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谈胎息(上)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林书立

  胎息是道家修持的最高境界,历来受到炼丹家的重视。但是,对胎息的内涵,一直存在不同的理解。为此,对胎息作一番系统的考察和研究很有必要。下面就胎息的释名、特点以及同闭气的区别等问题,作些探讨。
  一、胎息释名
  胎息一词最早见于《后汉书・方术列传》的“方士王真能行胎息胎食方”,但最早给胎息作出解释的是东晋的葛洪。他在《抱朴子・释滞》中说:“得胎息者不以口鼻呼吸,如在胞胎之中,则道成矣。”抱朴子是把吸气后的闭气,同胎儿的不以鼻呼吸作类比,并以此称之为胎息。但早此的《胎息经》却与抱朴子的说法不同。《胎息经》,《道藏》又作《高上玉皇胎息经》,作者及成书年代已无考,《抱朴子・遐览》中即有著录,可见其成书当早于东晋时期。此经虽没有说明胎息名称的由来,但从该经陈述的内容看,显系指呼吸深长、神气合一、纳气丹田的一种方法。后来不少炼功家据此对胎息一词作了种种与抱朴子不同的解说。
  一种解说是,将抱元守一、神气相守的柔缓呼吸,同胎儿的“母呼亦呼,母吸亦吸”那种纯静、安祥、自在之态相类比,认为“静极纯阳日长”,“故欲专气致柔如婴儿”(《胎息经疏略》);认为“胎息者,如婴儿在母腹中十个月,不食而能长养成就,骨细筋柔,握固守一者”(《太清调气经》);认为“胎息者,如婴儿在母腹中,气息自在也”(《修真秘要》)。另一种解说是,将柔缓的丹田呼吸(吸从脐吸,呼从脐呼)同婴儿的通过脐带呼吸相类比。《云笈七签》说,丹田呼吸“如婴儿在胎以脐相通”,故谓之胎息。《脉望》还从丹田在炼功中的重要性作了进一步说明:“丹田,性命之本,道士思神,比丘坐禅,皆聚真气于脐下,良由此也……口鼻只是呼吸之门户,丹田为气之本源,圣人下手之处,收藏真一所居,故曰胎息。”再一种说法是,将气沉丹田的深长呼吸同婴儿在胎中“取气于脐管(深长)”相类比,说真人“其息深深”,“老子
  所谓复归于婴儿者,胎息之谓也”(《灵剑子引导子午记注》);说“儿在胎中,无吸无呼,气自运转。养生者呼吸绵绵,如儿在胎之时,故曰胎息”(《养生四要》)。
  综上所说,《抱朴子》所说的胎息和以《胎息经》为代表所表述的胎息,显然是两种全然不同的呼吸状态。《抱朴子》的胎息,实际上是一种强制性的闭气状态,它属于闭气法范畴;而《胎息经》的胎息,则是一种自然的丹田呼吸态。应该说,后者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胎息。早于《抱朴子》的《胎息经》没有对胎息的名称作过解释,但后代炼功家根据《胎息经》表述的内容和具体炼功体征,认为所以取名胎息,是因为柔细深长,悠然自在的丹田呼吸,同婴儿在母胎中通过脐带呼吸的神态相似。这样的理解是准确的。这种解释同道家始祖老子“专气致柔能婴儿乎”的说法,是一致的,并且显然是受到它的启示和影响。
  二、胎息的特点
  胎息是炼功高度入静时的一种特殊呼吸状态。它有下述四个特点:
  1.呼吸柔长细缓,若有若无。经过收心敛神、神息相依、气沉丹田等修持之后,主体形成了柔长细缓的腹式呼吸。《胎息铭》说:“吐唯细细,纳唯绵绵”,正准确地表明胎息时的气息流动状态。
  2.神息相依,神气合一。在收心敛神之后,逐渐做到神息相依、神息相抱乃至神气合一,这样便会妙生胎息。《胎息经》说,修习胎息要“固守虚无,以养神气”,“若欲长生,神气相住”,相住之法则是“心不动念,无来无去,不出不入,自然常住”。《胎息经疏略》谓胎息时“令能专气抱神,如婴儿然,则一团纯阳,还老返童长生也”。他们都强调胎息时的神气合一状态。
  3.丹田呼吸。在收心与敛神、神息相依之后,主体便逐渐形成丹田呼吸。丹田呼吸有别于一般的口鼻呼吸,它要求意守丹田,呼吸皆行于丹田,这是腹式呼吸的一种表现。《摄生三要》说,胎息“出从脐出,入从脐灭,调得极细”,如在胞胎中一般。故实现呼吸注意点从口鼻到丹田的转移,也是胎息的重要要求。
  4.伏气结胎,内气氤氲。经过收心敛神、神息相依并形成了丹田呼吸之后,丹田部位会逐渐出现气感,随着气感的不断增强,还会出现活跃的气团,此即古人所谓圣胎、内丹。此时修习者的呼吸与内气活动完全凝结在一起,不分彼此,好像是丹田在呼吸,又好像是内气在跃动。《胎息经》说:“胎从伏气中结,气从有胎中息。”《道真集》说:“止有一息,腹中旋转,不出不入,名曰胎息。”《玄微心印》说:“须知伏气黄庭,即胎息之法。”他们说的都是这种内气和呼吸之息凝结一起的状态。
  据此,可以说:经过收心敛神、神息相依的修炼,逐渐形成柔长细缓、神气合一的丹田呼吸,最终实现伏气结胎、内气氤氲的状态,这便是胎息。 (待续)
  〖编辑:迟昊〗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27763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