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对我院抗菌药物使用的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蔡能伟

  [摘要] 目的 了解本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的实施和效果。 方法 从医院的信息系统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子系统中,采集干预前和干预后两组出院的患者对抗菌药物的使用信息,并对他们进行比较和分析。 结果 干预后相对于干预前来说,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人均抗菌药物的费用、人均抗菌药物使用的频率,限制使用和特殊抗菌药物使用的比例减少的比较显著。 结论 实施分级管理,对于抗菌药物的使用有明显的改善,但是仍然要加大管理的力度。
  [关键词]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合理用药;影响
  [中图分类号] R9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5(a)-0165-02
  当前,抗菌药物在我国各医院的使用率较高,并且存在一定的滥用现象,从而导致细菌耐药速度过快。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国家和各地方卫生主管部门陆续出台了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准则,并要求各级医院严格遵守。抗菌药物对治疗细菌性感染有很好的疗效,抗菌药物的种类特别多,在临床应用中非常广泛,也是在住院的费用中占比例较高的药品之一。临床中抗菌药物较高的使用率,使用级别高等现象,使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不断增加,从而出现抗菌药物不良反应以及药源性疾病的发生率不断增加,这将影响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在这种背景下,本院自2012年7月以后实施了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根据职称对医师的处方权限进行控制,从而使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的现象得到显著的改善。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本院2012年出院的患者中,随机采集出院的患者2800例,男性1560例,女性1240例,患者年龄20~75岁;其中,败血症患者500例,细菌性心内膜炎患者900例,化脓性脑膜炎患者1400例。其中,干预前(2012年7月份前)1300例,称干预前组;干预后(2012年7月份后)1500例,称干预后组。结合本院使用的口服类抗菌药物和注射类抗菌药物,分析实行分级管理干预前和干预后的抗菌药物使用的情况。
  1.2 调查方法
  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知道原则》和《新编药物学》,对以上各病例设计表格,并将患者的资料逐个填写。对各个科室、患者诊断、所使用的抗菌药物的名称、用法、用量、疗程、有无细菌标本送检、使用药物医师的级别等进行统计。根据抗菌药物的使用率、疗程、抗菌药物使用频次、给药途径百分比、细菌标本送检率、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方法落实情况等。
  1.3 管理方法
  按照抗菌药物的特征将它们分成三类,实行分级管理,把患者使用的每一种抗菌药物作为一个统计单位,计算出使用的频率,并分为干预前组和干预后组,干预前组使用本院传统的管理方法,并未使用分级管理方法,干预后组使用分级管理方法,根据抗菌药物使用的情况,对两组患者进行比较分析。
  1.3.1 完善医院的管理制度 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制定出本院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办法和管理考核质控组织。在院级全面质量管理委员会的要求下,成立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委员会和抗生素合理使用考察领导小组,由业务院长担任组长,临床科主任为组员。把本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管理制度、使用细则一一制定[1]。督查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汇总,把存在问题及时反馈临床,督促整改。
  1.3.2 分级管理 本院对于抗菌药物分为三类进行分级管理,分别是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和特殊使用。在分级管理上应坚持三个原则,(1)非限制使用:经临床长期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一般情况下,具有抗菌药物处方权的初级专业职称的医师就可以使用;(2)限制使用:与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相比较,这类药物在疗效、安全性、对细菌耐药性影响、价格等某方面上存在局限性,具备抗菌药物处方权的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资格医师有权限使用;(3)特殊使用:不良反应明显,不宜随意使用或临床需要倍加保护以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而导致严重后果的抗菌药物,新上市的抗菌药物,由于其疗效或安全性上的临床资料比较少,因此不优于现用药物,而且价格昂贵,只有具备抗菌药物处方权的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医师才可以使用,但临床使用时必须经抗感染或有关专家会诊同意,而且患者必须有严格的临床用药指征[2-4]。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两组之间的比较使用t检验,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所有患者按照病情不同选择合适的药物、用法用量和疗程,都进行细菌标本送检,细菌标本送检率为98.32%。在严格的监管下,抗菌药物的使用率、疗程、抗菌药物使用频次、给药途径百分比、细菌标本送检率在抗菌药物分级管理方法中得到了很好的落实。经过对两组情况比较,干预前组出院的患者中有936例在临床中使用的抗菌药物,使用率为72%,而干预后组有945例使用了抗菌药物,人均使用率为63%,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下降了10%左右,人均抗菌药物的费用大大降低。通过分级管理干预后,人均使用频次从20.3次降到16.5次,使用频率最高的为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占62.3%,其次为青霉素类药物为16.3%,喹诺酮类为9.32%。限制性和非限制性药物的使用情况也都有所下降,特殊抗菌药物的使用频次有了明显的下降,下降的幅度很大,人均的抗菌药物费用从368.20元降到156.30元,干预前组与干预后组的差异非常明显,而各个科室越级使用抗菌药物的现象有了明显的改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具体见表1。各级药物分类具体见表2。
  3 讨论
  抗菌药物为医院日常治疗中,使用最为频繁的药品之一,经调查显示,许多基层医院抗菌药物处方在门诊处方中占40%多,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达80%多,抗菌药物使用存在明显不合理。实践证明,抗菌药物的滥用现象,不能仅仅依靠指导性和强制性方案或原则来纠正,对临床使用抗菌药物加强监管的同时,要加强宣传教育,积极引导。并且制定可行的奖惩制度,实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建立完善的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体制[5-6]。质控科和抗菌药物管理小组,要加强抗菌药物处方、医嘱专项点评工作,对不合理用药行为进行院内通报和干预。临床科室要提高微生物标本送检率,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特别是对使用限制级别和特殊级别抗菌药物的病例。建立起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长效机制,才能使抗菌药物使用更趋合理,有效抑制抗菌药物滥用现象[7]。
  为了更好的实施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办法,医院的质检控制科要对可以出院的病历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检查。由于在临床应用中,对抗菌药物的适应证有严格的要求,因此,选用药物必须要根据药敏试验、临床诊断、细菌学诊断等进行选择,尤其是限制使用和特殊用药的需要对病情进行分析,按照相关的规定处罚违规者,还要在院内进行通报[8]。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可以使医生、护士、药品生产上等专业人士以及广大群众,改变用药错误的观念,从而自觉抵制抗菌药物滥用。
  [参考文献]
  [1] 陈向红,杨淑霞. 从抗菌药物用量看分级管理的重要性[J].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4(31):67-68.
  [2] 杨明. 利用医院信息体系实施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J]. 医院管理,2010,5,(17):120-121.
  [3] 姜义武. 基于医院信息系统实现抗菌药物使用分级管理的自动控制[J]. 中国药房,2010,1(6):57-58.
  [4] 王小龙.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体会[J]. 管理实践,2011,3(13):302.
  [5] 苏炜. 药品分级管理制度对我院抗菌药物应用的影响[J]. 药事管理,2012,19(33):145-146.
  [6] 张扬. 信息技术在抗菌药物分级管理中的应用[J]. 中国数字医学,2011,1(6):255-258.
  [7] 陈晓辉.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与结果分析[J]. 中国医院,2007,9(11):188-190.
  [8] 谢选亮. 我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使用分析[J]. 海峡药学,2007,12(3):254-257.
  (收稿日期:2013-01-21 本文编辑:林利利)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43014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