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胃食管反流源性哮喘的发病机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申海涛

  “胃食管反流病”、“支气管哮喘”从字面上看是两个完全不相干的疾病,两者的关系多年来并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胃食管反流病与支气管哮喘互为因果并相互诱发加重恶化。
  
  反流学说
  
  胃内容物(微量或大量)反流入气管,直接刺激气管和支气管黏膜引起炎症及支气管痉挛。由于食管和气管的特殊解剖关系,反流物可直接经食管进入气管,使气管内pH值下降,通过轴索反射引起支气管痉挛,肺阻力增加,同时进入气道的胃内容物刺激并损伤呼吸道黏膜,产生化学性炎症。
  汪忠镐院士结合自身的患病感受和第二炮兵总医院胃食管反流病中心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临床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想法――直接反流机制,即溢(spilling)、涌(spurting)、喷(spraying),简称3“S”机制,并命名为胃食管喉气管综合征。
  汪忠镐院士发现,在人类的食管解剖特点中,食管的上端在反流状态下形成潜在的功能性闭塞区,呈现鸟嘴样(见图1),胃镜观察示此闭塞区长2~3 cm。不吞咽时处于关闭状态,吞咽时随食管蠕动才开放,从而使高位反流面临并经过一个喷嘴样狭窄,犹如喷壶。
  因此该机制可表述为:当胃内容物经食管下括约肌至鸟嘴样咽部狭窄时,局部形成高压带,当突破此处进入咽喉腔时,由于咽喉腔的横截面积突然增大,喉腔与上食管括约肌处的压力差增大,导致胃内容物流量加大,流速增加,根据不同的压力和速度,胃内酸性物质可表现为溢出、涌出和喷射,可经会厌至声门入气管,也可向上直至口鼻,从而形成以喉腔为中心的直接反流机制。当反流物流经此狭窄后,无论是形成喷流、喷射、溢出或涌出,直接面对的是气管杓状软骨后上相对开阔的区域或会厌,反流物在一定速度和压力下流经此结构时,它们最易形成雾状或微滴样的带酸和酶的雾状喷射,此喷射可解释微吸入机制,并且认为此喷射是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经咽反流的最为常见的状态。在夜间患者睡眠时最具危害性,因为此时由于机体的生理特点,如一过性的下食管括约肌松弛发生的频率增多,夜间唾液分泌减少中和胃酸的能力下降,患者对胃酸反流的意识敏感性降低,这些均易导致食管外反流的发生,可致患者夜间咳嗽、咳痰、哮喘甚至呼吸暂停综合征和窒息的发生,严重者危及生命。除少量物质的喷射外,胃内容物一旦由横截面积很小的食管上括约肌进入面积大的咽喉腔甚至更大的鼻腔,其本身流速大幅增加,流量相应也增多,也可直接表现为溢出或涌出时,大量的胃内容物会直接反流至口鼻以及喉气管,表现为喉气管的痉挛和窒息,严重危及生命。
  
  反射学说
  
  即迷走神经介导的食管-支气管反射机制,已被许多研究证实。气管和食管有相同的胚胎起源(前肠),食管的远端为胚胎时期肺的胚芽,两者均由迷走神经所支配,此为反射机制的组织胚胎学基础。有研究提示,在食管和气管之间存在迷走神经中介的通路相连通。
  
  气道高反应性
  
  
  气道的高反应性是指气道平滑肌对外界环境刺激产生的过早及过激的收缩反应,支气管对外来刺激物如乙酰胆碱的敏感性增加。可直接表现为喘息及通气功能的下降,而胃食管反流病可激发气道的高反应性以诱导哮喘的发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1377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