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请允许孩子成为“一块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袁崇香

  [摘要]教育不仅仅要培养“精钢”一样标准的精英人才,更要培养出“生铁”“顽石”一样的个性化人才,以及“泥土”“小草”一样的普通人才。让“钢”生辉,让“铁”刚强,让“顽石”充满灵性,让“泥土”芬芳,让小草尽情展示生命的翠绿,这才是教育的真正时代内涵,也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关键词]教育;培养;人才;学生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3-0163-01
  2010年暑假期间,我校根据惯例,要对刚升入二年级的小学生进行重新分班。分班过程中,一位宋老师反复念叨着:“可别把李建阳再分到我们班,他简直就是一块生锈的铁,把老师累死,最后还是拖全班的后腿。”她的话充分流露出对李建阳这个孩子的无奈与怨恨。就是这样,“李建阳”这个名字深深地印记在我的脑海中。
  开学不久,我班的一个小男孩引起了我的注意,老师提出的问题,他很少举手,即使偶尔举一次手,也只是将手稍稍抬起,并且紧紧贴在腮边,神情异常紧张地盯着老师;老师巡视,在他身边稍稍驻足,留意一下他的书写内容,他总会赶紧摸起橡皮胡乱的擦拭起来。从他的这些表现,我断定这是一个在学习上屡遭挫折,成绩较差,已经失去自信的孩子。好奇心驱使我拿起他的语文书,在封面上,我看到了“李建阳”三个字,他就是宋老师担心再次分到自己班的那个孩子。我心里十分清楚,班里出现了这样的孩子,对于我这样一个专任老师来说意味着什么,我也不禁对他产生了几分怨恨。再看眼前的李建阳,他停止了擦拭的动作,拿橡皮的手却在不停地抖动着。此时的他就如同一只受伤的小鸟,睁着一双惊恐的眼睛独自停留在枝头瑟瑟发抖。我的内心好像被什么狠狠扎了一下,一股痛楚油然而生。我决定不遗余力地帮助他走出“差生”的行列。于是我摸着他的小脑袋,温和地说到:“孩子,别怕,以后让老师来帮助你,好吗?”他先是用慌乱的眼神看了我一下,继而使劲点了点头。
  在这之后,李建阳的学习态度让我很是感动。每天他都是早早地来到教室,赶紧坐到自己的座位上认真学习;上课时,总是坐得端端正正,专心致志地听老师讲课,从不交头接耳、左顾右盼;下课也很少与其他同学到室外游戏。我也借巡视的机会不失时机地对他进行个别指导。然而学习效果却差得令人乍舌,新学的生字几乎不认识,每次听写生字,找不到几个正确的,读课文很难连成一个完整的句子,至于理解性的东西更是无从谈起。面对这种情况,我对李建阳由感动变为一种深深的同情,决定在他身上投入更大的精力,我也坚信“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我首先分析了他学习吃力的原因,是因为一年级的基础太差,接着就找出一年级的课本,放弃了我的休息时间,帮他补习一年级的内容,从汉语拼音到生字,从生字到课文,几乎是从头重来一遍。尽管是补习,但耗费的时间与精力一点也不比新授时少。我在李建阳身上付出了极大的耐心,在我的感召下,全班同学也纷纷加入到了帮助李建阳的行列,他也学得更加努力。但是并没有取得我们理想中的学习效果。半个学期过去了,在期中检测中,他仅仅得了18分,面对着糟糕透顶的试卷,“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句话就如同一根锥子刺痛着我的神经,我一下子由极度失望变得怒不可遏,一把将试卷甩到他的面前,质问道:“这就是我辛辛苦苦给你补课的结果吗?你就是一块锈铁也该磨出光来了吧?”,面对狂风暴雨般的斥责,李建阳默不作声,只是将头深深地埋在胸口,任两行委屈的泪水顺着小脸滑落,两个肩膀也不停地抖动着。看着这个可怜的孩子,我努力使自己平静了下来,苦苦思索:老师付出了这么大的努力,李建阳也学得竭尽全力,可就是没有取得理想中的效果,是不是还有哪个环节做得不够?思前想后,我觉得问题大概出在家庭教育上。要想学生进步,就得一定取得家长的配合。当天晚上,我去了他家,刚踏进家门就发现了李建阳的父亲正在给他辅导功课。看到我的到来,李建阳的爸爸不好意思地说道:“老师,孩子让您费心了。这个孩子从不调皮捣蛋,就是容易忘事,今天晚上教会的东西,明天一早又忘了。我在孩子身上一直很用心,可就是没有效果,袁老师,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听了李建阳父亲的话,我深深体会到他着急而又无奈的心情,我真的不知道如何回答是好。
  在回家的路上,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回想着今天上午发生的一切,我对李建阳产生了深深的愧疚。我不禁反思起我们的教育来:事实上,人在资质上是存在差异的,早在一千四百多年前,苏格拉底就有着“金属品质贵贱论”的比喻,承认人存在着资质上的高低。我们面对的学生不仅有“生铁”“精钢”,实质上还有“顽石”“泥土”,如果我们无视人的潜质上的差异,盲目地认为什么材料的物质只要经过严格炼制,就会成为一块块“精钢”,如果不是缘于自己的无知,那便是故意对学生进行摧残。当前教育界流行着一句名言“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所谓的“好”也就是对每个个体而言,我们的教育能使他们发挥到自身潜力的最大值,能为他们找到一条最适合于自身发展的道路。如果我们的教育者曲解了这句话的含义,进而不择手段地将所有的孩子“炼钢”,这才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动,新的教育理念告诉我们,教育不仅仅要培养“精钢”一样标准的精英人才,更要培养出“生铁”“顽石”一样的个性化人才,以及“泥土”“小草”一样的普通人才。因此,我们的教育当然不必要求所有的学生都炼铁成钢,不必怨恨学生是一块“锈铁”,而是要充分利用自己现有的教育资源,发掘不同教育对象的自身特点,采取适当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让“钢”生辉,让“铁”刚强,让“顽石”充满灵性,让“泥土”芬芳,让小草尽情展示生命的翠绿,这才是教育的真正时代内涵,也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请允许孩子成为“一块铁”。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23066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