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心血管内科感染患者的临床治疗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聂小东

  【摘要】 目的 探讨如何提高心血管内科感染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我院2010年――2012年收治的100例心血管内科感染者进行治疗(观察组),并选取同期收治100例未发生感染的患者进行对比分析(对照组)。结果 根据分析得出,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感染部位包括:下呼吸道感染患者85例,上呼吸道感染患者62例,泌尿系统感染患者41例,肠道感染患者39例,皮肤软组织22例。观察组和对照组在合并症、住院时间、抑酸剂、预防性抗生素等方面比较,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临床上严格把握患者适应症,对患者进行重点监控,并提前对感染患者进行用药检查,以更好的对患者进行用药指导。
  【关键词】 心血管内科,感染患者,临床治疗分析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163-01
  根据相关统计发现,心血管病患者发生临床感染的概率为6.5%-13%左右,该疾病具有多变、突变的特点[1]因此,必须要提高对该疾病的重视,做好预防工作。为了提高医院心血管内科的重视程度,加大力度对心血管病患者进行防治[2],我院对2010年――2012年收治的100例心血管内科感染者进行治疗,并对疗效进行分析。现将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10年――2012年收治的100例心血管内科感染者进行治疗,对100例患者的资料进行统计。100例患者当中,男性患者57例,女性患者43例。患者的年龄为23-81岁,平均年龄为(40.3±6.2)岁,患者的病程为1.5-28年,平均病程为(9.2±5.7)年。根据统计显示,患者的主要基础疾病包括:冠心病、类风湿心脏瓣膜、扩张性心脏病、心律失常等疾病。所有患者均经过诊断后确定为医院感染,并以此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收治100例未感染的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等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1.2.1 对观察组患者发生感染部位进行统计,如下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上呼吸道感染、肠道感染等患者进行统计分析,对不同部位发生感染率进行研究。
  1.2.2 对两组患者在心功能、侵袭性操作(留置管、插管等)、合并症、住院时间等各方面进行比较,对比其差异性。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均采用SPSS15.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感染部位统计 对观察组100例患者进行统计分析,分析得出:下呼吸道感染患者85例,上呼吸道感染患者62例,泌尿系统感染患者41例,肠道感染患者39例,皮肤软组织22例,见表1。
  2.2 感染原因分析 对两组患者在心功能、侵袭性操作(留置管、插管等)、合并症、住院时间等各方面进行比较,对比其差异性,从而分析是否将其归为感染危险因素,并采取措施加以预防,见表2。
  观察组在侵袭操作、心功能、合并症、预防性抗生素使用、住院时间等方面的数值均要高于对照组患者,可见以上因素均与患者发生心血管内科感染有密切联系,P<0.05,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
  医院感染是内科手术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其中以心血管内科感染较为常见,它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身体健康、生活质量和预后情况,严重的会使患者的病情加重,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根据相关的调查显示,感染情况的发生,与多种危险性因素存在着密切联系[3]。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高新技术、高新设备的引入,使得患者的治疗也变得复杂化,其中最常见的是侵袭操作的广泛应用。对于一些老年病患者、重症病患者,都会使用到侵袭操作,如内置管、气管插管等。这些方法虽然能更好维持患者生命,但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患者感染的几率[4]。
  我院通过对2010年――2012年收治的100例心血管内科感染者感染部位进行统计,并分析感染原因。经过一系列的调查之后,我院对心血管内科感染预防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 对患有合并症的患者进行监控 根据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合并症要远高于对照组,可见合并症是导致发生心血管内科感染的危险因素之一。因此必须要对其多加注意,加强监控。在必要时使用免疫药物,减少患者发生感染的几率,医护人员也要注意对患者做好防寒措施,使患者的血糖控制在稳定范围内。
  3.2 使用一次性医疗产品 本次调查显示,观察组患者有89例使用了侵袭性医疗设备,由此可见侵袭性医疗设备是导致感染的危险性因素之一。由于心血管疾病患者经常使用侵袭性医疗设备,从而增加了感染的几率,因此严格把握设备的质量非常重要。建议对患者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并严格把握患者的操作适应证。在对患者进行手术时,注意手术流程并严格遵守规定对医疗设备进行消毒。
  3.3 严格把握患者的住院时间 根据本次调查显示,患者住院时间越长,发生心血管内科感染的几率就会越高。由此可见,必须要严格把握患者的住院时间。在进行治疗之后,符合出院条件的患者必须要及时安排出院,避免住院时间过长导致感染现象的发生[5]。
  3.4 谨慎使用预防性抗生素 本次调查发现,观察组患者使用预防性抗生素人数要远多于对照组患者,可见使用预防性抗生素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患者感染几率。因此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必须要遵循世界卫生组织对抗生素使用的相关规定。
  本次研究对心血管内科感染原因进行分析,通过研究显示,在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治疗时,必须要注意对侵袭操作、合并症、预防抗生素使用、住院时间等方面进行严格控制,从而有效降低感染率。
  参考文献
  [1] 林小劲.256例心血管内科感染患者的临床治疗[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03(02):87.
  [2] 赵文丽.130例心血管内科感染患者的临床治疗[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6):560-561.
  [3] 王红雷,李长岭.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征[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11):1567.
  [4] 何以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医院感染70例的临床分析[J].广西医学,2008,30(09):1354.
  [5] 黄伟丽,孙迎娟.心血管内科患者控制感染措施探讨[J].中外医疗,2011,06(02):316-31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54299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