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全球价值链下我国制药产业的升级路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茅宁莹 马金华

  [摘要] 为了探讨全球价值链下中国制药产业的升级路径,本文中运用了全球价值链理论对中国制药产业的升级路径进行定性分析,经过分析认为中国制药企业应该抓住全球一体化的契机,在全球价值链理论的引导下通过各种路径实现产业的升级。
  [关键词] 全球价值链;制药产业;升级路径;研究
  [中图分类号] R9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12(b)-0008-03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促使了全球分包网络的形成与海外直接投资的快速增长,并造就了全球一体化的分工体系和生产网络,即全球价值链。中国经济正在大规模、全方位地融入全球经济,尤其是制造业,已经成为世界分工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以更快的进度和更大的规模全面地同全球产业高度融合。在融入全球价值链的竞争中,集群企业能否充分利用当地比较优势进行产业链融合,将决定其长期绩效。当前,我国制药产业快速发展并成为我国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然而,我国制药产业的发展还不成熟,我国制药产业亟需寻找合适的升级路径并进行产业升级。随着越来越多的跨国制药企业在我国投资,我国制药产业也逐渐被带入全球价值链中。因此,笔者拟从价值链的角度对我国制药产业的升级路径进行分析,以对我国制药产业的顺利升级提出建议。
  1 全球价值链理论概述
  1.1 价值链的概念分析
  “价值链”的概念首先由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于1985年在其所著的《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波特认为:“公司的价值创造过程主要通过基本活动(含生产、营销、运输和售后服务等)和支持性活动(含原材料供应、技术、人力资源和财务等)两部分来完成。这些支持性活动在公司价值创造过程中是相互联系的,由此构成公司价值创造的行为链条,成为价值链。”笔者对于价值链的概念采用这样的解释: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可以分解为设计(在制药产业为研发)、生产、营销、交货以及对产品起辅助作用的一系列互不相同但又互相联系的经济活动的总和,并由此构成了产业的价值链。从本质上来说,价值链是一系列创造价值的过程总和。
  1.2 全球价值链的概念分析
  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CVC)理论根源于20世纪80 年代国际商业研究者提出和发展起来的价值链理论。围绕某种商品的生产、销售等过程所形成的一种跨国生产组织体系,把分布与世界各地不同规模的企业、机构组织在一个一体化的生产网络中,形成了全球价值链。
  1.3 全球价值链中的产业升级内涵
  20世纪90年代,Gereffi等在对东亚服装产业集群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中国香港等地区的服装产业在价值链升级过程中的演变,提出了产业升级的演变路径及委托组装、委托加工、自主设计和加工和自主品牌生产等衡量标准来看待全球价值链下的产业升级问题。20世纪末期以来,一些学者通过一个更广阔的视角来审视升级问题。Humphery 和Schmitz认为,产业升级的核心关注的是价值环节内在属性和外在组合等两个方面的变动,这两个方面都连接在同一链条中或不同链条之间的相互关系中,这样全球价值链所关注的主要包括各具特色的四种升级模式。
  1.3.1 工艺流程升级 工艺流程升级主要通过对工艺、生产流程的改造以提高生产效率。其升级机制主要表现在生产制造效率的提高、库存水平的降低和物流效率的提高。工艺流程升级以实现向高附加值环节的转化为升级标志。此种升级方式获得的产业竞争力较弱。
  1.3.2 产品升级 产品升级主要是通过引入新产品、改造老产品或是比对手快的研发和质量提升以提高产品更新能力。升级机制主要是新产品的开发、设备的引进。其升级标志为企业具备产品研发能力和自主品牌。此种方式获得的产业竞争力较强。
  1.3.3 功能升级 功能升级主要是指围绕自主品牌重组价值链,改变在价值链中所处的位置。其升级机制主要是研发功能的增强;品牌运作的提升等。功能升级以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和品牌、控制价值链为升级成功的标志。功能升级能够使企业获得很强的产业竞争力。
  1.3.4 链条升级 链条升级又叫跨产业升级,它是企业把从一个特定产业环节中获得的能力应用到新的产业领域或转向一个全新的全球价值链中,表现为技术的突破和创新。其升级成功的标志为实现链条转换并治理。链条升级能使企业具有垄断实力。
  2 我国制药产业的特点分析
  在全球医药产业迅速发展表现出医药产业转移的大背景下,由于新兴市场所存在的各种资源优势,跨国药企加大了在新兴市场中的投资力度。中国正是一个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低廉的劳动成本和低价的试验资源的新兴市场。越来越多的跨国药企在中国开设药厂或与中国药企合资办厂,通过建设生产基地或者是研发中心,实现对总部研发资源和廉价的劳动资源的同时利用。不少外资企业还把触角伸向药品批发领域,在大中城市的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这种趋势使得我国制药企业越来越多地受到全球化的影响,逐渐融入全球价值链中并接受它的治理。与此同时,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我国制药产业有其自身特点。
  2.1 大型药企数量少
  我国现有制药企业数量众多,可以生产的化学原料药和化学药品制剂种类和产量都位居世界前列,化学原料药的总产量位居世界第二[1]。但同时,我国制药产业有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即在5 000多家药品生产企业中,只有10%左右的大型企业。即使我国规模较大的品牌制药企业,与世界大型品牌制药企业相比也有很大的差距。从医药经济的集中度角度来看,世界前15家制药公司占世界药品销售额的1/3,而2000年,在我国制药企业中排名前60的企业仅占国内药品销售额的35.7%[2]。换句话说就是我国制药企业多、小、散、乱,缺乏大型龙头企业来带动整体行业的发展,消除各地追求自己经济利益,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的现象。制药企业规模小,没有形成规模效益,降低了整个制药行业的竞争力。在进入竞争日益激烈的21世纪之后,全球制药产业已经进入了集团军作战的新时期,国际上跨国制药企业凭借产品、资本、技术、人才、管理的输出和有效的兼并联合,正在实现低成本的商品扩张和资本扩张战略[3]。因此,从与跨国公司抗衡的角度来看,中国制药产业一直在国际医药价值链上充当着中低端品种生产者的角色,正是因为品种的产业层次低,技术含量少,进而导致了中国制药产业的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引发环保、竞争力缺乏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我国制药业必须要站在产业的高度,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以规模化来增强企业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实力,以集约化来加大市场的覆盖面,加快我国制药产业的优化与升级。   2.2 研发投入低,自主创新能力薄弱
  对于药品这一高新技术产品来说,药品的研发环节是制药产业的高附加值环节,但是由于我国制药行业不够成熟,制药企业数量虽多但企业规模较小,研发实力较弱,在研发方面的投入明显不足。
  目前,我国医药企业主要生产的是仿制药,缺少自主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没有形成完整的自主开发体系,行业整体管理水平较低,使医药行业整体发展缓慢,特别是表现在化学药和生物制品行业中。目前获得国际承认的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只有2种(青蒿素和二巯基丁二酸钠)[2]。依赖老品牌、老产品和低档次低附加值的产品,新研发的产品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少,这造成各生产厂家重复生产的品种多,独家的品牌少。这些现象的直接结果就是名牌产品少,市场上存在着大量低水平重复的药品。
  2.3 经济效益低
  制药企业是高投入、高产出的行业,我国的制药企业以小型企业为主,平均投入资产很低,生产难以形成规模,产品推广也受到很大限制。因我国大多数制药企业处在低水平生产、大量仿制他人产品、以高回扣的方式进行恶性竞争,扰乱了市场秩序。在我国5000多家制药产业企业中,大部分企业只有数量很少的一部分品牌产品,市场上存在大量雷同产品。以生物制药为例,仅α-干扰素就有深圳科兴、沈阳三生等10多家企业生产;中药牛黄解毒片全国竟有150余家企业生产;还有一些新产品,生产企业都在50家以上[2]。这种大量低水平重复现象使这些产品供过于求,老产品如维生素片等也出现了盲目扩大生产规模的问题,生产数量过多,使产品价格降低,最终致使制药企业出现亏损现象。
  2.4 品牌意识缺乏,营销能力不强
  公司的发展在于其产品的推动,而决定公司价值及其市场则在于品牌。以产品来维系公司命运的时代已经不复存在[2]。然而,目前我国制药产业存在品牌意识缺乏、营销能力不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我国一些制药企业观念较低,认为品牌塑造等同于广告传播,通过广告“轰炸”就可以塑造品牌。但事与愿违,巨大的广告轰炸并没有换来高价值的品牌目标。制药企业如果仅把品牌战略的实施局限在品牌知名度的提高,那么会导致品牌创立快,倒得也快的结果。截至2003年1月,在我国5 000多家制药工业企业中,只有1 464家生产企业获取1 892张GMP证书;全国药品批发企业17 000多家,药品零售企业则达到约12万家,700多家大中型药品批发企业、零售连锁企业和大型零售企业,通过GSP认证的约只有110家,不仅制约生产厂家提高药品质量,阻碍我国药品进入国际市场,也影响了制药企业自身的发展,影响企业的品牌价值的增值,阻滞了我国整个医药产业的发展[2]。
  3 我国制药产业的升级路径分析
  上述制药产业中的问题说明,我国制药产业亟需进行产业升级。虽然我国制药产业还未走向国际,但跨国制药企业在我国的投资和对我国市场的开拓,无疑使我国制药产业的发展深受全球化得影响,并将逐渐融入全球价值链中。因此,全球价值链理论的升级路径对我国制药产业的升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3.1 加强设备和技术工艺的更新,实现工艺流程升级
  工艺流程升级是最初级的产业升级路径,实施起来也将容易得多。我国实力相对薄弱的制药企业应将主要注意力放在设备更新和技术创新上,提高企业的科技技术水平,并逐步向跨国企业学习,争取具有一定的分包能力,把低附加值的环节外包出去。我国制药企业的工艺流程升级的具体方式包括:一是制药企业加大对创新的重视程度,每年投入一定比例销售利润定期进行设备更新和工艺流程创新,避免在竞争中落后处于不利位置。二是向其他制药企业学习以及加强与高校和研发机构的合作,包括向国际高端的制药企业学习同时也要向地域内处于弱势的制药企业学习,永不满足企业现在的处境,向世界顶级制药企业看齐,努力以自身发展推动整个制药行业的发展。三是提高员工素质。设备的更新和技术的提高也要求职员提高自身素质,因此制药企业也要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提高员工学习热情,同时引进高技术人员,提高整体员工素质。只有系统地、全方位地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才能实现价值链向附加值较高环节延伸。
  3.2 加强自主创新,促进产品升级
  自主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这是促进企业走出价值链低端的困境、实现企业升级的根本出路。首先,我国制药企业要在技术创新及研发方面缩短同跨国药企的差距。我国制药企业可以设立相应的部门来搜集行业的最新信息,及时掌握制药行业的技术发展动态。同时,实现在技术和管理等多方面同时进行综合创新。技术方面的创新可以提升企业的产品竞争优势,而管理经营方面进行创新则可以帮助开拓市场、加强市场运作。两者综合进行,提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市场需求,通过不断引入新剂型、新工艺,不断实现药品生产的再创新。制药企业通过贯穿于实现市场价值过程的自主创新促进产品升级,真正实现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3.3 重视品牌建设,实现功能升级
  在现代市场条件下,品牌建设成为沿全球价值链向上攀升过程中越来越重要的一部分。跨国大企业在强调优化资源配置,在新兴市场内建立海外制造基地,外包非核心业务,降低成本,同时又将品牌、渠道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实现垄断。因此,只有鼓励龙头企业将品牌做大、做响,才能全面提高其整体实力。实施品牌战略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制药企业以商标为核心建立企业的形象识别系统,并持续不断创新提高企业整体水平丰富商标内涵,从而让现实的和潜在的消费者接收到企业的良好信息[4]。二是制药企业要合理进行品牌延伸,通过资本运作和合理的规模经营来拓展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实现品牌的低成本扩张。三是制药企业要适当实施兼并与收购,一方面打造品牌的规模效益,另一方面可以逐步改善我国制药产业规模小的局面,从而促进我国制药产业的优化与升级。
  3.4 鼓励中小企业做大,向配套产业的方向发展   对于中小型的主要从事原料药生产的制药企业来说,由于受自身的资源、能力等水平的限制,直接实现企业升级并达到跨国大企业的水平是很难的。因此,这类制药企业应首先要做的事把自己的基础业务做大做强,实现规模效益。在此过程中,吸收学习跨国大企业的技术和管理经验[5],为自身长期发展和发展高附加值产业环节奠定基础。同时,从以地区为集聚特征的制药产业集群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类企业的发展逐步实现企业集群和发展,同一地区的高端企业与中小企业通过互相提高原料药或者是提供转包或外包加工服务,可以形成共生一体化的集群或系统。这种内部相互配套的产业链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部分企业外迁和资金外流。
  4 结语
  全球化的趋势为我国制药产业带来了机会,也带来了挑战。跨国制药企业的进入,我国制药产业的升级提供了范本,同时,跨国企业使我国制药产业或被动或主动地融入到全球价值链中,并以此为背景实现我国制药产业的优化与升级。
  产业的升级是以企业的升级为基础的,我国制药产业的优化与升级需以制药企业的升级为基础。尽管我国制药产业总体发展水平仍较低,但产业内部企业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制药企业在升级的过程中应结合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选择适合自身的升级路径,以最低的成本,最快地实现升级与优化[6]。
  基于全球价值链理论的各种产业升级路径并非是截然分开的,一个企业在进行升级时往往需要同时采取几种产业升级路径,综合运用适合自身的几种升级路径以实现优化与升级。
  产业的升级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过程,升级的实现与否不仅受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因素的影响,也受产业所处的经济环境与政策环境的制约,因此,我国制药产业的升级不仅在于选择合适的产业升级路径,还取决于这些制约因素的突破。所以,我国应制定相应的国家产业政策与经济政策,以推进我国制药产业的优化与升级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刘自林. 积极应对入世,加快我国医药行业的发展[J]. 安徽医药,2002,6(4):1-2.
  [2] 晏双生,章仁俊.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医药企业品牌战略研究[J]. 医药导报,2004,23(4):276-278.
  [3] 赵春艳. 企业并购与我国医药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 济南:山东大学,2008.
  [4] 舒进. 浅谈我国医药商业面临的问题和对策[J]. 安徽医药,2005,9(7):548-549.
  [5] 李思成,温德凉,冯燕丽. 我国医药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J]. 中国药房,2003,14(3):132-135.
  [6] 陈兆奎,申俊龙. 提高我国医药产业集中度的对策研究[J]. 中国药业,2007,16(6):5-6.
  (收稿日期:2012-10-26 本文编辑:陈 俊)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39668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