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试论屈原及其《楚辞》在唐代产生深远影响的原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肖 潇 黄建荣 韩 冰

  摘要:屈原和《楚辞》在唐代产生深远的原因,一是屈原精神与人格魅力的影响,二是楚辞本身对唐人的影响。
  关键词:屈原楚辞唐代影响
  
  屈原及楚辞的影响众所周知,历代对其研究和评价的专著和相关论文层出不穷。然迄今为止,学者对楚辞在古代的传播方面研究比《诗经》要少。据笔者所知,只有少数学者对楚辞在汉魏六朝的传播情况作了描述[1]~[3],但是对之在其他朝代的传播情况还未更多的涉及,这对于楚辞学的深入无疑是一种不足。为此,笔者将以唐代的《楚辞》传播情况为例进行描述,为弥补其不足献一微薄之力。
  唐代,国家统一,经济发展,政治安定,文化集结,兼容并包,育长融和的发展。科学、宗教、哲学、艺术、音乐、舞蹈等洪流汇合,乳融转化,华实并茂,生气盎然。而且普及深入于社会各阶层,甚至传播宣扬远近异族,影响国际,楷模后代。
  唐朝是一个文学意识走向自觉的时代,随着国际交往的增多,思想活跃,精神开放,接受外来文化和文化遗产并重。屈原《楚辞》的精神品格及文学风采,作为一种文化遗产为唐人所接受和传播,在特定的条件与环境中仿《楚辞》、作楚声,为《楚辞》在唐代的普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任何一个皇朝,其倡导文风的力量除最高统治者和皇族成员的好尚以及身体力行外,都离不开文人学士的追随和努力,大唐帝国也不会例外。不同的只是曾盛极一时的唐帝国,有更多各具特色与风彩的文人的介入,屈原与他的楚辞特别是《离骚》对有大济苍生的仁人志士的影响,使这一规律表现出无比绚丽多姿的美学色彩而深入人心。文人学士成为楚骚在唐代传播接受的生力军。屈原和他的《楚辞》在唐代产生深远影响的原因主要有:
  (一)屈原精神与人格魅力的影响
  屈原具有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与人格魅力,他直接影响了唐代的具有儒家思想的文人志士。封建社会的统治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一个朝代的存亡兴衰,完全取决于皇权力量的强弱与皇帝的智愚。那些“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的忧国忧民,诤谏直言,公正不阿的仕中文人和政治家们,往往是“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最容易遭受同于屈原的命运。这样的文人士大夫历代都有,唐代士人遭贬数量更多,明王世贞在《艺苑卮言》卷8中,曾举出唐代流贬的有47人,著名者就有韩愈、柳宗元、刘禹锡、元稹、白居易、李绅、吕温等。他们当中多数是具有经世治国抱负的耿介之士,因昏暗混浊的时代因素,或权力角逐的宦海风波,被疏离于权力中心,以至于逐出朝廷,贬谪蛮荒。政治生命的终结,人生经历的巨大落差,极大地震撼这些人们破碎的心灵,在对政治前途的渺茫或幻灭中,他们被迫把精力与心智转向了文学创作,使生命的意义在其文学中得到重塑,求得心理的平衡,抒发情感,补偿政治的失意。这种与屈原相似的经历,使他们对屈原产生了特殊的情结。每每到这时把以往对同情屈原,转化为以屈原自比,摹拟屈原,不改初衷,发出同样以哀婉促刚节的歌唱。柳宗元就是这样一位有遭贬经历的文人志士。
  《旧唐书・柳宗元传》: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永州司马。既罹窜逐,涉履蛮荒,崎岖堙厄,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为骚文十数篇,览之者为之凄恻。柳宗元是因参与以王叔文为代表的革新派的政治运动,失败后被贬。在贬谪生活中,他坚持自己行动的正义性,具有崇高的人格。他在前往被贬处上任的路上,还一次次连遭被贬,而柳州这极荒蛮的地方是他最后的贬处。心灵深处的悲剧意识,使他自然地走近屈原,他在奔赴永州上任时,溯湘江上行至汨罗江口,不禁涌出对屈原怀想的无限深情,追昔抚今,联想到自己因改革失败被贬永州的处境和当时的社会现实状况,发千古感慨写下了声情并茂的骚体《吊屈原文》:“后先生盖千祀兮,余再逐而浮湘。求先生之汨罗兮,揽蘅若以荐芳。愿荒忽之顾怀兮,冀陈辞而有晃。”【4】他高度颂赞屈原丝毫不计个人得失,以家国为念,服道守义的精神。明吊屈原实则是感言自己。极力赞美屈原:“先生之不从世兮,惟道是就。”【5】,“穷与达固不渝兮,夫唯服道以守义。”实际上就是要表白自己坚持正义,九死未悔。他果然是扬其言而践于行。慷慨激昂,大刀阔斧,兴利福民。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韩愈在《柳州罗池庙碑》中,说柳宗元“不夷鄙其民,动以礼法。……于是民业有经,公无负租,流逋四归,乐生兴事”。以至于当时民谣有“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柳色依然在,千株绿拂天。”他虽然无罪遭贬,一废不复,在长岭南一带他仍然压抑着自己的不平,操劳任上,表现出为民忠君的思想境界。在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知识分了入仕的思想的最高准则就是忠君,忠君就是爱国,而在柳宗元那里还表现在爱民上,忠于职守,忍辱负重的儒家精神。在柳宗元来到柳州之前,这一带几乎没有文化,处处蛮荒。正是柳宗元的到来才开始了对当地民众的教化,有了文化教育,有了文学,此后柳州以至岭南文学的发展初见端倪。他自己却以47岁的壮年之身客逝柳州,鞠躬尽瘁于任上。有极富感染的人格魅力。柳宗元生活的时代距离屈原已有一千多年,从个人经历看,柳宗元与屈原有相通之处。他们的生活境遇十分的相像。他作品,特别是被贬后心灵与身体都受巨创之后的作品,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精神上与屈原发生了极强烈的共鸣,既忠君爱民有佳,又怨愤精神突出。表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体现了屈原精神与人格魅力。
  (二)楚辞本身对唐人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到了唐代,达到一个高峰。在各种文化形态中,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而此时的楚辞着色重抹唐文化,使唐代文学更加光彩夺目。适应时代的大势,楚辞华丽的词藻、绚烂多姿的表现手法当然成了注重艺术审美的唐代人们学习、继承、发扬的典范。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特别是屈原的浪漫主义的抒情和遣辞造句的华美以其不朽的、永久的、人民性倾倒了许多唐代文人,成为他们争相追求、摹仿的对象。即使不是楚地的人,也都拟楚语,作楚声。虽然有些模拟的作品有点“貌合神离”,但实在有许多是堪称伟大的著作,不仅“貌合”,而且“神融”,因而成为屈原优秀的承继者。如南贬作家,韩愈、柳宗元、刘禹锡、元稹、白居易、李绅、吕温等,他们对屈原及其作品的推崇仿效十分普遍。唐代官吏贬谪一般都到南方,而且是恶地。所谓恶地,是经济、交通、文化极为落后的地方。所以贬谪终老于南方就是人生的悲剧,而南贬作家多数都认为自己是非罪获遣,他们一般都是壮怀激烈,出将入相,才华横溢,有诗人气质的儒雅之士,这就很自然地使他们把自己与屈原联系起来,把自己的心声与楚辞联系起来。于是仿骚体、拟楚声、用楚语、吟楚歌,以表达自己的新的“离骚”之情,并认为只有用“离骚”的体式,才能更充分地表达自己此地此时的情怀与感慨。于是一篇篇新的离骚篇章纷至沓来,“哀怨、凄婉、悲愤”成了南贬作家作品的基调。
  杜甫不是被贬诗人,但是一生也没有获得施展才能抱负的机会,多数时间生活在社会的下层。因此,他的诗更多的是表现为深入社会下层,并关切政治和民生疾苦,重视写实。他自觉地背负着对国家和民族任务的沉重责任,如实描绘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感受,忠实地记录了国家的变乱和人民的苦难,对受难者寄予了深切的同情。他把时事政治和个人的身世的主观感受隐藏在客观的描写中,让事物自身去打动读者。例如《丽人行》中,诗人并没有直接去斥责杨氏兄妹的荒淫,但从对他们服饰、饮食等方面奢华的具体描述中,作者的爱憎态度已显露无遗。他看待世界的角度很新鲜,有自己独特的视角。他的诗激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炽烈情感和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因此,被后人公认为“诗史”、“诗圣”。杜甫对屈原的继承和发展主要表现在他作品中的人民性和现实主义的精神上,他和屈原有着一个共同的思想情结――爱祖国、爱人民。而且杜甫在对人民的关怀上竟达到了屈原所不曾达到的高度,这就使他的作品具有了更高的人民性,获得了“诗圣”的美誉。同样具有高尚的精神与人格魅力。
  基金项目: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楚辞》的古代传播研究”(WX0812)
  参考文献:
  【1】马丽娅.西汉《楚辞》传播接受的途径与方式.[J].古籍整理研究学,2008.11.
  【2】鲁洪生,龙文玲.汉武帝和楚辞解读与传播.[J].中国文化研究,2007.1.
  【3】蒋方,张忠智.论楚辞文体在魏晋六朝的传播与接受.[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31.4.
  【4】李中华,朱炳祥.楚辞学史.[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6,89.
  【5】李中华,朱炳祥.楚辞学史.[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6,90.
  作者简介:
  肖潇: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东华理工大学文艺学专业08级硕士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楚辞学。
  黄建荣:男,江西临川人,博士,东华理工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训诂学、楚辞学、民俗文化和地方文化。
  韩冰: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齐齐哈尔林业学校高级讲师。研究方向:美学、中国古代文学、经济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5/view-13750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