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翼状胬肉手术中绷带型接触镜的应用体会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目的: 观察翼状胬肉手术中绷带型接触镜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患者按术后处理方式分为A、B两组,A组为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联合绷带型接触镜,B组为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后常规包盖眼(对照组),其中A组20例,B组20例,术后观察两组资料角膜刺激症状及角膜上皮愈合时间。结果:翼状胬肉切除术后A组患者术后角膜刺激症状较B组轻,角膜上皮缺损区修复A组较B组明显加快。结论:绷带型接触镜用于翼状胬肉手术减少了患者术后痛苦,促进了缺损区角膜上皮的修复。
  关键词 :翼状胬肉;绷带型角膜接触镜
  翼状胬肉为眼科常见病,是一种结膜及结膜下纤维血管样增生组织向角膜侵袭,常影响患者外观,部分病例角膜散光导致视力下降,若翼状胬肉遮盖瞳孔区则引起视力严重下降。其可能与长期紫外线照射及风沙刺激有关,尤其是一些户外工作者发病率较高。手术切除是最为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1],手术的目的是彻底切除胬肉组织,恢复角膜透明性,防止翼状胬肉复发。目前手术主要为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羊膜移植术、翼状胬肉转头术等,术后患者常感术眼疼痛明显,而应用绷带型接触镜后患者角膜刺激症状改善明显,且促进了角膜上皮愈合,取得了良好效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集我科2014.2-2014.6门诊行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患者,随机分为A组20例,B组20例,A组为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B组为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联合绷带型接触镜,年龄52―68岁,平均57岁,胬肉头部侵入角膜2mm以上,平均4mm,发生部位:鼻侧36只眼,颞侧4只眼。所有病例均排除眼表疾病,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在8mmol/L以下,手术由同一医生完成,并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
  1.2 手术方法
  术前爱尔卡因眼液表面麻醉术眼,常规消毒铺巾,5%聚维酮碘消毒术眼结膜囊,显微镜下予2%利多卡因+肾上腺素(100000:1)0.2ml于翼状胬肉颈部上方1mm作结膜下浸润麻醉,达到层间分离球结膜与胬肉组织作用。于翼状胬肉颈部沿角膜缘弧度连同球结膜与胬肉一同剪断,从胬肉头部外0.5mm以尖刀片作角膜上皮剥离,剥离至角巩膜缘,将角膜上残留组织顺同一方向刮除,避免出现反复刮除而致角膜表面不平整,于翼状胬肉与巩膜间钝性分离,再钝性分离结膜与翼状胬肉至半月皱襞,将翼状胬肉于半月皱襞处剪除,暴露巩膜区烧灼止血,刮除巩膜表面残存组织,测量巩膜暴露区大小,2%利多卡因0.2ml于上方球结膜下浸润麻醉,移植瓣大小根据植床大小而定,取带角膜缘干细胞球结膜移植于巩膜暴露区,取瓣时尽量避免带结膜下筋膜层。以10-0尼龙线将上、两端角膜缘对位缝合,间断将植片与周围球结膜缝合固定于巩膜浅层,线头保留3-5mm,供区不作缝合。按术前设计,A组按术后结膜囊涂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常规包盖眼;B组术后除按常规处理,同时戴博士伦治疗用绷带镜。两组术后均用四头带包扎2天。
  1.3 术后观察及处理
  术后询问患者角膜刺激症状及在裂隙灯下角膜荧光素染色观察角膜上皮修复情况,术后1周取出绷带镜。术后常规点妥布霉素滴眼液、聚乙二醇滴眼液、普拉洛芬滴眼液2周,4次/天,术后2周拆线。统计学分析:对术后角膜刺激症状,角膜上皮修复进行统计,数据分析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询问患者角膜刺激症状。
  A组术后1d的角膜刺激症状为眼痛6例,B组术后1d的角膜刺激症状为眼痛17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畏光流泪分别占4例及5例,而A组则分别各为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两组术后1d角膜刺激症状比较(n)
  2.2 观察角膜上皮愈合时间(n)
  A组愈合时间2-3天,平均2.4d;B组愈合时间为3-7d,平均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术后角膜上皮愈合时间比较
  3 结论
  3.1 绷带型接触镜的应用减少了翼状胬肉手术后的角膜刺激症状。翼状胬肉为常见的眼科疾病,以往手术主要针对翼状胬肉手术区的修复,而忽视了对角膜缺损区的保护,从而减少了患者术后的舒适性。角膜的感觉神经纤维从睫状长神经发出分支,穿过前弹力层在上皮下形成神经丛,角膜的敏感度是结膜的100倍,任保深浅角膜病变,都导致疼痛和畏光,眼睑运动可使疼痛加剧[2]。翼状胬肉切除术中角膜上胬肉被切除,必然导致角膜上皮完整性破坏,角膜感觉神经末梢暴露,由于眼睑运动与角膜产生摩擦,刺激角膜感觉神经末梢而引起疼痛,甚至出现畏光流泪等不适。绷带型接触镜的好处在于其良好的机械屏障作用遮盖了角膜上皮缺损区,减轻了对角膜创面的刺激,避免了在患者眼睑运动过程中眼睑对角膜上皮缺损区的摩擦,从而减轻了患者术眼疼痛感觉。
  3.2 绷带型接触镜促进角膜上皮的修复。绷带型接触镜能促进、引导角膜上皮细胞向创面移行,加快角膜损伤的愈合。绷带型接触镜具有高透氧性,可连续配戴过夜,与角膜表面贴附较好,中心定位好,不易滑动,有利于角膜上皮保持其稳定性[3]。其良好的机械屏障也减少了微生物向角膜基质侵袭,减少了角膜感染的风险。同时对抗生素、人工泪液等眼液具有良好的穿透性[4],保证了术后角结膜表面药物的分布,促进角膜上皮的愈合。我们对A、B两组角膜上皮愈合时间进行对比发现,A组角膜上皮平均愈合时间2.4天较B组平均愈合时间6天明显缩短(P<0.05)。说明绷带型接触镜对角膜上皮的修复是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翼状胬肉作为眼科一种常见疾病,随着手术方法的不断演变及改进,复发率逐渐下降,但术后患者的舒适性往往不能够引起足够重视,导致术后患者痛苦增加。综上所述,我们研究表明绷带型接触镜减少了翼状胬肉术后患者的角膜刺激症状,促进了角膜上皮的修复,减少术后患者的痛苦,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且风险小,是一种值得大家重视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刘祖国.眼表疾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59-367
  [2] 赵堪兴,杨培增.眼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07
  [3] 袁苑,李建男.绷带式角膜接触镜在翼状胬肉切除合并结膜移植术的应用.国际眼科杂志.2013.13(12):2462-2463
  [4]郝绮红,高宗银,饶志波.亲水性软性角膜接触镜在眼表疾病治疗中的疗效观察.国际眼科杂志2013.13(6):146-14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62438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