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互联网时代的非职业化记者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梁莎莎

  摘要:如今,随着网络的普及,数字媒体的发展,改变了传统媒体对资讯流通的主控力量,人们可以更加快速地从网络中了解到最新的资讯而不受传统媒体的控制,普通民众的声音有了表达的地方。他们开始利用身边的数码相机、手机、互联网等,记录日常生活中的奇闻异事。互联网对传统媒体的冲击是不言而喻的,正因如此,也就催生了“非职业记者”的出现。甚至对新闻事件进行采写、评论或发布,这种现象的出现逐渐成为传统媒体的一种补充,在社会新闻的传播过程中担当起重要的角色。本文主要阐述非职业记者出现的社会条件,分析非职业记者的局限性并提出其解决方法,务求规范非职业记者的传播行为,使新闻事业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非职业记者;传统媒体;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G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0)12-0133-02
  
  当今时代,非职业化记者遍布每一个角落,人人都有机会成为非职业化记者。因此,非职业化记者更有机会向传统媒体提供第一手资料,对传统媒体起着辅助的作用,从而加强了传统媒体对突发事件准确、及时地报道。可见,非职业化记者的出现,不管是直接影响决策还是与社会步伐相脉动,非职业化记者的支言片语通过网络汇聚,越来越有力地影响着媒体、社会舆论和政府决策,在一些主流媒体看不到或不愿意涉及的领域,非职业化记者的声音甚至成为主流。
  
  一、非职业化记者的概念
  
  非职业化记者,是一种有别于专业新闻记者的称谓,意思是非专业新闻机构的新闻传播者。当发生突发性事件时,传统媒体未能及时赶到现场进行报道,此时,非职业化记者在传播事件的过程中就担当起了重要的角色,得到了第一手的信息,向大众进行传播。很多时候,因为非职业化记者身处在事件其中,所以往往会提供给大众更加原始的新闻素材。比如2005年的伦敦地铁爆炸,最详尽的照片,是一个地铁乘客在地铁受到袭击的时候,用手机拍下整个过程,然后放在自己的博客上。这些将自己所见、所闻提供给公众的网民,被称为“非职业化记者”。
  如今,非职业化记者正活跃在大家的生活中,其中以5.12汶川地震事件中显得尤为突出。地震灾区的普通民众可以拿起相机、手机等数字媒体录制下他们的所见所闻。他们把拍摄到的画面、图片,采集到的线索、了解到的信息,编写成的文字稿件,传递给传统媒体,再由传统媒体发布给大众或者通过互联网把信息直接传递给大众。笔者曾在土豆网上看到一段关于地震发生时某高校一宿舍成员躲在桌子底下,其中有位学生拿出手机拍下了地震时的场面,虽然这段画面很模糊显得不专业,但是仅一分多钟的视频却获得了很高的点击率,因为大众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当时地震的场景,更为直观的获得信息。而这样的信息是传统媒体还未来得及采集并报道的。
  
  二、非职业化记者出现的原因
  
  非职业化记者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个人传播的公开化;现代科技的进步;公众知晓权意识的提升。
  
  (一)个人传播的公开化
  
  非职业化记者的出现是个人传播公开化的表现。近年来,网络博客和播客开始成为传播新闻的一种重要形式,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指出,媒体应该成为各种言论的聚集地,成为一种公共的领域,来开启或者引导民智。美国的乔姆斯基列举过媒体的5个过滤器功能,证明了大众媒体想完全成为一片公共的领域是不太现实的。博客进行事实的再评论,就是智慧的撞击,就是主观看法的撞击。这些个人身份的博客,可以摆脱很多过滤器的控制(例如摆脱商业的压力),发出独立的声音,对事实的反复评论,则可以逐步接近真相,也可以不断打磨思想。于是,一些网民开始有意识地利用博客进行新闻报道,从“史上最牛钉子户”到“厦门PX事件”,再到“周老虎事件”,网友的言论不断闪现在中国的舆论中。
  
  (二)现代科技的进步
  
  互联网的崛起,扩展了舆论监督的范围,增大了舆论监督的影响力,也正是由于数字媒体的发展使得非职业化记者的出现成为了可能。笔记本电脑、手机、蓝牙适配器,数码相机和摄像机,可移动磁盘,E-MAIL,网络电视Skype,在线相册和网络视频都为非职业化记者提供了技术支持。当有“公民记者”之称的周曙光以第一人称进入到重庆“钉子户事件”中时,他还是找着机会“撞上”了钉户的当事人吴苹,并用手机的自拍功能与她合影。他通过与钉子户户主见面,采访其他市民,得到了大量的采访录音和图片视频,除了文字,周“记者”还用自己的手机拍摄并上传视频至自己的个人博客中,由于互联网的“共享性”特征,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
  
  (三)公众知晓权意识的提升
  
  知晓权理论是新闻自由的新理论形态,实际上是宪法赋予公民的权力,具有充分的法理依据。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公民的知晓权意识不断提升,成为产生非职业化记者的意识形态基础。因此,非职业化记者的出现使得公民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他们可以自主地参与新闻信息的采集,并通过一定的媒介渠道将信息传播给公众。
  
  三、非职业化记者的局限性与传统意义上的职业记者相比,非职业化记者存在很多的局限性。
  
  (一)非职业化记者报道的片面性
  
  非职业记者由于其自身身份的局限――不能和职业记者同样享有采访权、报道权和批评权,势必造成调查活动受到局限,将直接导致他们的调查结果不够准确、完整、科学,有相当大的片面性,最终使报道走向偏激。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不能接触到矛盾冲突的实质利益,他们采访时所能掌握到的政府发言和新闻事件中的有关企业、个人的态度大都是官方发言或者是道听途说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报道的客观性和权威性,一些有失偏颇的报道会在民众中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非职业化记者的素质差异和非专业性
  
  非职业化记者来自各行各业,其文化素质水平也参差不齐。由于他们绝大多数是没有接受过新闻传播学教育和训练的人,对于采写要素和原则往往一知半解,因此也不能像专业记者那样大多都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专业修养。非职业化记者只因自己恰好身涉新闻事件中才成了以第一人称表达的“记者”,但在如何继续后续的“报道”和如何取得更进一步的新闻来源上却存在盲区。比如以周曙光为代表的一批非职业化记者的博客中,可以看到大段大段流水账似的描写,也仅仅停留在了对新闻事件表面的白描上,田大宪认为:“舆论监督不能不顾及导向,不是以‘曝光’为唯一目的的。”而目前非职业记者恰恰只能做到‘曝光’,这一做法与媒体舆论监督的方式不相符合。
  
  (三)非职业化记者报道易走向低俗化
  
  王小飞在《西方新闻舆论监督透析》一文中写到:“为了达到刺激、新奇的效果,原本应是严肃认真的舆论监督往往成了一场浅薄无聊的新闻炒作……本应对社会各类丑恶现象

及其根源进行揭露与鞭挞,结果却将镜头对准令人触目惊心的暴力、凶杀、欺诈与色情。”我们可以看到,部分非职业化记者已经出现向这一方向转变的趋势。出于吸引眼球、提高点击率的目的,某些非职业化记者所报的内容往往流于低级,甚至明明是无聊空洞的内容但他们却用“爆炸性”的、耸人听闻的标题来吸引公众的注意力――例如所谓的“标题党”。
    四、规范非职业化记者的传播行为有助于新闻事业的发展
  
  (一)政府的管理
  
  首先政府应宣传教育、形成舆论,向广大群众揭示不负责任的新闻报道所造成的严重的社会危害,形成对新闻报道认真负责的社会舆论。
  其次应制定法规、完善制度,杭州市率先推出了《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管理条例》,于2009年5月1日起实行,重点内容为网络实名制,每个网民对自己发布的信息负责,这是一次以行政法规手段来有效控制网络舆情的大胆尝试。
  再次应公开信息、减少误读,对那些百姓重点关注、影响广泛的重要新闻,加强报道力度和深度,及时有效的将准确的信息发布出来,以减少群众对信息的误读,满足群众对信息的需求。
  此外应强化基础、提升品质,加强对媒体的发展扶持力度,一方面壮大正规媒体的力量,另一方面提升媒体的素质,提升新闻行业的水平。
  
  (二)媒体的规范
  
  互联网作为非职业化记者最活跃的平台,其自身要加强监督与控制,必须彻底改变目前的审查不严甚至无人审查的现状。一些在网民中影响力很大的互联网媒体形式,如博客、播客、QQ空间、论坛等等,对稿件的审查即使不能像传统媒体一样做到详细的调查,但也要对政治倾向、文字内容进行把关,而且要突出强调一点――本文观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媒体的立场。互联网媒体的把关人,应具备相当程度的新闻专业水平,且要对党的舆论监督政策有相当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三)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
  
  非职业化记者由于体制关系,决定了其自身缺乏主动严格约束自己报道内容准确性的动力。为了增强报道的真实性、全面性、准确性,减少误读的空间,首先要在全社会大力加强诚信建设,非职业化记者要对自己所报道内容负责,考虑其可能带来的社会影响,严格自律。其次要提升公众理性审视非职业化记者所报道的新闻水平,对网络信息不能偏听偏信、以偏概全。第三要以真诚理性的姿态参与公共生活的讨论,吸引更多的民众参与到非职业化记者的行列中来,以大量的此类报道互相补充,减少单篇报道的片面性和不准确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0973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