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微波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观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目的探讨利用微波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方法将2003年10月――2011年10月收治的152例分泌性中耳炎患儿,按治疗方法分为微波组78例(86耳),对照组74例(84耳),对其结果进行分析;并对微波组78例(86耳)患儿,按病程、年龄分组比较,对其结果分析。结果微波组有效率75.6%,对照组51.2%,两组比较,经χ2检验,P<0.01;微波组中,在按病程、年龄的分组中分别进行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别均有显著意义。结论利用微波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是积极有效的,患者病程越短,疗效越好,12岁以下儿童要优于12岁以上儿童。
  【关键词】微波;儿童;分泌性中耳炎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5.205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2567-02为探讨微波治疗对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我们对2003年10月至2011年10月期间收治的152例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微波治疗组78例,86耳;对照组74例,84耳),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微波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现报告入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152例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患者170耳,男94例,女58例;年龄2-16岁,平均9岁。按照治疗方法随机分为两组,微波治疗组78(86耳),对照组74例(84耳)。在微波组中,病程<3周者44例,3周-3个月者26例,>3月者16例;12岁以下者61例,12岁以上者25例。其中12岁以上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腺样体肥大。主要表现有听力下降(学龄前儿童常表现为父母的呼唤不理睬,学龄儿童主要表现为学习成绩下降,看电视时音量过大),伴有或不伴有不同程度的耳鸣、耳闷胀不适感。另有38例患儿开始有上呼吸道感染、耳痛症状。检查:鼓膜呈琥珀色,或色泽发暗,可见气液平面或气泡,鼓膜活动度降低。纯音测听示传导性耳聋,听力水平为25-50dBHL(500,1000,2000和4000Hz);声导抗检查为B型或C型鼓室图,镫骨肌声反射阈提高或不能引出。
  1.2方法两组患儿均口服抗生素5-7天(首选阿莫西林,80-90mg/kg/d),并均行咽鼓管吹张(可采用捏鼻鼓起法、波氏球法或导管法)。微波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再加用EBH―IV耳鼻咽喉微波治疗仪治疗。将耳辐射器头插入患侧外耳道,深度因人而异,一般约0.5cm,功率20W,有温感为宜,治疗时间为20分钟,每日一次,5天为一疗程,一般治疗1-2个疗程。微波组在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有明显不适感,对照组不作其他治疗。
  1.3疗效评估参考儿童及幼儿分泌性中耳炎临床指南(美国)及临床经验,制定疗效标准。显效:耳鸣、耳闷胀感消失,听力恢复正常,局部检查鼓膜颜色正常,活动好,纯音听阈测试,平均气导阈值≤20dB,骨气导间距恢复正常,声导抗测试鼓室图变为A型,镫骨肌声反射阈正常。好转:耳鸣、耳闷胀感明显减轻,听力明显提高,局部检查鼓膜颜色正常,活动度改善,纯音测听示,平均气导阈值提,高10dB以上,骨气导间距10dB,声导抗测试鼓室图比治疗前好转,但仍为C型,镫骨肌声反射阈提高。无效:自觉症状及鼓膜情况无改善,纯音听力检查及声导抗测试无改善。
  2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从表1可见微波组总有效率为75.6%,对照组为51.2%,两组统计学处理差别有显著意义(P<0.01)。微波组患者病程与疗效关系见表2。从表2可见,疗效与病程有关,病程越短疗效越好。患者年龄与疗效关系见表3。结果表明小年龄组较大年龄组儿童治疗效果明显。
  3讨论
  3.1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特点分泌性中耳炎(OME)的定义为不伴有急性中耳炎症状和体征的中耳积液,其主要特征为中耳积液及听力下降。本病以小儿发病率较高,是引起小耳听力下降的常见原因之一。研究发现大约90%的学龄前儿童及25%的学龄儿童患过分泌性中耳炎。与成人相比,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有自身的特点:①儿童分泌性中耳炎为自限性疾病,有一定的自愈率。儿童分泌性中耳炎能否自愈取决于病因及积液时间的长短,三个月后的缓解率为20%――56%。②儿童分泌性中耳炎起病隐匿,多无听力下降的主诉。本文152例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学龄前儿童表现为对父母的呼唤不理睬,家长误认为其注意力不集中;学龄儿童主要表现为学习成绩下降,看电视时声音过大等。③儿童分泌性中耳炎造成的危害较成人大。持续的分泌性中耳炎患儿,听力损失严重,从而使患儿学习成绩查,言语、语言发育迟缓,课堂纪律、行为改变。④儿童慢性分泌性中耳炎较难治愈。病程大于3个月者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本文中微波组病程大于3个月患儿16例,经过治疗只有5例好转,11例无效(见表2),最后接受腺样体切除术和/或鼓膜置管术,疗效亦较差。
  3.2微波在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作用本文报告的152例(170耳)分泌性中耳炎患儿,在确定诊断后,不论其病程长短,均采用口服抗生素5-7天(首选阿莫西林,80-90mg/kg/d),并行咽鼓管吹张。微波组的患儿,在此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微波治疗,有效率为75.6%,与治疗组比较,有显著意义。其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机制在于利用微波的热外效应增强细胞代谢过程,调解的功能,缓解深层血管痉挛,使小动脉及毛细血管扩张、血流加速,改善中耳血液循环,提高血氧浓度,纠正缺氧状况,促进分泌物的吸收及咽鼓管肿胀的消退。在病变早期,中耳粘膜水肿,毛细血管增多,通透性增加。在此时行微波治疗,效果最佳。随着病变进一步发展,中耳粘膜假复层柱状纤毛上皮化生为增厚的分泌上皮或假复层柱状上皮,上皮下层有病理性腺体组织形成,固有层圆形细胞浸润。此时治疗,效果较差。如表2所示,微波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与病程有关,病程越短,疗效越好。
  对于儿童分泌性中耳炎,其治疗原则是:临床观察、抗生素治疗、鼓膜置管(TT)和腺样体切除术。但微波治疗对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转归仍有积极作用,其疗效确切,病程越短,疗效越好,12岁以下患儿要优于12岁以上患儿。
  参考文献
  [1]马芙蓉,柯嘉.儿童及幼儿分泌性中耳炎临床指南(美国).国外医学耳鼻咽喉分册,2005,3:182-185.
  [2]张江平,杨妙丽,张全安,译.中耳炎.国外医学耳鼻咽喉分册,2005,3:141-143.
  [3]黄选兆,汪吉宝.实用耳鼻咽喉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37-846.
  [4]张武宁,康安洲,徐志文.分泌性中耳炎发病及转归因素的研究进展.国外医学鼻咽喉分册,2005,3:144-14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84399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