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陕西省高校教师身心健康与体育锻炼现状调研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邱 毅 黄静珊 王兴林

  摘 要:运用心理测试法(SCL-90)、文献资料法、调查问卷法和数理统计法等,对陕西省高校教师身心健康的现状进行调查,通过对比分析,全面了解其身心健康的现状及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之间的关系,为提高高校教师的身心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高校教师;身心健康;体育锻炼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是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教师的身心健康水平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心理和行为,身心健康的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和促进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人们早已认识到缺乏体育锻炼已成为影响人类身心健康的主要问题之一,但对新形势下高校教师身心健康现状及身心健康与体育锻炼之间内在关系的研究却很少。本课题通过对陕西省高校教师身心健康和参与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并进行对比分析,全面了解其身心健康的现状及体育锻炼与其身心健康之间的关系,通过调查和心理测试获取了陕西省高校教师身心健康和参与体育锻炼的第一手数据资料,为提高高校教师的身心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和对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陕西省境内34所高校的教师347人,其中男性231人,女性116人。平均年龄41.16岁,最大年龄64岁;平均工作年限16.36年,最长工作年限44年。职称结构:助教41人,占11.82%;讲师123人,占35.44%;副教授127人,占36.59%;教授56人,占16.15%;学历结构:专科15人,占4.32%;本科121人,占34.87%。硕士生127人,占36.6%。博士生84人,占24.21%。
  1.2 研究方法 运用心理测试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以及数理统计法等。
  1.2.1 研究量表 运用心理健康自评量表(SCL―90)。采用5级评分(0―4级)办法进行评定。
  1.2.2 问卷调查 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高校教师进行调查,调查于2003年11月至2004年3月进行。调查的内容包括年龄、职称、学历、体育锻炼的年限、每周锻炼的次数、强度等。调查问卷和心理量表在对被调查者进行面谈访问后下发,嘱其按时完成后回寄,共发放量表和问卷500份,回收409份,剔除无效量表及问卷后得到有效量表及问卷共347份(每位教师回寄的量表及问卷必须都是有效的)有效回收率为69.4%。对调查问卷进行效度和信度的检验,符合本课题的要求。
  
  2 结果与分析
  
  2.1 陕西省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 SCL--90测试结果表明(表1),在被测试的347人中,总症状指数大于或等于2者被认为有严重的心理问题,这部分教师为3人,占0.865%,这种心理症状已严重影响他们的正常工作和生活。有阳性因子的人数为134人,表明有38.62%的教师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一检出率比全国常模(24.92%)高出13.7%。这一结果显示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陕西省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其中抑郁因子与全国常模相比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这充分反映出陕西省高校教师有较严重的抑郁症状。另外“焦虑、人际关系、躯体化”三项因子与全国常模相比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陕西省高校教师心理障碍类型的排序依次是:抑郁一焦虑一人际关系→躯体化→强迫→敌对→偏执→恐怖和精神病性。分析其原因,主要是随着高校扩招,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同时,由于各高校对教师学历要求和在评聘、晋职、分配等政策中对科研的重视,使教学任务繁重的高校教师既要提高学历层次,又要加大对科研的关注与精力投入,心理压力很大。此外,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要求教师有多维度的心理取向;要知识渊博,不断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要加强自我形象的塑造;要有较强的心理适应能力。这种职业要求转化为教师内心需求后,增加了教师的心理压力,从而使许多高校教师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既影响自身的发展,又影响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2.2 陕西省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年龄差异 年龄差异分析表明,不同的年龄阶段,陕西省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着差异,(表2)呈现出: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问题有加速增多的特征(56岁以后的教师群体心理健康水平趋于稳定)。通过对心理问题年龄差异分析,可以看出,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各因子的表现与总体特征相比并不完全一致。在人际关系这一因子上,各年龄阶段的表现为:35岁以下和56岁以上的教师均值低于35岁~55岁之间的教师,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焦虑和偏执两项因子,36岁~45岁年龄阶段分值最高,与35岁以下和56岁以上的教师相比有统计学意义。躯体化均值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这是人体生理自然规律影响的结果。
  
  2.3 陕西省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学历、职称差异 通过学历、职称差异分析表明:学历、职称的不同,陕西省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着差异,其中抑郁因子呈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从整体情况来看,随着学历、职称的提高,陕西省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呈下降趋势。调查统计表明;在被调查的56位教授中,有22人有阳性因子,占39.28%。在84位博士中有1人总症指数大于2,有34人有阳性因子,占40.47%。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社会和学校对高学历、高职称教师有过高的期望值,既要求他们教书育人,又要求其科研创新;既要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又要发表高水平的科研论文和学术专著。总之,要求他们处处成为广大师生学习的榜样。同时,在访谈中得知,部分重点院校的博士、教授众多,他们之间的无形竞争较为激烈,加之单位或个人制定了较高的目标,为出高水平的成果,他们的工作压力增大,经常加班加点工作,长期处于疲劳状态,生活出现了紊乱,身心健康状况下降。
  2.4 体育锻炼对陕西省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影响
  2.4.1 陕西省高校教师体育锻炼的习惯特征 为便于进一步对比分析,课题组采用体育人口的标准,将参加体育锻炼的教师分为:经常性参加者(即每周锻炼3次以上者,每次30min,中等强度以上)、偶尔锻炼者和基本不参与者3个等级。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教师中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有98人,占28.24%,偶尔锻炼的170人,占48.99%,不参加锻炼的79人,占22.77%,体育人口的数量低于全国水平。分析表明:年龄在36~55岁之间的教师中,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最少。35岁以下和56岁以上的教师中体育人口比例最高(表3),这与全国的情况一致,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态势。从教师的社会角色来看,36~55岁年龄阶段正是个人事业蒸蒸日上阶段,绝大多数教师除正常的科研、教学工作任务外,还要从事大量的社会活动、科学研究、学术交流、撰写论著、教学辅导及家庭负担。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在实施体制改革,在这个过程中,不少教师感受到了极大的压力,同时也有与上

级领导、与同事、与社会产生碰撞的情况等。工作压力、经济压力、社会压力、人际关系、同事竞争等,往往超出了很多人的承受能力,因而无暇或很少顾及体育锻炼。调查表明:56岁以上者大多事业有成,工作、家庭压力等相对减小,随着余暇时间的增多,且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认识更加明确,体育锻炼热情较高。35岁以下的教师由于保持着学生时代的体育锻炼习惯,同时,工作、家庭压力相对小,因而保持着体育锻炼的好势头。
  
  2.4.2 不同锻炼习惯者教师的心理健康因子差异 表4显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者“躯体化”因子小于偶尔锻炼者和基本不锻炼者,且与基本不锻炼者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体育锻炼确实可以提高肌体躯体化的能力。对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与基本不锻炼的教师的各项因子比较发现,除了“敌对”因子前者高于后者外,其余因子均是前者低于后者同类指标,其中“人际关系、焦虑”两项指标,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教师与基本不锻炼者之间存在明显差异,特别是“抑郁”因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者与基本不锻炼者之间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这充分反映出体育锻炼对身心健康的积极影响。众所周知,体育锻炼促使参加者的身心活动处于一定程度的兴奋状态,这种兴奋或激活状态对于心理压力较大而产生抑郁、焦虑的教师有很好的调节作用,同时,体育锻炼大多是群体性的(如打篮球、太极拳等),同事之间一边锻炼一边交流,这对改善人际关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陕西省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普通人群,而且呈逐年下降趋势,这不仅影响教师的自我发展,而且影响着高校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2)在陕西省高校教师当中,35岁以下的教师体育锻炼习惯良好,身心健康状况较好,而36~55岁之间的教师由于工作、生活等原因,心理压力较大,且绝大部分教师没时间或没有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其身心健康不能得到科学调节。56以上的教师趋于稳定,期望值降低,且体育锻炼习惯良好,身心健康良好(已有疾病者除外)。
  3)陕西省高校高学历、高职称教师的身心健康水平不容乐观,社会和学校对他们的期望值、自我定位等目标过高,他们生活、工作等经常处于疲劳状态,因而使他们的抑郁、焦虑、敌对等值较高。
  4)调查显示,体育锻炼对教师身心健康有着明显的影响,它不仅能够改善高校教师的健康状况,而且对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对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具有显著的作用。
  3.2 建议 1)高校重视广大教师的身心健康,科学地安排教师的工作负荷,尤其要重视高学历、高职称教师。
  2)对待教师正确压力,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出现不愉快的情感体验时能换位思考,把压力和困难视为成功的起点,不要过于追求名利。
  3)高校应把教师参加体育锻炼作为一项政治任务,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如根据教师个人兴趣,成立教师健身娱乐中心,组织各种类型的体育锻炼。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29376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