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极速扩张的小米帝国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从100亿到450亿美元估值,小米公司仅仅用了一年时间。投资和业务扩张已经让它的版图极速扩张。但从创业公司一步跨越为一家大公司,并试图构建一个帝国,它准备好了吗?
  作为华米公司的CEO,在2014年12月底获得3500万美元B轮融资的发布会上,无论讲故事的语气还是措辞,黄汪的做派都在向小米公司创始人雷军靠拢。虽然他的公司仅仅成立1年,但黄汪已经没有了初创公司CEO的那种生涩。
  一年前,小米用一笔投资将这家在安徽合肥的硬件创业公司“收编”,而这只是小米在2014年10亿美元投资的一小部分。
  小米公司不仅让用户们表现出疯狂,也搅动了中国的创业圈。
  得到了小米投资的公司成为了雷军的门徒,不仅在创业路上将其视为偶像,还主动把自己的公司变成小米的“附属”:砍去多余业务,专心做与小米相关的硬件。但另一些公司则对其充满怨言,有的不得不去依附小米的对手以求自保。
  比起初创立时,这家公司的势力已不可同日而语。
  “一个创业公司的失败率是90%,我觉得小米加持之后成功率会大幅度提升。”雷军将小米投资初创公司比作“加持”,这是一个佛教用语。
  2013年12月,雷军第一次找上黄汪时,华米还是一家名为智器的公司,主要业务是平板阅读器和互联网发行,团队常年驻扎在合肥。
  黄汪不厌其烦地向外界讲述的故事是:雷军只戴了一天智器的智能手表,就立刻决定要和这家公司谈合作,承诺是“让华米成为可穿戴领域的小米”。
  小米在这一年也不过是一家刚刚成立了三年的公司。当年8月,它完成了第四轮融资,估值100亿美元,相比2012年6月第三轮融资时40亿美元的估值,已经是国内数一数二的技术公司。当时,小米开始到处搜罗市面上的硬件创业公司,不光是手环,还有更多稀奇古怪的硬件产品。
  要和小米合作,华米需要付出自己的代价。双方谈判细节不为外界所知,具体投资金额和占股也不详,但后来大家看到的是,黄汪迅速停掉了原来所有的平板电脑新品及智能手表新品的研发,高达数百万元的多套新模具全部作废,并雪藏了“智器”这个品牌,重新注册了一家新公司――华米科技。
  黄汪开始做之前根本没做过的产品――手环。华米团队也从合肥赶到北京,住在小米公司附近的小旅馆里,几十个人在小米9楼的会议室里闭关近3个月。2014年7月22日,这个团队的产品在米4发布会上亮相,产品以小米冠名――“小米手环”,把国产手环的价格从数百元一下子压低到79元。
  华米不仅得到了投资,还获得了小米的供应链资源、品牌、产品上的背书,外围和互联网上的合作支持,包括物流、仓储、客户服务也融入到小米体系内。
  最近这一轮融资,雷军并未从中牵线,“只看赛道,不看公司的”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却只用15分钟就做了决定,“据我所知,它们还没有投资过同类企业。”黄汪说,2014年12月的这次融资将主要用于开发下一代产品,帮助华米开拓海外市场。一年时间里,华米俨然已经不是蜗居在合肥的那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了。
  在雷军的计划里,小米手环在他的整个产品链条里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作为一个身份ID使用,连接小米的智能家居甚至一切设备,都可以通过可穿戴来解锁。
  除了华米,在2014年,小米投资了25家创业公司,全部是硬件厂商。
  小米内部对投资有着清晰的分工。这25笔投资是通过两个团队――路由器团队和硬件生态链团队完成的。前者为智能家居做准备,后者则涵盖了日常生活中一切可能用到的产品。
  2014年这一年,路由器团队挖掘了小蚁智能摄像头、小米智能插座、小米智能遥控中心等智能家居配件;生态链团队投资的则包括做移动电源的紫米、做空气净化器的智米、做活塞耳机的加一、做智能血压仪的九安。
  一个强势的硬件生态系统出现了。它与苹果不同,与安卓系统之下的任何一家公司都不一样。
  这一年,小米投资硬件公司的新闻伴随着其手机业务在海外受挫的消息交替出现。2013年年底,小米看上去还危机四伏――国内市场份额达到一定程度后,它的产品出海会受到专利问题的制约。这一切在2014年真的发生了,小米在印度、中国台湾热卖时,都因受到竞争对手在专利上的指控而销售受挫。
  这一年的确不是智能手机的好年头。在第三财季,三星电子收入同比下降20%,运营利润则已经同比下降了60%,圣诞节前夕更是将其位于伦敦的旗舰店关闭。
  小米手机销售的成绩仍然算体面――2015年1月4日,在雷军发给员工的内部信中公布了小米的成长:2014年销售手机6112万台,较2013年增长227%;根据第三方市场分析公司IDC的数据,小米在2014年第三季度已经超过华为、联想和LG,成为三星和苹果之后的全球第三大智能手机厂商。
  但手机销售绝对不足以支撑其450亿美元的估值。根据雷军公布的数据,小米2014年全年含税销售额743亿元,折合美元119.5亿美元。在这个销售数据公布之前,《彭博商业周刊》在一篇报道中对小米当时超过400亿美元的估值提出质疑,报道援引一名分析师的话表示,小米估值需要参考年估值和年销售之间的比率,即市售率,苹果这一比率为3,而按照现在小米公布的销售额,这一比率已经接近4。它在手机制造业无法实现高昂的利润。
  小米不得不为公司纳入更多的附加值。“我们的最终目标是构建小米手机的生态链,使这些设备都能够很轻松地连接到小米手机上。有一天大家用小米手机,可能你的所有设备不知不觉都跟小米连上,无形之中,小米手机的价值就提高了,已经不仅仅是一款手机了。”雷军对《第一财经周刊》描述他投资的战略构想。他的目标是“投资100家智能硬件公司”。
  在向这个目标进发的过程中,产业链上的很多新公司站到了它的对立面。
  迈外迪是小米最早投资的第一批公司之一,跟其他投资人比,小米的价格格外低――雷军将这家公司的估值砍掉一半,比如同样投资2亿元,VC(风险投资商)只能拿到1%的股份,小米可以拿到2%。   但考虑到小米的硬件经验、雷军的个人品牌和这些对创业者的帮助,迈外迪最终还是与小米合作了。“小米的影响不能用简单的股份比例说谁大谁小,”迈外迪CEO张程说,“小米手机已经证明了品牌定位就是要做到极致性价比,它投了以后有这层含义放在迈外迪的品牌属性上,那商户就愿意买一个便宜但是不比别人差的服务。”
  对于这些公司而言,小米就像大树,但要获得荫蔽,就必须出让一些权利。多位创业者向《第一财经周刊》表示,业界一流的企业通常难以跟小米达成合作,因为条款太“霸道”,比如:低质低价、低估值高占比、放弃自我品牌。
  一些没有进入这个生态圈的公司可能要在对手强大的低价攻势面前做足准备。“现在大家都很警觉,小米每个行业都会进去,我们的想法是只有把自己做好,小米做低价,那我们就去做品牌。”一位创业者说。对于这些创业者来说,没有足够资本烧钱培养用户,只靠卖产品的收入维持开发和创新,只能等死。
  对于雷军而言,这都是竞争的一部分,即便对其投资的公司而言,情况也是如此。“小米绝对不是一家投资公司,这100家企业谁能出来谁不能,我并不关心。小米的态度是――你盈利不盈利是你的本事。”他说。
  小米从不给所投资的公司永久的保护。它给投资的智能硬件公司设置了两年的保护期,同一类型两年只能投一家,两年之后如果这家公司的产品不能做成爆款,小米就会转投其他家,原因是要维持生态的活跃度,如果只投一家的话它就靠在小米身上了。
  在Google大部分服务被阉割掉的中国市场,小米这样的公司提供了优化了的系统,获得消费者的赞誉,通过互联网模式改良生产链,降低了生产成本,雷军把这些灌输给这些公司。
  作为一家互联网公司,通过软件和服务赚钱肯定更符合定位。“至于小米是什么公司我都已经不在乎了,因为这个没有意义,是个很独特的公司。”雷军回应说。但不管内部还是外部,这家公司的快速成长都为其带来了应接不暇的挑战。
  2014年12月16日,雷军45岁生日这一天,奇虎360宣布以4亿美元跟酷派合作,华为在这一天推出了新款手机。雷军自嘲地说:“我的生日变成了节日,也挺好。”但随后,他说,“有时可能我被黑多了,也有点情绪,我希望小米成为国民企业,推动整个这一轮的工业革命,让中国所有产品变得优质、用户体验很好。今天这个话说出来,估计也会被很多人骂,但我还是希望国内企业都能够联合在一起,枪口抬高一尺,有本事跟跨国公司打。”
  而在外界质疑小米是否鼓吹了自身价值时,小米每次都用市场表现和更高的估值予以回击。从发布小米手机1代到现在,它只用了3年零2个月。
  但在这个过程中,它要战胜的敌人恐怕是快速膨胀中的自己。
  (摘自《第一财经周刊》 )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00737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