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无父何怙 无母何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编辑 董清风
  有一种情感,它不像友谊那样脆弱,也不似爱情那样热烈;其实,这种情感就是父母之爱。它是那样至纯至真,是那样永久,充满着人的一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有“诗囚” 之称的唐代著名诗人孟郊的《游子吟》传诵千古。每一个人都能发现自己有诗中描述的类似情景,每个人都能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这就是伟大的母爱的力量,延伸来看,也是伟大的母爱和父爱共同产生的力量。
  
  女人是弱者,母亲是强者
  
  曾经有一个故事:师徒二人云游到一个偏僻的小镇,投宿在一户人家,半夜,被一阵骚乱惊醒。师徒俩起身一看,只见当院停着一具水淋淋的女尸,男人正准备棺木,而他的女人则背着一个婴儿,趴在那具女尸上哭得死去活来。师父忙问事由,男人回答说:“死的是我妹妹,村里流行一种缩骨病,得病的人全身的骨节都会缩小成一个球死掉。我妹妹就是得了这种怪病,忍受不了痛苦才投河自尽的。”师父忙双手合十,念了一句阿弥陀佛。男人神情黯淡,低声说:“我女人也得了这种怪病,早晚也是这样。”
  第二天,路上,徒弟问:“师父,这家两个女人,一个跳河,一个啼哭,为什么都这么脆弱?”师父说:“女人是弱者。”
  过了3年,师徒二人又云游到这个小镇,正巧又路过这户人家,他家已经盖起了新瓦房,墙上挂着成串的辣椒,家门口还有一个三四岁的小孩在玩耍。徒弟说:“师父,这一定是那个孩子。想必女施主已经不在人世,男施主再娶了。”正在这时,门里走出一个女人,这是一个怎样的女人啊,整个身子弯成了弓形,骨头紧紧地挤在一起,比孩子高不出多少,几乎看不出人形,但他们仍一眼看出,这就是当年那位女施主。
  女人也认出了他们。师父忙走上前去问道: “施主这几年可好?”女人摇了摇头,说道:“大师走后,我男人就扔下我们娘俩,一去无踪,想来是怕我把缩骨病传染给他。别人都说我活不了多久,可我在想,如果我死了,我的孩子也必死无疑,所以我不能死,就算痛得满地打滚也要给孩子熬玉米粥。”女人微笑了笑,接着说,“没想到,我就这样挺过来了。可我也成了这副人不人、鬼不鬼的模样。”看着收拾得井井有条的院落和女人的笑容,徒弟问师父:“你不是说女人是弱者吗?这……”师父点点头,说道:“但母亲是强者。”
  母爱,没有历史史诗般的撼人心魄,没有风卷大海的惊波逆转,但恰如一场春雨,一首清歌,润物无声,绵长悠远。
  
  母亲的美丽谎言
  
  从前,一个小男孩家很穷,吃饭时,饭常常不够吃,母亲就把自己碗里的饭分给他和哥哥姐姐吃。母亲说,孩子们,快吃吧,我不饿!
  孩子们长身体的时候,勤劳的母亲常用周日休息时间去河沟里捞些鱼来给孩子们补钙。鱼很好吃,鱼汤也很鲜。孩子们吃鱼的时候,母亲就在一旁啃鱼骨头,用舌头舔鱼骨头上的肉渍。男孩心疼,就把自己碗里的鱼夹到母亲碗里,请母亲吃鱼。母亲不吃,母亲又用筷子把鱼夹回男孩的碗里。母亲说,孩子,快吃吧,我不爱吃鱼!
  上初中了,为了缴够孩子们的学费,当缝纫工的母亲就去居委会领些火柴盒拿回家来,晚上糊了挣点钱补贴家用。有个冬天,男孩半夜醒来,看到母亲还躬着身子在油灯下糊火柴盒。男孩说,母亲,睡吧,明早您还要上班呢。母亲笑笑,说,孩子,快睡吧,我不困!
  父亲病逝之后,母亲又当爹又当娘,靠着自己在缝纫社里那点微薄收入含辛茹苦拉扯着几个孩子,供他们念书,日子过得苦不堪言。胡同路口电线杆下修表的李叔叔知道后,大事小事就找岔过来打个帮手,搬搬煤,挑挑水,送些钱粮来帮补男孩的家里。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左邻右舍对此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都劝母亲再嫁,何必苦了自己。然而母亲多年来却始终不嫁,说,我不爱!
  男孩高考那年,母亲请了假天天站在考点门口为他助阵,在烈日下一站就是几个小时。考试结束的铃声响了,母亲迎上去递过一杯浓茶叮嘱孩子喝了。望着母亲干裂的嘴唇和满头的汗珠,男孩将茶水反递过去请母亲喝。母亲说,孩子,快喝吧,我不渴!
  男孩和哥姐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下了岗的母亲就在附近农贸市场摆了个小摊维持生活。身在外地工作的孩子们知道后就常常寄钱回来补贴母亲,母亲坚决不要,并将钱退了回去。母亲说,我有钱!
  男孩留校任教两年,后又考取了美国一所名牌大学的博士生,毕业后留在美国一家科研机构工作,待遇相当丰厚,条件好了,身在异国的男孩想把母亲接来享享清福却被老人回绝了。母亲说,我不习惯!
  晚年,母亲患了重病,住进了医院,远在大西洋彼岸的男孩乘飞机赶回来时,术后的母亲已是奄奄一息了。母亲老了,望着被病魔折磨得死去活来的母亲,男孩悲痛欲绝,潸然泪下。母亲却说,孩子,别哭,我不疼。
  可怜天下父母心!这贯穿母亲一生的谎言,需要多大勇气和自我克制的力量?
  
  父母用爱呵护我们成长
  
  父母是赋予我们生命的人,也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家庭最先造就了我们:父母营建的家庭,是我们成长的摇篮。他们不仅穷一生精力养育我们,用爱支持我们,更用全部爱心熏陶我们的性情人格,指引我们的人生路途。
  无论我们出生于什么样的家庭,“万爱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父母才是最疼爱自己的人。《诗经》有云:“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无父何怙,无母何恃?”
  我们的举止和心灵、品格,首先是在家庭中得到熏陶和塑造,并成为成年时的核心,决定着一生的品格。通过父母为主的家庭的引导,我们学会了让步、自制、对别人友善、忠实,获得快乐。我们的性情、意志、习惯、责任心因父母双亲言传身教而形成,成为我们生活幸福的依托;我们对生活的理解、把握生活的原则,大都受到父母的生活所积累经历的影响。
  记得小时侯,我们几个兄弟姐妹摔倒时,父母从来不去扶我们,总是我们大哭着爬起来;每当上公共汽车时,父母总是谢绝为我们让座的人,并说我们已经到可以站的年龄,让我们无奈的站着。当时,我们还小不懂得什么是爱,只知道父母给我们买吃的、玩的,和我们一起玩,就是爱,其实“让自己爬起来”、“谢绝让座”也是爱。
  上小学了,调皮的我们少不了挨打挨骂,不是因为自己和别人打架,就是因为自己作业没完成或作业做错。
  父母让我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让我们自己洗衣服,自己整理房间,自己拖地,有时因他们工作忙让我们自己炒菜煮饭……
  虽然我们还不能完全体会这其中爱的涵义,但是,意志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磨练,独立生活能力也得到锻炼。当我们离家在外求学时,就明白了父母的苦心,父母内心包裹着的火热的爱。而此时,一封封信件、一个个电话,连成一根长长的丝线,一头是“天空中”不知安危的我们,一头是在“地上”焦急等待的父母。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天下父母都一样心疼自己的孩子,并在这种爱心中获得心灵安慰。
  
  赤子之心,幸福之源
  
  我们长大以后,离开父母为前途打拼时,有了很多身不由己的无可奈何。但我们是否学会了对父母表达爱意,是否明白爱是消除自己与父母的代沟的根基?
  “父书空满筐,母线萦我襦”。当我们总是对父母报以赤子之心,关爱溢满心间,就能与父母水乳交融,使父母摆脱孤寂之苦。
  也许,由于近年来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由于金融危机影响的余波未了,我们的工作生活似乎更为紧张,回家看看的次数也越来越少,与老父老母的沟通也越来越少,于是,两代之间好像有了隔膜。
  其实,一个电话,一封电子邮件,花不了多少时间,关键是有心。心中时常念双亲,自然问候也频繁。不要多年后再感叹:子欲孝而亲不在。
  多同父母谈谈心,父母肯定有兴趣了解儿女现在的生活。经常沟通让父母了解我们做的事、做事原则和方法,对我们更有信心,自然会放心,由于了解真实的我们、看到长大了的我们而感动。双方倾心交谈,互相尊重、欣赏,亲情的纽带会更牢固、紧密。关心老年父母所做的事情,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经常赞扬他们。要知道,父母也渴望子女的认可、赞扬和鼓励。
  当我们向父母倾诉,我们也会得以抒怀去闷,不仅在紧张工作之余可放松自己,而且能为我们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从而发挥更大的创造性。人伦之情,洋溢心间,和谐之意,自然充盈,实是人生的最大幸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28802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