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心血管内科感染患者的临床治疗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董显强

  【摘要】 目的:分析心血管内科感染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现将本院112例患有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患者作为典型例子进行临床分析,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每组各56例。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疗效最好的药物是抗生素类药物,对照组采用常规计量的青霉素类、链霉素、头孢菌素治疗。观察组采用大剂量的青霉素类、链霉素、头孢菌素的治疗。结果:对照组中痊愈14例,显效10例,有效21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80.36%,观察组中痊愈18例,显效13例,有效2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43%。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通过了解典型的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治疗方案,掌握心血管内科面对感染类患者的治疗原则,从而积极运用良好的治疗手段。
  【关键词】 心血管; 感染; 感染性心内膜炎
  在临床上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会出现感染症状,而医院作为不同疾病患者的聚集地,提高医生对心血管患者感染的重视,加强对医院感染的控制就变得重中之重了。医院感染是心血管住院患者最为常见的并发症,可加重患者病情[1],甚至导致死亡直接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及预后。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ous endocarditis,IE)作为心血管内科感染的常见病,并有明显而又有明确的治疗手段,所以作为本次研究的代表病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是指病原微生物迁徙至心脏瓣膜和心内膜、大血管内膜,以及由于赘生物脱落从而引发远处栓塞感染转移和脓毒血症的一类感染性疾病,近年来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命健康。感染性内膜炎因感染位置的不同和心内有无异物非为四大类:自体瓣膜心内膜炎、人工瓣膜心内膜炎、机械相关心内膜炎和右心感染性心内膜炎。其中最常见的为自体瓣膜心内膜炎的患者,而它的致病菌主要以链球菌和葡萄球菌。而按照病程分为急性和亚急性心内膜炎,其中急性感染性内膜炎的病原体为金葡萄糖球菌,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原菌为草绿色链球菌。目前,临床上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方案为大剂量使用青霉素类、链霉素、头孢菌素的疗法,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本文就本院自2012年1月收入患有感染性心内膜炎疾病的112例患者的疗效进行观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的112例患有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各56例。对照组男36例,女20例,年龄21~74岁,平均48.6岁,平均69.3 kg;平均169.6 cm。观察组男38例,女18例,年龄25~76岁,平均44.1岁,平均67.8 kg;平均168.2 cm。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身高、病程、临床症状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参照Duck大学制定的改良后的IE诊断标准。诊断标准分为两个只要诊断标准和六个次要诊断标准,其中符合两个主要诊断标准的、一个主要3个次要或5次次要的诊断标准就可以作为诊断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依据。主要诊断依据:(1)血培养作为确诊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金标准,阳性率为98%,当两次血培养均为阳性,且病原菌的一样的时候可确诊为IE;(2)IE是一种发生在心内膜表面的微生物感染状态,内膜赘生物是IE的基本病理改变[3]。当血培养无法诊断时也可用超声心动(UCG)来诊断感染性心内膜炎,这是诊断的银标准,UCG可以诊断出50%的赘生物,当超声心动发现赘生物时可确诊为IE,但未探及赘生物,也不能排除感染性心内膜炎。六个次要诊断依据:(1)有基础心脏病或静脉滥用药物的病史;(2)发热;(3)血管现象;(4)免疫反应;(5)血培养阳性但不符合主要诊断依据;(6)超声心动发现但不符合主要诊断依据。在临床表现上常会看到发热、心脏杂音、动脉血栓、周围体征(如瘀点、指和趾甲下线状出血、Janeway损害、Osler结节和Roth斑)和偶发感染的非特异性并发症(如脾大、贫血和杵状指)[4]。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首先都以常规治疗手段进行治疗,对照组的患者采用常规的青霉素类、链霉素、头孢菌类的剂量用药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头孢菌素类药物6~10 g/d、青霉素类(1000±200)万U、链球菌1~2 g加入静脉注射250 ml的生理盐水内静点;在这个基础上,观察组的治疗方案为加大剂量的三种药物的治疗方法,链球菌与头孢菌素类加大一倍而青霉素加大到2000万U并同样加入静脉注射250 ml的生理盐水内静点。对两组患者的治疗过程进行严密监控,如果息者出现不良反应,临床医生要及时给予其对症治疗[5],以确保其生命体征处于稳定状态。
  1.4 疗效判定标准 (1)显效:根据观察组治疗后的患者感染性心内膜炎症状基本痊愈,发热和出血等症状均已消失,各项体征正常,无临床症状,生活行为明显改善。(2)有效:根据观察组治疗后的患者感染性心内膜炎症状有所改善,发热和出血等症状均有所缓解,各项体征趋于正常,无明显临床症状,生活行为有所改善。(3)无效:根据观察组治疗后的患者感染性心内膜炎症状无改善或加重,发热和出血等症状均有所加重未得到缓解。各项体征不正常,有明显临床症状,生活行为无改善。
  3 讨论
  感染性心内膜炎是因细菌等病原微生物感染心脏内膜,生成细菌性瓣膜赘生物,可产生动脉栓塞、瓣膜下脓肿,瓣膜穿孔返流,甚至死亡的一种严重感染性疾病[6]。感染性心内膜炎多发生于有基础心脏病的患者,在所有的基础心脏病中,最主要的为风湿性心脏病,原因可能与患者的生活条件有关[7]。它因细菌真菌病毒等直接感染心脏瓣膜或心事内膜和临近心内血管的炎症疾病,其中以金葡菌和草绿色链球菌最为常见。在治疗这两个常见菌的时候,了解感染性心内膜炎发病增多的关联因素,为预防和治疗工作提供依据开展本临床试验研究[8]。以往观点认为手术治疗应在患者的感染完全控制后进行,随着内外科联合治疗在临床的广泛应用,现在大多数学者认为早期行手术治疗对有手术适应证的患者是有益的[9]。
  本次调研观察组较对照组效果明显,不良反应少,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43%,对照组总有效率80.36%。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通过本次调研,在大剂量使用三种抗生素的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治疗的要了良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因此,合理、正确使用抗生素治疗感染心内膜炎对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10]。在治疗心内管内科感染患者时应注意院内感染的情况,加大对院内感染的管制力度,使患者在医院得到良好的治疗,而抗生素作为治疗感染的主要药物应合理并广泛应用到临床之中。
  参考文献
  [1]夏志荣,毛荣彪,张乐.心血管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30-31.
  [2]刘林华.感染性心内膜炎20例诊治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1):188-189.
  [3]唐海霞,董堞瑾,陈光涛,等.感染性心内膜炎38例超声诊断分析[J].海南医学,2012,23(18):74-75.
  [4]周杰.探讨56例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特点与疗效分析[J].吉林医学,2012,33(12):2615.
  [5]兰威.大剂量青霉素类、链霉素、头孢菌素类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疗效[J],求医问药,2012,10(8):431.
  [6]莫松柳,周永立,魏九金.感染性心内膜炎在基层医院的诊治体会[J].吉林医学,2012,33(13):2801-2802.
  [7]夏勇.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刊,2012,39(17):21.
  [8]黄文才,罗兴林,周仁秀.感染性心内膜炎发病增多的原因分析[J].医学信息,2012,25(4):122-123.
  [9]杨亮.27例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诊治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2,9(2):136.
  [10]郑红梅.感染性心内膜炎抗生素治疗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2,9(8):153-154.
  (收稿日期:2013-03-25) (本文编辑:欧丽)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43721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