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肝脏良性病变的临床分析及治疗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目的分析肝脏各种良性病变的临床特征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0例肝脏良性病变的临床资料,总结不同类型肝脏良性病变的特征。结果炎性假瘤7例;肝结核12例,有结核病史7例,间断低热4例;局灶性脂肪浸润6例,错构瘤9例,肝腺瘤13例,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3例。结论肝脏各种良性病变具有一定的临床特征,对肝脏各种良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关键词】:肝脏良性病变;临床特征;治疗策略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4.141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1929-01肝脏是肿瘤多发器官,肿瘤的性质是制定治疗策略的关键,尽管随着影像诊断技术及其它辅助检查的完善,仍有部分肝脏良性病变不能够准确诊断,从而造成了不恰当的治疗方案[1-2]。为提高肝脏良性病变诊断的准确率,本文拟回顾性分析自2007年1月至2012年5月我科开展的肝脏手术,分析病变的分类性质,临床特征及鉴别诊断。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患者均为近5年在我院肝胆外科因肝脏肿瘤性肝脏手术的病例500例,其中男412例,女88例,年龄32-75岁,平均年龄(42.6±17.3)岁。所有患者均经术后病理确诊,有乙肝病史400例,病程1-14年。肝细胞性肝癌400例,占比约80%,胆管细胞癌约50例,占比约10%。良性病变50例,其中男37例,女13例,年龄34-68岁,平均年龄(42.6±17.3)岁,疾病包括炎性假瘤7例;肝结核12例,有结核病史7例,间断低热4例;局灶性脂肪浸润6例,错构瘤9例,肝腺瘤13例,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3例。
  1.2检查方法50例患者行腹部B型超声检查,32例为低回声,10例为高回声,8例为等回声,38例行CT平扫+多期增强扫描,低密度20例,等密度18例。增强扫描动脉期造影剂明显充盈23例,3例为等密度或少量充盈;门静脉期高密度19例,等密度13例,低密度6例;延迟期高密度15例,等密度20例,低密度3例。均考虑肝癌或不排除恶性;病理学检查所有病例术后切除标本均行石蜡包埋,HE染色切片,32例行免疫组化染色。2肝脏良性病变的临床特征及治疗
  2.1肝结核肝结核由于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尤其早期病变被肺及其他器官结核症状所掩盖,因此容易造成误诊或漏诊。本组资料中肝结核12例,有结核病史7例,低热4例。患者多数以发热、腹痛、肝大等症状为主;有些病例可无任何症状,往往在体检或其他疾病进行B超、CT等影像学检查时发现。临床和术前得以诊断的病例,主要依靠肝穿刺活检或经腹腔镜检查,在肝表面见到乳白色或灰白色结节穿刺活检获得病理学诊断。因此当患者存在上腹部或右上腹疼痛不适,影像学检查发现肝占位病变或钙化灶并有下列情况者,应高度怀疑肝结核[3]:①长期不明原因发热、盗汗,乏力消瘦;②慢性上腹部或右上腹隐痛、压痛,肝肿大或触及右肋下肿块,肝功能异常;③轻至中度贫血、ESR加快;④PPD试验阳性;⑤有结核病史或发现肺或肺外其他器官有结核病灶。治疗上主要采用抗结核治疗。
  2.2肝细胞腺瘤(hepatocellular adenoma,HCA)是一种十分少见的肝脏良性肿瘤,发病主要集中在中青年女性,既往认为可能与长期口服避孕药有关,而国内研究显示男性HCA患者的比例高于国外,且女性患者多无口服避孕药史[4]。HCA临床症状隐匿,多为体格检查时影像学检查发现。HCA主要与FNH和HCC鉴别。综合分析患者病史、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有助于提高诊断率。有无慢性病毒性肝炎史、AFP是否阳性是鉴别肿瘤良、恶性的重要指标。治疗上直径<5cm的HCA罕有出血或恶变,可保守治疗并通过影像检查随访。停用相关药物,绝大多数HCA患者随访期间保持稳定,少部分可自行消失。对于直径>5cm的HCA、在停用相关药物后仍不缩小的HCA、发生于男性的HCA及活组织检查发现恶变或b-catenin活化的HCA,推荐手术切除,术后HCA复发的概率非常低。
  2.3肝脏结节状再生性增生此病曾被认为是良性肿瘤,近年利用DNA克隆性分析技术分析肿瘤来源,认为其是组织正常或反应增生病变,而不是肿瘤性病变[5]。本病组织学特征是中央星状纤维瘢痕、纤维区畸形的大动脉。典型CT或MRI影像学表现为病灶中心出现延迟强化的“星状”向周围辐射的中央瘢.明确诊断后,如无症状无需手术;当有症状、合并出山、短期持续增大、不能完全排除恶性时,可考虑手术。
  2.4肝脏炎性假瘤,是以肝脏局部组织炎性结节状增生为病理特征的肿瘤样病变,其发生与感染、免疫学紊乱或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关系密切[6]。肝脏炎性假瘤影像学上不易与乏血供的胆管细胞癌或转移瘤区分,CT或MRI检查一般有厚壁分隔,边缘强化,边界模糊,部分有发热病史。肝脏炎性假瘤与肝肉芽肿极少恶变,预后良好,尝试使用抗生素、激素的诊断性治疗;术前穿刺活检明确诊断后可采取保守治疗。
  2.5肝脏局灶性脂肪浸润其形成机制与肝脏细胞脂肪变有关,CT平扫低于正常肝脏及同层面脾脏密度,严重时可见血管显影,增强扫描各期未见强化。MRT1及T2均为高信号,压脂序列呈低信号影。治疗上不需做特殊处理,主要饮食调理。
  总之,各种不同肝脏良性病变具有一定的临床特征,诊断应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及相应的影像学、实验室检查,必要时穿刺病理检查。参考文献
  [1]周开伦,王海东,王悦华,等.肝脏良性病变误诊为肝癌15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2,2(4):604-605.
  [2]冯志强,张洪义,黄志强,等.肝脏良性病变切除术的安全性评估[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11,14(7):513-517.
  [3]吴雄芳,汤净,张建辉,等.肝结核35例临床病理与影像学诊断的分析[J].重庆医学,2009,38(15):1952-1953.
  [4]段伟东,蔡守旺,张文智,等.肝细胞腺瘤的诊治[J].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08,4(7):120-122.
  [5]李智宇,蔡建强,毕新宇,等.肝脏增生性瘤样病变72例临床分析[J].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12,50(2):97-100.
  [6]Faraj W,AjOUZ H,Mukherji D,et a1.Inflammatory pseudo―tumor of the liver:a rare pathological entity.World J Surg Oncol,201 1,9: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84777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