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温阳益心汤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ET、CGRP的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卢少华等

  【摘要】目的:观察温阳益心汤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内皮素(ET)、降钙因素相关肽(CGRP)的影响。方法:将10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采用温阳益心汤配合辩证施治加减用药,对照组采用参麦注射液30ml加5%葡萄糖注射液200ml静脉滴注。所有患者均检测治疗前后血清中内皮素、降钙因素相关肽的含量。结果:治疗后两组“ET”呈下降趋势,观察组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CGRP”呈上升趋势,观察组显著升高,与治疗前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表明温阳益心汤可以上调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中CGRP的含量、下调ET的含量,改善患者血管内皮功能。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温阳益心汤;内皮素;降钙因素相关肽
  【中图分类号】R-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2-0035-01
  1.1 一般资料
  100例为我科确诊的慢性心衰患者,心功能Ⅱ-Ⅳ级,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两组,每组各50例。观察组中,男22例,女28例;年龄45 ~69岁,平均(58. 9±6. 4)岁;病程2 ~10年,平均5年;冠心病25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10例,高血压心脏病8例,瓣膜返流性心脏病5例,风湿性心脏病2例。对照组中,男22例,女28例;年龄45 ~70岁,平均(60.6±7.1)岁,病程1~10年,平均5.4年;冠心病23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12例,高血压心脏病9例,瓣膜返流性心脏病3例,风湿性心脏病3例。以上两组资料的性别、年龄、病程以及病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具有可比性。
  1.2.1 诊断标准
  慢性心力衰竭诊断参照王吉耀编《内科学》8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教材[1]。心功能分级按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1994 年有关心功能分级标准,分为四级。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NYHA 心功能分级在Ⅱ~Ⅲ级的受试者。②经患者同意,签订知情同意书者。③45岁≤年龄≤70 岁。
  1.4 排除标准
  ①年龄在45岁以下或70岁以上者。②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与纳入标准者。③已接受其他有关治疗,可能影响本研究的指标观测者。④未按规定治疗,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判断者。⑤妊娠及哺乳期的患者。⑥合并有脑、肝、肾及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以及精神疾病患者。
  2 治疗方法
  西医基础用药按照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制定的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治疗指南执行。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采用温阳益心汤配合辩证施治加减用药。温阳益心汤组方:红参、白芍、白术、乌附片、泽泻、猪苓、桑白皮、葶苈子、干姜、黄芪、丹参、益母草、桂枝、黄精。辩证加减:心阳虚及脾肾阳虚者不必加减,肾阳虚及喘重者加杏仁;瘀血重着加桃仁、水蛭;睡眠差者加枣仁、远志;肺部感染重者加鱼腥草、黄芩。每日1剂水煎分2次口服,连续14日后评定疗效。对照组采用参麦注射液30ml加5%葡萄糖注射液200ml静脉滴注,30滴/分钟,每日1次,连续治疗14日后评定疗效。
  3 指标检测方法与结果
  3.1 指标检测方法
  降钙因素相关肽(CGRP)的测定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试剂盒由北京解放军总医院东亚免疫技术研究所提供。操作严格按试剂盒说明书,治疗前后各检测1次。数据以( X±s)表示,采用t检验处理数据。所有资料均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分析,P<0.05认为差异有显著性。
  3.2 结果
  治疗后两组“ET”呈下降趋势,观察组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CGRP”呈上升趋势,观察组显著升高,与治疗前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表明温阳益心汤可以下调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中ET的含量、上调CGRP的含量,从而改善患者血管内皮功能。
  4 讨论
  现代医学证实,心室重塑是慢性心衰的发生机制,是导致心力衰竭不断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基础。心室重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在初始的心肌损伤后,神经内分泌激活、细胞因子的活化等因素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心肌而促进心肌重塑。近年来,人们发现由血管内皮细胞产生的内皮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等血管活性肽与慢性心衰密切相关,并参与慢性心衰的病理过程。
  参考文献
  [1]王吉耀.内科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8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53598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