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铜香炉的收藏与养护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赢杰 倪黎祥

  我与香炉有缘分。两年前的一天,在一家古董店里,一眼看到了角落里摆的小小香炉,目光停留处,发现香炉的盖钮竟是一只小螃蟹,恰到好处地趴在那里,这个有炉有盖有底座三件齐全的香炉一下子吸引了我,脑子里竟然浮出了“红袖添香夜读书”的诗句。这是我收藏的第一个香炉,别具一格,双手盈盈可握。回到家中,点燃檀香,心情马上很宁静。思绪悠悠遥想从战国时期古人就焚香熏衣,临香抚琴,那情形那感觉应该就是宋代陈去非诗中所写
  明窗延静书,默坐消尘缘:即将无限意,寓此一炷烟。
  赏炉须研究
  两年多白勺时间,我集了40多个香炉,款式无一相同。最初,我只买小的,看起来精致,摸起来润泽,有没有底款,我没有介意。买的香炉多了,我自己心里开始有许多问号,何时铸造?何人所制?这些疑问许多时候卖炉人给不出答案,只能靠自己去看书查资料,再比照香炉的底款、器形,估摸出大致的年代。
  目前,我收藏的香炉有三种,一是香熏炉。汉朝那些达官贵人上朝时将衣服熏得香气溢人,或者夜读时点上香,用来提神,用的都是这种香熏炉。我有一个汉代的博山炉,炉座如同一个玻璃酒杯,盖是尖顶,镂空处可见各式奇花异兽。香一点上,便从孔中溢出,既美观又实用。今天看来,仍是一种艺术的享受。难以想象,汉代时中国人的青铜雕刻技艺就达到了这样的高度。二是摆在殿堂里祭祀,放在家里拜祭祖先用的香炉。而这种香炉,在收藏界里尤以宣德炉为上品。三是手炉。古代没有暖气时,许多大户人家冬天都备有手炉,装上炭,可以暖手暖身。我有两个手炉,方形的底款上有“张鸣岐制”的字样,另一个圆形的则印着“永茂斋制”。说到嘉兴人张鸣岐,他是明代的名人,书上记载-善制铜手炉,铜质匀净,花纹工细,炉下四足,皆用锤敲成,并非镶嵌焊铸。盖极严紧,虽用久,亦不松,盖上花纹极细,以足踹之,不瘪。炉中炭虽炽甚,而炉体不过热。称“张炉”。想当年,张鸣岐造的炉与濮仲谦的竹刻、姜千里的螺钿、时大彬的砂壶齐名。
  有底款的炉比较容易追根究底,而那些没有底款的炉就很难推究出年代了。王世襄将收藏的种种集结成册,图文并茂出了书,里面有十几页专门讲的是香炉,这成为我的参考书,得以长见识长学问。
  买炉考眼力
  常在古玩市场转,我也曾买过假货。真与假,看得多了,心里就有了底。从铸造工艺看,真的铜质淳厚,经过上百年的香火焙化和手中摩挲,光泽天然,而假的一敲声音单薄,看上去色泽暗淡。
  有一回,在店里看见一个黑糊糊的香炉,别看它样子平平,但那铜质,
  眼望去我便知经过了相当长的岁月。老板娘开价2000元,偏巧我身上没有这么多,说好给我留着,过几天来取。没想到,第二天,店里来电话,说是有人相中了,愿意给我几百元钱让我转让。宝贝还没有仔细欣赏,哪能如此割爱?我断然拒绝了。
  后来,那香炉得我厚爱,一年后,便光艳照人,三个鼎角黄铜闪闪,原来的铜质可见,果然是好铜。而香炉那黑漆古的颜色更是润泽如婴儿的皮肤。问过行家,都说平时常见的多为蟹青色,这种铜香炉的颜色难得,十几年可能才见一个。这个炉的底款是“大明宣德年制”。收藏香炉的人都说,市面上这种宣德炉难有真品,然而,在我眼中,它即是宝贝。
  养炉花心心
  香炉刚刚买回来的时候,如同没有梳妆打扮的姑娘,质朴无奇,然而,经过保养,个个都有神有气,更衬得形制优美。
  我专门买了木头柜子来放香炉,平时会开灯烘它们,保持一定的温度。隔一段时间,便一个个拿出来,用旧的真丝布擦拭。取时,哉一直戴手套,生怕手上的汗沾到香炉上。铜质品最怕长铜绿,如果是明清的香炉,铜绿太多会损坏其表面的光泽,减损其寿命。
  买香炉时,经常是只有一个炉,而底座或者盖却没有了。有时,古董店也会配一个底座,但因为新配,颜色与质地略有不同,仿佛一身旧衣的人穿了双新鞋子。这种缺憾的美往往让我唏嘘不已。我会尽可能地留意香炉的底座,但这真的是大海捞针一般,有时尺寸合适了,可风格却大相径庭。
  香炉于我,实用的功能隐去,工艺的魅力凸显。闲时,我看着柜子里的香炉,常常想:有多少双手曾在上面摩挲过,那些手的主人已经一一作古了,而这些炉却静静地立着,让人感叹。
  (责编:刘贤)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5/view-15587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