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艾滋病防治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现状研究进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我国,自1985年首次报告艾滋病病例以来,艾滋病的流行呈快速爬升倾向。近年来,艾滋病的发生和发展也愈演愈烈。因此,在加强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和健康教育的同时,如何减轻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程度以更好地发挥工作效能、控制艾滋病的传播和延长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生命成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通过回顾国内相关研究,着力从艾滋病防治医务人员的职业特点和影响因素两个方面分析国内艾滋病防治医务人员职业倦怠调查现状。
  【关键词】艾滋病;医务人员;职业倦怠;影响因素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4.735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2387-01职业倦怠(professional burnout)又称“工作倦怠”(working burnout),也有人翻译为“工作耗竭”、“职业枯竭”等。1974年,美国临床心理学家Her-Bert J.Freudenberger在研究职业压力时,首次把倦怠引入临床心理学的研究领域,用以描述个体因长期工作压力得不到有效缓解而产生的心理、生理上的疲惫,工作能力的下降,工作热情的丧失,对他人日益冷漠,工作成就感降低等一系列负性症状。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面对工作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特别是在医务人员中。这主要是因为医务人员的工作性质是与人的生命有关的,要承担重大的责任和风险、高负荷的工作和过多的情感付出、工作时间较长以及工作内容单一,因此,医护人员是倦怠研究最早也是最密切关注的人群之一。1艾滋病防治医务人员的职业特点
  医务人员是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主要源于他们工作对象的特殊性。治病救人、救死扶伤是医务人员不容推辞的光荣使命,医务人员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日常工作量大而繁琐,造成工作及生活相对缺乏规律,常处于一种不良的工作环境之中。从事艾滋病防治的医务人员更是如此,由于经常面对艾滋病感染者,不仅承受着来自社会和工作上的双重压力,而且还要面对家庭生活等各方面的心理困扰。这主要源于艾滋病的不可治愈性和社会认同度较低,以至于对艾滋病防治医务人员也不理解。因此,从事艾滋病防治的医务人员更易产生职业倦怠现象。
  现代医学不断发展和医疗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使人们对医疗卫生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法制观念越来越强,导致患者和社会对医务人员的期望值也在上升,特别是在目前艾滋病尚未有有效的治愈药物的前提下。因此,在加强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和健康教育的同时,如何减轻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程度以更好地发挥工作效能、控制艾滋病的传播和延长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生命成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重中之重。2艾滋病防治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2010年,中国医患关系调查研究显示:有52.4%的医务人员产生了职业倦怠,其中3.1%处于高度倦怠状态;具体到三个症状,有15.0%处于高度情绪耗竭状态,11.2%处于去人性化状态,但仅有2.9%处于低成就感状态。
  通过查阅文献,我国在2003开始对医生职业倦怠进行研究。西南师范大学赵玉芳与张庆林首先用MBI对医生职业倦怠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医生的职业倦怠感整体上比较严重。目前,国内对于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的研究比较多,但是对从事艾滋病防治的医务人员的研究还很少。经查阅文献得知,李慧民等人调查显示,艾滋病医护人员工作倦怠总体检出率高于城市普通医院医护人员,河南省农村艾滋病医护人员的情绪衰竭(26.1%)和人格解体症状(54.5%)比较严重,而成就感降低并不严重,仅为4.5%。吴均林等人对基层艾滋病防治人员调查显示,有69.7%的人出现过情绪衰竭、36.3%的人出现过情感疏离,只有36.3%的人感到有工作成就感。综上所述,艾滋病防治人员存在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其影响因素。
  2.1个体因素个体因素主要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性格特征、工作期望值、生活习惯、对工作的喜欢程度等方面。一般人口学特征主要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等方面,对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状况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有研究表明,女性、低学历者易发生职业倦怠,30-40岁的医师情感衰竭得分最高,个人成就感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随学历的增高而增加,高中学历被调查者的情绪衰竭显著高于大专、本科和本科以上学历的被调查者,未婚的医护工作者其工作成就感低于已婚者,中级职称和精神科医师职业倦怠较严重,急诊、手术室、ICU科的护士倦怠感比较明显。
  2.2工作和职业特征因素在工作特征方面,工作量与工作倦怠存在高相关;角色冲突及角色模糊与工作倦怠存在中等或高强度的相关;缺少信息反馈与倦怠的三个维度都有相关。而在职业特征方面,不同工作类型对倦怠不同维度的影响是有差异的。从事艾滋病防治的医务人员,由于经常面对艾滋病感染者,不仅承受着来自社会和工作上的双重压力,而且还要面对家庭生活等各方面的心理困扰,这通常会使他们产生职业倦怠。研究表明,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存在着相关关系。3研究前景
  在我国,自1985年首次报告艾滋病病例以来,艾滋病的流行呈快速爬升倾向。那么如何更好的进行艾滋病的防治工作也成为当前社会的热点之一。因此,针对艾滋病防治医务人员普遍存在的职业倦怠问题,研究应从以下几点出发。首先,在参考西方职业倦怠理论基础之上,构建适合我国的职业倦怠相关理论。其次,参考已有职业倦怠测量工具的同时,编制适合我国医务人员特点的职业倦怠测量工具。另外,在借鉴已有成功干预案例基础上,可尝试开发一套适用于从事不同工作内容的医务人员的干预体系,比如,专门针对从事艾滋病防治的医务人员的职业特点,制定出操作性强、实用性高的干预方案,确定合适的研究方法和内容,从积极预防和消除职业倦怠的角度,对职业倦怠进行多元化综合研究。参考文献
  [1]李超平,时勘,罗正学,等.医护人员工作倦怠的调查[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11(3):170-172.
  [2]杨桂菊,陈艾华,童红英.医护群体社会支持系统与职业倦怠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9,15(1):12-1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84769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