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儿童不良饮食行为的预防及纠正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儿童不良饮食行为影响儿童营养摄入、生长发育和社交行为及成年后的健康。预防及纠正应注意:添加辅食、科学进餐时间、进餐环境等;家长应接受营养教育提高喂养技巧,与儿童进行良性互动;以身作则为儿童树立榜样。
  【关键词】儿童不良饮食行为;辅食;家长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5.227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2583-02儿童不良饮食行为指饮食的行为偏离了常规,导致个人和家庭忧虑,危及发育进程和社交行为,甚至对成年后的健康产生不良后果。
  1不良饮食行为的表现
  常见的有偏食,挑食,吃得过慢、过少、过多,含着食物不咽,拒绝张嘴,吃饭时哭闹、讲条件,吃不喜欢的食物会恶心、边跑边吃,看电视才吃饭。
  2不良饮食行为形成的常见原因
  2.1形成不良饮食行为的年龄段及原因①出生后6个月是第一个高峰,原因是未能及时合理循序渐进地添加辅食,未进行进食训练。②2-3岁是第二个高峰,可能和孩子的自主发育及食物加工的过于软烂,多依赖流质及半固态食物,缺乏咀嚼技巧有关。③3-6岁即学龄前期,此期可能有16%-75%的儿童出现不同程度的饮食行为问题,跟幼儿心理及个性发展有关。
  2.2其他原因①家长的影响:家长存在挑食偏食行为是最主要原因,孩子对大人的模仿久之会形成不良饮食行为。②食物的加工:不适应婴幼儿的咀嚼能力、食物体积过大或感官性状不良等,令婴幼儿反感和拒食。③心理因素的影响:父母认为小儿摄入不足,强迫进食,引起小儿逆反心理,造成神经性厌食。④零食:过多吃零食易致孩子蛋白质、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缺乏。孩子饭前吃零食或喝饮料,令正餐吃得少,家长就补充零食,慢慢形成不好好吃饭的习惯。
  3不良饮食行为的预防及纠正
  3.1食物方面①早期预防:是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有研究证实,孕妇在孕期饮食均衡,不挑食偏食,其婴儿在6月龄后,会比较容易添加辅食。母乳喂养的婴儿在添加辅食时容易接受,很少出现拒食、挑食毛病。母乳喂养6月龄后能成功添加辅食的婴儿,成年后大多都有良好的饮食习惯,并且慢性病的发病率也比较低。因此胎儿、婴儿期都是培养良好饮食行为习惯、预防不良饮食行为的关键时期。②合理添加辅食:在婴儿6个月后添加辅食,掌握先添加一种,适应后再添加另一种,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的原则。要重复多次地给孩子尝试新的、不同质地的食物,不能因1次2次孩子不接受新食物而中断尝试该食物,婴儿感知觉的发展具有习惯化范式的特点,接受一种食物是不易的,需要家长耐心的尝试,一般需要10-15次的尝试才能成功。③食物的烹调:食物要安全卫生,营养丰富适宜小儿消化道功能,这对1岁以内婴儿尤其重要。婴幼儿的辅食要专门制作,蔬菜要切碎、煮软,肉类食品打碎做成肉糜等。食物烹调时应尽量减少营养素的流失,如:蔬菜应先洗后切,尽量猛火爆炒,减少维生素C的流失;淘米的水量和次数不宜过多,这会减少B族维生素和无机盐的流失。④训练自己喂食:婴儿拇指与其他四指分化和手眼协调动作通常在5-6个月期间出现,所以应在此期间开始进行训练婴儿用手自喂食物。这不仅能使婴儿能感受、识别不同质地的食物,同时手的抓握动作可以促进婴儿空间认知的发展和诱导婴儿社会交流能力的发展。
  3.2餐次和进餐时间的安排①婴儿期:4个月前每日7次配方奶粉(母乳喂养次数更多),4-6个月为6次奶粉加1次辅食,6-12个月为4次奶粉加3次辅食(粥、面、米粉2次、蛋1次)。②幼儿期:1岁后可给2-3次奶粉(400-500ml)加3次正餐,1-2岁每天可进餐5-6次,2-3岁每日进餐4-5次,每餐间相隔3-3.5小时。一般可安排早、中、晚3餐,午点和晚点2点。③进餐前30分钟-1小时内不给孩子吃零食喝饮料,以免影响正餐的摄入量。一般进餐时间掌握在20-30分钟。在满30分钟后,家长拿走剩余食物,下一餐饭间隔3-4小时,尽量保证餐后1-2小时内不再给孩子其它食物及奶类,这样有利于养成定时进食的规律,还可以保护孩子的消化功能。
  3.3进餐环境①环境:营造一个清洁安静舒适的就餐环境,准备适宜的餐具和桌椅。餐前、用餐时保持精神愉快,不要责骂训斥,情绪愤怒使消化液分泌减少,会降低食欲。②坐姿:采用安全平衡的姿势可以确保吃饭动作的协调和注意力集中。家长让孩子坐着吃饭,能用双手自由取食可防止窒息。③增加进餐兴趣:简单的饭食和孩子一起做,如择菜等;让孩子参与进餐前的准备工作,对进餐有兴趣。创造一定的“竞食”环境,吃饭自然香。
  3.4家长的喂养能力①接受营养教育:家长自学或通过儿科和儿童保健科医务人员的指导获得幼儿饮食行为相关知识。②家长的自律:家长首先做到不偏食挑食,给自己和孩子不买或少买零食,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好榜样。③家长与孩子的互动:家长要会观察孩子的行为,能理解其目的,并学会应对的技巧。家长能及时发现孩子的饥饿反应,并作出应答。如果家长与孩子之间缺乏良性互动,就很难纠正孩子的不良饮食行为,甚至是适得其反。比如:当着孩子的面向其他人诉说孩子挑食,其实这样错误的。孩子听见就会觉得在父母眼里,自己是一个不爱吃饭的孩子,于是会变得更加挑食。④喂养技巧:儿童能够调节24h内的摄入量,要相信孩子有调节能力,不采取强迫、哄骗等方法,多采取鼓励、表扬等方法较好。⑤气质和性格:不同气质的婴儿喂哺时的行为反应各异,父母应理解并接受其特点,在抚育中避免冲突。气质为难养型的婴儿容易使亲子关系有所疏远,需要父母具有特别的热情耐心和爱心,理智的克制自己的烦躁。
  3.5运动锻炼家长平时应多带孩子进行户外运动等,不但能增加食欲,促进亲子关系,还能增强幼儿体质。婴幼儿期是各种饮食行为习惯逐渐开始形成的时期,家长应及时预防和纠正不良饮食行为,培养良好饮食习惯,保证小儿营养均衡身心健康,提高适应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使儿童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1]何海丹.儿童保健门诊干预对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提升作用,中国医学工程,2013-07-25.
  [2]林卫华,陈燕惠.学龄前儿童不良饮食行为现状.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3-09-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84399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