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对波尔乒乓球技战术发展趋势的评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马为民 章司路

  作者简介:马为民(1968-),男,河北承德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运动训练与体育人文社会学。
  摘要:通过对波尔2003~2005年三场乒乓大赛指标的得分率、使用率及相关技术使用效果的比较分析,监测其技战术发展趋势。结果显示,波尔的发球、挑撇接抢、反手接抢、小路球质量提高明显,相持得分能力提高显著。
  关键词:波尔;技战术;比较分析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6)05-0692-03
  波尔在2002~2003年阶段性的排名世界第一,被喻为“欧洲希望之星”,2003年后大赛成绩下滑明显,2005年竞技状态开始回升,特别是在26届乒乓球世界杯上接连战胜王励勤、马琳、王皓三名顶尖选手,勇夺桂冠,呈现出强劲的综合实力。蔡振华在赛后明确指出“波尔对中国队最具威胁,是2008年奥运会中国男乒的重要对手之一”。随着波尔整体实力的提升,要求我们重新审视其技战术特点,制定出相应的策略。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选择2003~2005年与波尔竞技水平相当及打法特点稳定的王皓作为比较对象。波尔2003―2005年对王皓的三场比赛,2003年克罗地亚巡回赛男单,2004年47届世乒赛男单,2005年26届世界杯男单。
  1.2 研究方法
  1.2.1 数理统计法 根据国家体科所张晓蓬确立的三段诊断指标体系,制作三段统计表,对三场比赛三段各项指标得失分进行统计,计算出指标的得分率、使用率。对相关技术使用效果进行统计,以便对波尔技战术增长点的诊断。
  1.2.2 比较分析法 对波尔三场比赛统计结果进行比较与分析,以评定其技战术发展趋势及原因所在。
  
  2 结果与分析
  
  2.1 波尔整体实力走势 张晓蓬根据教练员经验及前人的研究结果,制定出三段比赛效果诊断标准,为评价运动员整体实力提供了理论依据。对运动员在不同时期的三段得分率、使用率进行比较,可以了解运动员整体实力的发展变化,从而为确定战术训练重点和参赛做好准备。
  
  表1所示,从目前波尔三段使用率上看,波尔在比赛中超过三分之二的球在发抢段、接抢段决出胜负,表明其发抢、接抢积极主动,打法特点近似我国“前三板”积极主动的传统风格。波尔三段得分率都呈现出上升趋势,相持段得分率上升趋势显著(p<0.05),接抢段得分率上升趋势则不明显。表明波尔经过2004年的调整后,发枪段、相持段实力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尤其是相持段实力提高显著。
  2.2 发抢段各项指标比较分析 发抢段包括发球、发球抢攻、发球被攻、发球后控制四项指标。表2所示,发球得分率上升趋势明显,发球质量有较显著的提高;由于发球质量的提高,因发球被攻所失的分明显减少,发抢的机会增加,但无谓失误也随之增多,发抢质量呈现下降趋势;发球后控制的得分率、使用率呈现上升趋势,表明波尔发抢后控制较2003~2004年合理与有效,小球质量有所提高。在发抢段各项指标中,发球的得分率上升趋势明显,且得分率、使用率相对较高,表明发球质量的提高是波尔发抢段主要的技战术增长点。
  2.2.1 发球技战术提升因素的分析 发球在比赛中对于扬已之长、攻彼之短均有着技术和战术上的意义,高质量的发球可以控制对手,为自已进攻创造条件,甚至可以直接得分。发球质量取决于发球动作的隐蔽性及速度、旋转、落点的变化。有效的发球战术可以通过旋转、落点的变化,达到迷惑对方,破坏对方第一时间接发球得以实现。
  
  2.2.2 发球旋转技术使用效果的比较分析 表3所示,目前波尔发球旋转使用效果好于2003年、2004年。旋转效果取决于发球技术质量及战术意识,发球动作隐蔽性强、旋转强弱差异性大,则旋转使用效果好;旋转变化丰富、旋转使用比例合理,则旋转使用效果好。从比赛录像上观察,在技术上,波尔发球动作隐蔽性与以往相比并没有多大的改变,对方吃发球现象却有增加趋势,这与波尔发球旋转强弱反差有所增大有关。在战术上,左侧旋球的使用比例从65.4%下降至目前的61%,不同旋转球的使用比例从最高的41.2%下降至目前的37.3%,从最低的9.8%上升至目前的15.3%,表明目前波尔对不同旋转球的使用频率较2003年、2004年丰富,旋转更趋向多变。从不同旋转球使用效果上分析其使用比例的合理性,2003年使用比例最高的左侧上旋,比赛效果次好,使用比例最低的右侧上旋,比赛效果最好;2004年使用比例最高的左侧下旋球,比赛效果最差,使用比例最低的右侧上旋球,比赛效果次好;2005年使用比例最高的左侧上旋球,比赛效果最好,使用比例最低的右侧下旋球,比赛效果最差。表明2005年对不同旋转球使用比例更为合理,从而使旋转使用效果得到充分地发挥。
  2.2.3 发球落点的比较分析 有效发球战术体现出落点的多变,其目的是破坏对手第一时间接发球。从表4可以看出,波尔发球落点分布丰富,落点的使用比例左方台内最高,中路台内次之,中路底线和右方底线最低,但目前不同落点的使用比率较2003年、2004年趋向平均。表明目前波尔发球的落点仍以小斜线的左方台内为主,不同落点的变化较2003年、2004丰富,落点趋向多变。波尔发长球使用比例有上升的趋势,从战术角度上分析,在比赛中适当增加发长球的数量,能促使对方产生不适应,从而提高发球威胁性。波尔在比赛中较以往敢于发长球,表明其对发长球后可能出现的对抗局面较以住更有信心与把握,同时也体现出较高的战术素养。
  2.2.4 发球得分能力的比较分析 从比赛录像上看,波尔发球动作隐蔽性以往相比并没有多大的改变,但波尔发球直接得分逐年增加,因对方回接不适应及对旋转判断失误而出现的机会球也逐年增加,相反,发球失误比率减少较明显。分析波尔发球质量明显提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从对方直接吃发球现象增多上看,波尔发球旋转强弱的反差有了提高。2)波尔对不同旋转球的使用比例比以往更加合理,旋转与落点趋向多变,旋转使用效果得到充分地发挥,发球的基本战术思想和具体的战术方法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2.3 接发段各项指标的比较分析 接抢段包括接发球控制、接发球抢攻、接球后抢(反)攻、接球后控制、接球后被攻五项指标,表6所示,波尔接抢段得分率有上升趋势的指标是接发球抢攻、接发球后控制。接发球后控制得分率上升趋势十分明显,表明波尔小球质量提高明显,但使用率偏低,因此,可以判定接发球抢攻实力的提高是波尔在接抢段主要的技战术增长点。
  2.3.1 接发球抢攻各项技术使用效果的比较分析 波尔对于对方发过来的长、短球都能上手,正手位有正手弧圈、挑、撇长,反手位有反手弧圈、反手挑、拔、拧,抢攻点丰富。挑撇使用比例有所下降,但效果明显好于2003年、2004年,挑撇质量提高明显。从比赛录像上看,目前波尔挑撇技术特点是弧线

低、角度刁钻、突然性强,另外,动作稳定性好,成功率高,往往能直接得分。波尔接发球抢攻使用最多的手段是反手攻,三场比赛反手攻线路均以斜线为主,很少有直线,斜线使用效果明显好于直线。反手攻得分效果明显好于2003年、2004年,但由于判断不够准确,对半出台球时有拉漏现象。波尔接抢上手率虽有所下降,但反手攻使用比例却逐年增加,表明波尔反手抢攻较以往更加积极主动,更加凶狠。
  2.4 相持段各项指标比较分析 波尔三场比赛相持段失分多于得分,实力较发抢、接抢段弱,但得分率上升趋势显著。表8所示,波尔主动相持局面遂年增加,被动相持局面遂年减少,从比赛录像上观察,波尔在发抢段、接抢段已逐渐适应了王皓的横打技术,另一方面,波尔发抢、接抢较以往凶狠,从而使得自己进入相持后获得了更多的主动。表9所示,在主动、对抗相持中,波尔正手、侧身、反手攻得分率呈现上升趋势,正手攻得分率上升幅度最大,且得分效果最理想,侧身攻次之。原因有以下几点,1)波尔正手及侧身拉攻成功率有了提高。2)在相持中,波尔与以往有较大的不同,进攻时基本上没有复线,调右压左或调左压右的战术指导思想十分明确,2005年世乒赛相持所得的15分,有9分是调右压左所得,有4分是调左压右所得,战术使用得当且有效,得分效果理想。另外由于王皓拉攻的点过多的集中在波尔反手位,使得波尔调右压左使用比例远高于调左压右,这也是波尔正手攻、侧身攻得分率明显高于反手攻的原因。
  
  
  3 结论
  
  1)发球时,波尔提高了旋转强弱的反差程度,旋转与落点趋向多变,不同旋转球的使用比例趋向合理,发球技战术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2)接发球抢攻时,波尔挑撇技术已逐渐成熟与稳定,角度刁钻,威胁性强,直接得分能力强。反手攻是波尔使用最多的接抢手段,反手攻很少有直线,力量与角度大,威胁强,反手攻得分效果明显好于以往。3)波尔发抢段、接抢段的小球质量提高明显。4)发抢、接抢较以往凶狠及对王皓打法特点的逐渐适应,波尔在相持中获得了比以往更多的主动性。正手及侧身拉攻得分能力提高明显,相持中很少有复线拉攻,调右压左或调左压右战术指导思想十分明确,且使用效果好,相持得分能力提高显著。
    
  参考文献:
  
  [1]蔡继玲,吴修文,等.乒乓球[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9.9:185-186,
  [2]张良西.乒乓球技战术与训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1:8-9 16-19.
  [3]吴焕群,张晓蓬,等.乒坛竞技科学诊断.北京:国家体育总局体科所乒乓组,1996.
  [4]张晓蓬.中国乒乓球队战术训练水平定量诊断方法与实践效用.北京:国家体育总局体科所乒乓组,2004.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29378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