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儿肝母细胞瘤的CT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目的研究小儿肝母细胞瘤的CT诊断和临床现象,将诊断的准确率提高上来。方法根据相关文献对12例被手术和病理核实的肝母细胞瘤的CT和临床表现进行分析。结果有3例肿瘤主体处于肝左叶位置,8例肿瘤主体处于肝右叶位置,1例肿瘤主体既存在于左叶又存在于右叶。肿瘤生长在肝表面的有4例。CT体现为单发低密度大圆形肿块的有12例。能见到包膜完整的有6例,肿块里面存在钙化不规则的有4例,肝脏、门静脉、肝静脉旁边的器官因为受压而移动位置的有6例,多出现肝内转移的有1例,肺里面发生转移的有2例,出现腹膜或肝门区之后形成门脉癌栓和转移淋巴结的有2例。结论CT诊断的肝母细胞瘤有自己的特征性,CT能检查到肿瘤具体的大小、形态和侵犯血管的状况,其价值是针对早期的诊断及后期的判断。
  【关键词】小儿;肝母细胞瘤;CT诊断;临床应用价值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4.716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2370-02肝母细胞瘤是一种肝脏恶性实瘤体,也是很普遍的肝脏恶性肿瘤,它有儿童的胚胎特点,是小儿肝脏恶性肿瘤的50%-79%,和肝脏其它恶性肿瘤不同的是临床病理特点和预后。本文简要分析了12例被手术病理确诊为HB的CT体现,而且对于它的诊断价值进行了探究。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这个组有12例病例,3例为女性,9例为女性,年龄段为最小的是1个月,最大的是8岁,平均年龄为2.1岁。临床体现有腹部右上方的肿块变大、消瘦、腹胀,肝变大等,小儿病患者血清AFP显著提高的有10例,阴茎变粗、快速成长而且血清HCG的有1例。在这一组病例当中,手术前需要化疗的有2例。
  1.2治疗方法这一组12例病例都要采用ge单排CT进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层距约5mm,层厚约5mm,120mA,80-150KV.对于年纪比较大的儿童患者,在检查之前的4个钟头不能吃东西。平扫的通常通过腹部CT平扫,而增强扫描则通过肘静脉团注射2ml/kg非离子型对比剂优维显,而且使用的注射器是CT机专用高压注射器,流速约为2.5ml/s,通过3期进行增强扫描,门脉期约为60秒,动脉期约为25秒,平衡期约为120秒。2结果
  2.1病变部位体现为单发病灶的有12例,包括发生并占据25%肝左叶的3例,发生并占据66.7%肝右叶的8例,既发生在肝左叶又发生在肝右叶而且占据了8.3%的1例。生长在肝表面的肿瘤占了33.3%的有4例,肝里面多发生转移的有1例,发生在腹膜后、肛门区多发转移淋巴结和形成门静脉的有1例,肺里面多发转移的有2例。
  2.2CT表现平扫结果是10例体现为巨大类肿块,7例体现为不规则分叶的肿块,9例表现为边界不清晰,6例包膜展示完整,12例病例都体现出肿块的密度达不到正常肝实质,这些肿块呈片状或裂隙状,而且密度较低,特点是不规律的分布,不相同的数目以及不一样的大小。小点片状钙化灶在肿块里面呈不规律分布的有4例;门静脉、肝静脉及肝脏旁边器官因为受压而移动位置的有6例;肺里面转移的有2例,肝里面发生转移的有1例,出现腹膜或肝门区之后形成门脉癌栓和转移淋巴结的有2例。增强扫描结果是12例病灶全体现为轻度或中度的强化,而且不均匀,肿瘤强化程度达不到肝实质正常程度,没有强化更低密度区的片状或裂隙状,表现为肿块围绕门静脉和肝动脉的有1例。
  2.3病理结果这个组12个病例中,有10例上皮型肝母细胞瘤,包括3例胚胎性,1例间变型,6例胎儿型。另外混合型有2例,其中有1例在上皮成分里面能看见小灶性骨样组织。3讨论
  3.1临床和病理肝脏的恶性胚胎源性上皮组织是肝母细胞瘤的生长地,小于5岁的儿童发病率最高,特别是小于3岁的小儿,在这个组里就出现9例都是小于3岁的,这组病例中,男性的发病率要远远高于女性,比例是3:1[1]。肝脏变大或者触及肿块是主要的临床表现,同时还伴随着很多症状,如体重变轻、发热、贫血、呕吐、没有食欲、变瘦等症状,更严重的现象是肿瘤破裂出血引起的急腹症。大多数患者的AFP都是升高的,少数患者的AFP处在正常值。AFP是一项生化检查指标,是判断治疗效果和复发情况的标准,因为AFP和肿瘤平行消长[2]。肝母细胞瘤的类型为上皮间叶混合型和上皮型。混合型是少量间叶成分出现在胎儿型或胚胎型的上皮结构里,表现为软骨、骨样组织、骨的成熟。上皮型瘤细胞的分化程度从低到高分别是间变小细胞型、胚胎型、胎儿型。上皮型病例远远多于混合型,本组的上皮型与混合型的比例为10比2。
  3.2CT表现肝母细胞瘤最少单独发生在肝左叶,发生在肝右叶的最大,同时出现在左右肝的也有少数。本组发生在肝右叶的有8例。肝母细胞瘤大都是单一肿块为主,很少见结节融合。本组单一肿块就有12例,直径最大可达18约cm。肿块生长在肝表面的有4例,其它的都是长在肝里面。仍见包膜完整的有6例。CT平扫密度不均匀的肿块,呈现密度低,密度杂,低于正常肝实质。肿瘤的坏死区在病理上是指更低密度区,而肿瘤的钙化率在38%至50%的范围内,可以认为这样的骨样组织钙化是混合型。CT增强扫描发现肿瘤强化程度比正常肝实质要低得多,而且有比较明显强化的是结节状稍高密度区,没有强化的是液化区和坏死区。
  3.3CT对HB的临床应用价值以手术为主的HB治疗,将一个肝段或者25%的肝脏保留下来患者就能继续活下去,CT体现为外生型的远远好过内生型,因为外生型少破坏肝,降低了远处转移和肝内扩散的概率。此外,手术之后也应及时诊断肿瘤的转移、复发等状况,为深入治疗提供帮助[3]。总而言之,手术前可以使用CT检查肿瘤的各种状况,乳肿瘤的准确位置、大小、体积等,这对于制定治疗肿瘤方案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参考文献
  [1]童永清,刘辉.32例肝母细胞瘤诊断与治疗的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0,5(03):356-357.
  [2]陈利君,陈华平,夏天.小儿肝母细胞瘤CT诊断1例[J].西南国防医药,2010,5(02):674-675.
  [3]陈昆山,张靖,周少毅,黄晓明.婴幼儿肝母细胞瘤的CT诊断[J].现代医院,2010,6(10):648-64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84769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