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脑梗死与语言障碍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单文军 孔 亮

  [摘要]目的:通过整理和分析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脑梗死与言语障碍的关系。方法:所有患者都经头部CT检查确诊为脑梗死后,采用临床失语症和心理学检查方法作为检测患者是否失语及失语程度的标准。结果:脑梗死所致言语障碍与梗死部位大小、数目有关,同时绝大多数患者为左侧大脑半球受损并伴有不同程度的书写障碍。多数患者有自然恢复的趋势且恢复缓慢。结论:半球优势相对不同,相对分工,可以互相转化,互相补充,互相代偿,因此,脑梗死所致言语障碍的恢复需加强心理治疗、言语功能训练并配合理疗。
  [关键词]脑梗死;语言障碍;构音不全;大脑半球受损
  [中图分类号]R74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09)05(b)-184-01
  
  从2004~2006年末,笔者观察并收集了在辽宁省营口市中心医院住院的有语言障碍的100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整理和分析,现结合文献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100例脑梗死患者,其中男36例,女64例。年龄30~39岁3例,40~49岁7例,50~59岁34例,60~69岁32例。70~79岁24例。梗死部位:皮层33例,基底节53例,丘脑12例,桥脑2例。
  
  1.2 方法
  100例脑梗死患者均经头部CT确诊,采用临床失语症和心理学检查方法,每例检查2次。
  
  2 结果
  
  100例脑梗死患者语言障碍类型检查结果表明:有言语障碍者33例(33%),其中失语症15例(15%),构音障碍10例(10%),构音不全8例(8%)。15例失语症中,完全性失语3例,经皮层运动性失语5例,丘脑性失语3例,混合性失语2例,经皮层感觉性失语、命名性失语各1例。病变位于左侧大脑半球26例(右利者),位于右侧大脑半球2例(左利者),位于两侧大脑半球2例(右利者)。
  经过临床观察,脑梗死所至言语障碍有三个特征:①言语障碍轻重与梗死病变部位大小、数目有关。以双侧基底节梗死为显著。②失语症病例中,绝大多数患者为左侧大脑半球病损,并伴有程度不同书写障碍,以左侧颞叶梗死为明显。③脑梗死言语障碍有着自然恢复的趋势,多数患者恢复缓慢,有的人留有终生后遗症。
  
  3 讨论
  
  言语是人类大脑所特有的功能,是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言语障碍可分为失语和发音困难。一个意识清晰、精神正常、发音和构音器官无障碍的人,由于大脑皮质言语功能区病损,使其说话、听话、阅读和书写能力残缺或丧失称为失语。发音困难可由于发音肌肉的瘫痪、共济失调或肌张力增高引起。失语可区分为表达方面的障碍及理解方面的障碍,前者为患者不能使用声音符号(言语)或视觉符号(文字)来表达其思想,后者为不能理解别人所发出的声音符号或视觉符号。如言语的表达和理解两方面均有障碍,称为全失语症。失语分为运动性失语、感受性失语、命名性失语、失写(不能书写)、失读。发音困难指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引起的发音不清而用词正确,与发音清楚用词不正确的失语不同。急性脑血管疾病是导致言语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作为神经系统多发病一大脑半球病变造成言语障碍是临床最常见征象。据国内报道,脑血管疾病中有言语障碍者达70%~75%。而言语障碍与病变定侧定位有着密切关系,尤其是失语症定侧明确一由左侧大脑半球颞叶损害所致(右利者)。本研究观察33例言语障碍患者中:左侧大脑半球损害26例(右利者),右侧大脑半球损害2例(左利者),两侧大脑半球损害5例(右利者)。上述充分说明失语症与左侧大脑半球病变有密切关系,构音不全常与脑于病变和两侧大脑半球病变有关,且后者常伴有球麻痹或假性球麻痹症状,如呛咳、吞咽困难等。构音障碍多发生于右利左皮层病变的病例,也发生于右大脑半球病变,并认为右大脑半球对够音作用更强。额叶损害可引起特殊性言语障碍,如缄默不语、对复杂语句理解困难。优势半球顶叶损害可引起书写障碍。
  关于对大脑半球优势的论述,多数学者认为,绝大多数成人言语中枢位于左侧大脑半球,但近年研究也证明右侧大脑半球在语言机能上也有重要作用。右半球损害一般不出现失语症,但患者说话伴有语法上的错误。音调、语调都有一定的变化。
  两侧半球的优势是相对的,过于强调某一半球的优势而忽视对侧半球同类功能,或者认为某一类功能仅局限某一半球都是不够全面的。很有可能的是:大部分高级功能如语言、记忆及空间位置等都是同时依赖两半球的,对两半球依赖程度不同,可表现出半球的某些相对优势。
  综上所述可认为,半球优势是相对不同,相对分工的,两半球相对优势可以互相转化,互相补充,互相代偿。所以当一侧半球损害,功能丧失,另一侧半球可以部分或全部代偿,因此在临床上强调心理治疗,加强言语功能训练配合理疗对脑损害患者言语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25214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