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生儿室在目标性监测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改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代敏

   【中图分类号】R7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2-0253-02
  为指导和加强新生儿病室的医院感染管理,减少医疗纠纷,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发现危险因素,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同时评价控制效果,有效降低新生儿的医院感染。
  根据《医院高危新生儿医院感染监测方案》,从2011年7月1日起对新生儿室进行医院感染的目标性监测,专职人员每周两次到科内参加晨会,同医生一起查房,查看所有病程记录、体温单。在监测过程中,新生儿科医护人员做了大量工作,完善了各项记录,院感科及时了解、登记被监测患儿的情况,要求医生严格掌握使用导管的适应症、置管部位、正确的置管方法。当发生或怀疑器械相关感染时,督促医生送标本做细菌微生物培养。根据微生物学药敏结果选择抗菌药物。并输入不同体重新生儿的监测数据。
  1监测对象
  住进新生儿室的所有新生儿,入住超过48小时发生的感染或转出到其他病房后48小时内确定的感染病例均为监测对象。
  2监测指标
  将新生儿按出生体重分为四组:>2500克、1501-2500克、1001-1500克、≤1000克,监测总体医院感染率;不同出生体重新生儿医院感染率,以及不同出生体重新生儿脐/中心静脉插管、呼吸机的使用率及其相关感染率;并对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查找。
  2011年7月1日-10月31日统计结果见如表1~4。
  相关皮肤软
  组织类血液其他30100000000023010000000002通过一段时间的监测发现新生儿科有以下特点:
  1、重症患儿较多,许多患儿由本院产科转过来。
  2、早产儿、极低体重儿所占比例很大,这些高度易感患儿增加了感染控制的难度。
  3、新生儿感染症状不典型,不易被早期发现,也增加了感染控制的难度。
  4、出生时胎粪吸入引起的综合征较多。
  针对以上情况,于7月及9月对新生儿室进行了环境卫生学监测,结果见表5。
  表5新生儿室环境卫生学监测标本名称培养结果标本名称培养结果使用中消
  毒液无菌88床病例夹革兰氏阳性球菌、鲍曼不动杆菌护士手革兰氏阳性球菌(未洗手)3号温箱革兰氏阳性球菌、枯草芽孢咽拭子(3例医生)均为正常咽喉杂菌棉签对照无菌83床表面革兰氏阳性球菌、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真菌配奶器革兰氏阳性球菌消毒柜内
  奶嘴少量革兰氏阳性球菌5、部分工作人员消毒、隔离意识不强,某些重要的环节管理措施不到位,卫生员的工作不规范,增加了感染的风险。
  6、医生在使用各种管道前未进行相关的检查,置管后48小时发生的感染不能确定是否为医院感染,导致院感病例的漏报。
  表6消毒隔离检查总结检查项目新生儿科感染控制制度落实情况检查方式 1、新生儿室消毒隔离、无菌技术操作及环境卫生学监测
  2、现场查看检查结果亮点监护室内工作人员手卫生依从性较好。存在问题 1、消毒隔离措施落实不到位,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科室自查监测结果显示51份标本,不合格17份标本,合格率仅为66.7%。
  2、探视人员以及外面的工作人员入室洗手制度未落实。(门口桌子上未放置了快速手消剂。)
  3、感染患儿和非感染患儿未能分开安置。
  4、病人密度大,(床间距未达到国家标准要求)
  5、新生儿病室内收治婴儿患者。
  6、配奶间和沐浴室未分开。
  7、医疗垃圾混入生活垃圾。院感科建议及改进措施1、严格落实新生儿室(NICU)医院感染控制制度。严格遵守消毒原则,按要求对实际工作中的各个环节进行自查,消除感染安全隐患
  2、严格执行入室洗手制度及探视人员管理制度。
  3、感染患儿与非感染患儿分开安置,(如无特殊感染,做不到单间隔离的情况下,必须做到床边隔离)
  4、按规范要求无陪护新生儿及NICU每床使用面积设置床位数。
  5、新生儿室应收治生后28天以内的患儿。3讨论及分析
  根据表1-表4发现不同体重患儿的感染率均不相同,于10月份发生1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该患儿上机前未进行痰培养。医生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诊断不明确,须加强《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培训。7-10月共14例新生儿发生医院内感染,感染率为4.06%。仅3例患儿做细菌培养,希管床医生加强细菌培养,以避免医院交叉感染的发生。
  院感科抽查9份标本,其中3份标本出现大量的条件致病菌(监测详细结果见表5)。由检查结果可以说明,新生儿无陪护病室存在着严重的感染控制风险。管理不到位,常规的清洁、消毒、隔离工作未落实到位,物表未常规擦拭。
  3消毒隔离检查
  未严格落实新生儿室医院感染控制制度和探视人员管理制度;感染患儿与非感染患儿分开安置,(如无特殊感染,做不到单间隔离的情况下,必须做到床边隔离);未按规范设置床位使用面积;新生儿室收治了大于28天的患儿。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运送等环境培训不到位。
  建议:
  1.新生儿病房(室)应相对独立,布局合理,分新生儿病室、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隔离室、配奶室、沐浴室、治疗室等,严格管理;病房(室)入口处应设置洗手设施和更衣室,工作人员入室前应严格洗手、消毒、更衣。
  2.每张床位占地面积不少于3m2,床间距不少于90cm,NICU每张床占地面积不少于一般新生儿床位的2倍。
  3.新生儿病室应当对有感染高危因素的新生儿进行相关病原学检测,采取针对性措施,避免造成医院感染。对患具有传播可能的感染性疾病、有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新生儿应当采取隔离措施并作标识。
  4.新生儿病室应当通过有效的环境卫生学监测和医疗设备消毒灭菌等措施,减少发生感染的危险。新生儿病室应当保持空气清新与流通,每日通风不少于2次,每次15-30分钟。有条件者可使用空气净化设施、设备。
  5.医务人员在接触患儿前后均应当认真实施手卫生。诊疗和护理操作应当以先早产儿后足月儿、先非感染性患儿后感染性患儿的原则进行。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操作时应当戴手套,操作结束后应当立即脱掉手套并洗手。
  6.新生儿病室使用器械、器具及物品,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手术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必须达到灭菌标准。
  (2)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不得重复使用。
  (3)呼吸机湿化瓶、氧气湿化瓶、吸痰瓶应当每日更换清洗消毒,呼吸机管路消毒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4)蓝光箱和暖箱应当每日清洁并更换湿化液,一人用后一消毒。同一患儿长期连续使用暖箱和蓝光箱时,应当每周消毒一次,用后终末消毒。
  (5)接触患儿皮肤、粘膜的器械、器具及物品应当一人一用一消毒。如雾化吸入器、面罩、氧气管、体温表、吸痰管、浴巾、浴垫等。
  (6)患儿使用后的奶嘴用清水清洗干净,高温或微波消毒;奶瓶由配奶室统一回收清洗、高温或高压消毒;盛放奶瓶的容器每日必须清洁消毒;保存奶制品的冰箱要定期清洁与消毒。
  (7)新生儿使用的被服、衣物等应当保持清洁,每日至少更换一次,污染后及时更换。患儿出院后床单元要进行终末消毒。
  7.新生儿病室的医疗废弃物管理应当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有关规定进行分类、处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27405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