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辛开苦降敛酸生肌法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临床观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汤效群 丁 新

  【摘要】目的:观察辛开苦降敛酸生肌法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症状改善及不良反应。方法:将70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按照随机、对照的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治疗组口服辛开苦降敛酸生肌方药(自拟方);对照组口服奥美拉唑,6周为一个疗程。疗程结束后就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作出评价。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均有效改善临床症状,但中药组具有不易复发、不良反应少等特点,优于西药组。结论:辛开苦降酸生肌法可以明显改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并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可以降低西药在治疗过程中的副作用,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手段。
  【关键词】反流性食管炎;辛开苦降法;临床研究
  【中图分类号】R2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2-138-2
  
  反流性食管炎(RE)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之一,与胃酸有密切的相关性,其临床特点有烧心、反酸、胸骨后疼痛等症状,胃镜下可见食管黏膜损害,不及时有效地治疗会导致Barrett食管、食管狭窄等并发症[1]。我们对35例RE患者采用辛开苦降敛酸生肌法治疗,效果满意,同时设35例为对照组服用奥美拉唑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所观察病例均来自2006年~2008年我院消化内科及中医科门诊,共7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5例,男26例、女9例,年龄22-59岁之间,疗程2个月―3年。对照组35例,男25例、女10例;年龄23--58岁之间,疗程45天―2.8年。胃镜检查,治疗组Ⅰ级16例,Ⅱ级15例,Ⅲ级4例;对照组,Ⅰ级17例,Ⅱ级15例,Ⅲ级3例。经统计学处理,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P>0.05)。
  1.2诊断标准参照《反流性食管病(炎)诊断及治疗方案(试行)》[2],临床具有典型的烧心,反酸,胸骨后灼痛等症状,经胃镜证实为RF。内镜检查分为0、Ⅰ、Ⅱ、Ⅲ、Ⅳ、Ⅴ5级,即0级内镜检查正常(可有组织学改变);Ⅰ级呈点状或条索状发红,糜烂无融合现象;Ⅱ级有条索状发红糜烂,并有融合但非全周性;Ⅲ级病变广泛,发红糜烂,并有融合,呈全周性或形成溃疡。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采用辛开苦降敛酸生肌法组方,方药组成:干姜、黄连、甘草各5―9克,黄芩、半夏各9―12克,煅瓦愣子、乌贼骨各20―30克,蒲公英、白芨各15―30克。水煎服,共6周。辨证加减:舌淡苔白或白腻者加重干姜、半夏药量、黄连、黄芩、蒲公英减量;舌红苔黄或黄腻者加重黄连、黄芩、蒲公英药量,干姜、半夏减量。
  2.2对照组口服奥美拉唑胶囊(山东鲁南新时代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44871)每日两次,每次20mg,6周为一个疗程,两组在治疗期间停用其它一切药物。
  2.3观察指标一疗程结束后观察临床症状的变化,胃镜下食管粘膜的变化,药物不良反应等。
  2.4统计学方法两组有效率比较及胃镜疗效比较采用X2检验,数据统计分析用Spss10.0统计软件。
  3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临床症状改善主要采用计分法,根据2002年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疗效评定标准,按症状轻重分为4级,计分分别为0分,1分,2分,3分,痊愈:反流症状消失,症状减分率≥95%;显效:反流症状基本消失,症状减分率≥70%,而<95%;有效:反流症状未消失,但较前减轻,症状减分率≥30%而<70%;无效:反流症状未消失,程度未减轻,症状减分率<30%。计算公式为症状减分率=(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内镜下粘膜改善情况仍参照《反流性食管病(炎)诊断及治疗方案(试行)》[2]分为4级,痊愈:内镜下分级为0级;显效:内镜下分级减轻2级;有效:内镜下分级减轻1级;无效:内镜下无变化或加重。
  3.2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症状改善总有效率比较
  组别 例数 治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治疗组 35 9 10 14 2 94.2
  对照组 35 3 9 15 8 77.1
  
  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3两组胃镜疗效比较
  3.3.1治疗组炎症Ⅰ级15例,痊愈、显效、有效、无效例数分别为13例,1例,0例,1例;Ⅱ级16例,分别为8例、1例、5例、2例;Ⅲ级4例、分别为1例、0例、2例、1例;总有效率为88.5%。
  3.3.2对照组炎症Ⅰ级17例,分别为9例、1例、2例、5例;Ⅱ级15例,分别为5例、2例、4例、4例;Ⅲ级3例,分别为0例、0例、1例、2例;总有效率为65.6%。两组治疗后胃镜疗效比较,经卡方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3.3不良反应比较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治疗组未见不适反应,肝肾功能检查正常,对照组发现两例肝功能异常,未作处理,停药2周后复查正常。
  4讨论
  反流性食管炎属中医吞酸、胸痛、噎膈等证范畴,根据本病病证及胃镜下特点,受明代中医大家张景岳“酸得苦而即下,辛苦味最能胜酸理论”启发,我们采用辛开苦降,敛酸生肌法治疗本病,收到满意疗效,方中取黄连、半夏、黄芩、干姜、蒲公英辛开苦降,瓦愣子、乌贼骨、白芨敛酸生肌,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其功。《景岳全书卷》二十一篇,《吞酸篇》谓黄连味苦沉降,酸得苦而即下,且现代药理实验证实,黄连可帮助机体加强对炎症病灶形成屏障的作用,甘草具有抗炎,抗溃疡及吸附胃酸作用[3],黄连、蒲公英还能抑制胃酸分泌[4],半夏能显著抑制胃液分泌,抑制胃液酸度,降低游离酸和总酸度及抑制胃蛋白酶活性的作用,并有一定的止痛、抗炎作用[5]。这些都为本方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本方具有简便,价廉以及无明显毒副作用等优势,值得临床上进一步研究推广。
  参考文献
  [1] 杨治平.奥美拉唑治疗反流性食管炎60例疗效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09,13(8):728.
  [2] 中华消化内镜学会,反流性食管病(炎)诊断及治疗方案(试行)[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1999,16(6):326.
  [3]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4:2025-569.
  [4] 高学敏.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110-129.
  [5] 侯家玉.中药药理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7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25493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