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润物细无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肇 欣

  我2004年考取硕士研究生,导师是正值盛年的金教授。他幽默的谈吐,深厚的学养,一丝不苟的态度,追求完美的精神,让人印象深刻。我跟着他学了3年,感受更深的则是他的人格魅力,他与我们相处的点点滴滴,不思量,自难忘……
   2007年,我和同学组队参加全国性的电子设计竞赛,经过几轮角逐,杀入了决赛圈,最后获得了优秀奖的第一名。远在大洋彼岸的金老师得知后,旋即发来了的祝贺信,还特地用了漂亮的信纸和蓝色的字。他热情洋溢地写道:“收到你们的好消息,就像我自己的成功一样激动和喜悦。”并语重心长地说:“我相信这段经历能够成就你们的自信。遇到难题再也不怕了,坚持一下不就解决了;也知道了‘差不多’的差距,原理上懂了、看起来差不多的事情,和真正的成功还是有一段不大不小的距离。我相信这段经历能够提高你们的合作能力。研究生课题通常是单打独斗,这次竞赛让你们有了合作的体验。单打独斗时,个人毫无疑问地影响着结果;团队合作时,个人也是几乎决定性地影响着成功。我想你们已经体会到合作中个人的重要,体会到如何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我们这次的小小成功,其实是金老师平时对我们严格要求和悉心指导的结果。金老师在学术上要求极为严格,他对研究生的基本要求是勤奋和诚实,强调论文中绝不可以写没有做到的事情,不允许发表未经验证的数据和结果。虽然金老师工作繁忙,惜时如金,但是对学生的论文,他都会仔细审阅,认真批改,无论是错别字,还是标点符号的使用不当,遣词造句的不得体,他都会一一标记出来,并注上自己的参考意见。因为反复斟酌,有时候一二页的内容会花费一个下午时间去修改,为一篇论文的题目讨论三四天,开题报告修改四五次,也是常有的事情。
   金老师对待学生的任何问题都很认真和耐心,他给每一个研究生都安排了讨论时间,每周与他们讨论学习情况,课题进展等,并且经常坐下来耐心地手把手地和研究生一起解决问题。即使人在国外,也会利用邮件或是多媒体视频进行讨论。
   临近毕业时,有位同学面对未来的工作一时难以抉择,晚上发了个电子邮件给远在外地休假的金老师,请他指点迷津。第二天上午,这位同学打开信箱时,发现了金老师的邮件,一看发来的时间,竟是凌晨4点。来信洋洋洒洒近两千字。信中就该同学面临的两种工作选择作了详尽细致的比较分析,推心置腹地谈了自己的意见,最后又诚恳地说:“不管你怎样选择,我都能接受,这是我的优点,尊重别人的选择。”随信还附上了《读者》杂志上的一篇题为《不要过度规划你的未来》的文章,供这位同学参考。
   类似这样的事例还有许多。为了让即将毕业的学生做好从学生时代向工作时代的跨越,金老师专门通过邮件和学生分享有关性格和沟通的讲座,他说与人沟通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他希望学生们能够充分地了解自己、理解他人,更好地与别人、与自己沟通。他自己就常常通过电子邮件与学生沟通。我缺乏自信,他给我的邮件大都是鼓励的话。每每谈到学生科研上的前途,他都深感自己的责任。他鼓励我们要敢于超越老师。
   519工作室是我们研究生的电脑房。为了规范大家的行为,金老师为519工作室制定了8条规约,如“课题工作期间,早上不迟于8:30到工作室,每天累计工作8小时。周末休息。身体欠佳时自由休息。”“珍惜同学缘分,营造宽松和谐的工作氛围,留下美好记忆。”最后还特别强调:“本规约主要是为了帮助自制力较差的同学,避免他们后悔虚度人生;目的不是约束,特殊情况灵活调节,不必拘泥。”这个规约虽是制约性的,却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金老师十分关心学生的生活,他给学生发体育锻炼卡,让大家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他给每个研究生办了公园年卡,想方设法丰富学生的周末生活。他注意到实验室的一名研究生的鞋子放在窗台上常常掉到楼下去,就特地拿来了钉子和网兜,将钉子钉好,让学生把鞋子放在网兜里挂在窗外,这下鞋子再也没有掉过。毕业前,我们请他合拍毕业照留念,他自己带了照相机,给大家拍照,还说我们给了他这个摄影协会会员露一手的机会。
   老师,对于任何一个人的成长都不可避免地留下印记,这些印记中总有一些深刻的细节影响着我们的进步,是知识,更是品质和态度。能够成为学生最信任的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金老师就是这样一位给学生成长留下深刻印记,学生最信任的老师。师德如光,他通过做人的方式传递给我们的东西,是我们享用不尽的财富。■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5/view-13024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