变化,也有绝大多数我们能感觉其价值存在但无法通过市场货币化的价值变迁。因此,我们必须要借鉴和利用诸如TEEB这样的科学框架,从制度上设计出合理的价值识别、展示和捕获体系,有效地保护西部地区的生物多样性。
  [责任编辑 蒋万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84845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