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胃肠外营养支持对重型颅脑外伤颅内压及氧平衡的影响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目的进一步研究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实施胃肠外营养支持对患者颅内压与氧平衡的影响。方法收集了2011年3月――2012年3月来我院进行重型颅脑外伤治疗的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详细研究,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两组,2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延迟性胃肠营养支持,20例治疗组患者接受胃肠外营养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的热量摄入水平(6514.5±502.9kJ/d)、氮摄入水平(12.9±1.8g/l)、颅内压下降水平、GCS评分以及预后情况显著高于对照组,一月内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结论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实施胃肠外营养支持,能显著提高患者氮与热量的摄入量,有效促进合成蛋白质,进一步恢复氮平衡状态,大幅度降低颅内压,显著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关键词】胃肠外营养支持;氧平衡;颅内压;颅脑外伤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5.203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2565-02重型颅脑外伤是临床上比较复杂的重症急症,其致残率与病死率非常高。随着我国经济、工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近年来,重型颅脑外伤发生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1]。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死亡与致残均与全身代谢变化以及脑灌注压导致的继发性脑损伤等并发症有直接关系。相关研究资料证实,足够的营养支持,保持患者有机体内外的环境稳定,能够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有效促进患者预后[2]。为了进一步研究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实施胃肠外营养支持对患者颅内压与氧平衡的影响,笔者收集了2011年3月――2012年3月来我院进行重型颅脑外伤治疗的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详细研究,研究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收集了2011年3月――2012年3月来我院进行重型颅脑外伤治疗的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详细研究,其中,29例男,11例女,患者年龄在19-5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2.3±5.2岁)。所有患者从受伤至入院均在24小时内,单纯颅外伤,GCS评分在5-9分之间。患者均经螺旋CT证实为急性颅内血肿,其中,12例硬膜外血肿,10例硬膜下血肿,12例复合性血肿,6例脑内血肿。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两组,20例对照组,20例治疗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程度等资料方面无显著差异性,p>0.05。
  1.2方法在患者进行开颅手术过程中,将光纤探头(已消毒)置于硬膜外与正常颅骨之间,进行术后颅内压监护,时间在4-13天之间。选择Clifton公式以及Harris Benedict公式分别计算患者热能需要量以及静息代谢消耗[3]。上述患者均接受静脉滴注治疗,及时补充维生素与微量元素,有效维持有机体电解质平衡,调节胰岛素水平,给予甘露醇以及地塞米松降压治疗。2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延迟性胃肠营养支持,伤后第四天进行肠内鼻饲营养,蛋白质含量为25-35ml/L,热卡浓度为6.2-8.3KJ/ml,180:1的热氮比。20例治疗组患者接受胃肠外营养治疗,接受糖脂双能源治疗,每天输注250ml20%脂肪乳剂,一天两次。采用500ml7%Vamin氮源,其他热量由葡萄糖支持,一天两次,第四天开始肠内营养支持,与对照组方法相同。对两组患者的氮平衡、血清白蛋白水平、GCS评分、颅内压水平以及预后评分情况进行比较。
  1.3统计学标准采用spss15.0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录入和分析,应用的统计方法包括:一般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组间进行x2检验,p<0.05,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氮、热量摄入量,血清蛋白氮水平比较治疗组患者的热量摄入水平(6514.5±502.9kJ/d)与氮摄入水平(12.9±1.8g/l)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虽然无法达到正氮平衡状态,但是,治疗组氮平衡状态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血清蛋白氮水平均低于正常值,但治疗组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患者颅内压水平以及GCS评分比较治疗组患者颅内压下降水平较大,GCS评分则显著上升,至伤后10天患者的颅内压趋于正常,而对照组患者颅内压水平较高。GCS评分约为(10.9±3.7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2.1分),p<0.05,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
  2.3两组患者预后情况比较治疗组一月内1例死亡,对照组5例死亡。按照Glasgow预后评估,将患者状态分为良好、中残、重残、植物、死亡五个状态,良好与中残为预后良好[4]。治疗组15例患者恢复良好,约占75.0%;对照组7例恢复良好,约占35.0%,治疗组预后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
  3讨论
  在临床上,重型颅脑损伤是非常严重的危重急症,病情严重、病死率高,随着临床医学的不断进步与发展,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救治成功率逐渐上升,病死率有一定程度下降。但这类疾病的并发症发生率非常高,严重影响患者预后以及生活质量改善。重型脑外伤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氮平衡与代谢平衡,每日能量消耗约为正常状态下的2.5倍,主要表现为高分解代谢、高能量代谢、糖耐受性下降等。且脑外伤的严重程度与代谢有密切关系,GCS评分越低,尿氮排出越多,分解代谢就越高。西方研究人员证实,在脑外伤后及时补充充足的能量与蛋白质,也很难达到正氮平衡状态。在本文研究中证实,两组患者虽然无法达到正氮平衡状态,但是,治疗组患者的热量摄入水平(6514.5±502.9kJ/d)、氮摄入水平(12.9±1.8g/l)显著高于对照组。在大量氮与热量的支持下,治疗组患者的蛋白质分解大幅度下降,进一步促进肝脏蛋白质合成,降低氮丢失,降低负氮状态,从而有效达到有机体创伤修复以及蛋白质的需求,有利于患者恢复。这与程旭萍等人的研究结果相吻合,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早期的胃肠外营养支持,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多的蛋白质与热量,有效缓解负氮平衡,促进肝脏蛋白质合成,有效控制颅内压,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在本文研究中证实,治疗组患者颅内压下降水平较大,GCS评分则显著上升,至伤后10天患者的颅内压趋于正常,而对照组患者颅内压水平较高。这充分说明了早期营养支持,能够有效提升患者体内白蛋白浓度,不仅不会提升颅内压、颅脑水肿,而且有效降低蛋白质丢失,维持蛋白质水平,有利于控制颅内压。而且治疗组预后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这充分说明早期肠外营养支持,能显著降低患者病死率,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综上所述,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实施胃肠外营养支持,能显著提高患者氮与热量的摄入量,有效促进合成蛋白质,进一步恢复氮平衡状态,大幅度降低颅内压,显著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值的进一步研究推广。
  参考文献
  [1]宋玉平,杨惠芳,张彦.重症颅脑损伤病人气管切开的护理[J].中国医疗前沿,2010,3(18):124-125.
  [2]贾北平.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在神经外科危重患者治疗中的意义[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9,6(12):104-105.
  [3]徐锋,欧阳林辉,管军,等.肠内肠外复合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0,7(11):46-47.
  [4]赵晓雷,彭俊生.不同营养支持方法在胃癌病人术后的应用[J].肠外与肠内营养,2012,14(1):32-3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84399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