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变味的国外知名品牌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本刊编辑部

  近日,重庆市工商局通报称,从今年1月份以来,重庆沃尔玛超市12家分店以普通猪肉冒充绿色猪肉销售63547公斤,售卖时间长达20个月。消息一出,公众都不约而同地想到蓬莱19-3油田漏油事故的责任方美国康菲公司,想到使用浓缩液兑制汤底的日本味千拉面,想到日前被查出服装面料含毒的耐克、阿迪达斯。是什么让这些一向战绩颇佳的国外知名品牌来到中国后就“变味”了昵?
  消费者的品牌迷信
  当今,我国很多行业的商品频频出现质量问题,消费者逐渐信任上了。国外知名品牌,普遍觉得国外知名品牌就是安全放心的代名词。中国消费者协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刘俊海表示,一直以来,很多跨国公司的知名品牌产品在众多消费者心目中是寄予厚望、信任度高、主观接受度高的“高端产品”。特别是在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后,中国妈妈们宁愿让“洋奶粉”赚取更高的利润,也不愿购买国产奶粉。
  即便国外知名品牌近几年频曝质量问题,国内消费者也毫不在意,甚至继续热捧。来自西班牙的品牌ZARA自2009年8月以来在中国已连续7次被检测出问题,但其门店却在不断增加,究其原因,只因其在中国的业绩颇佳。
  管理存在漏洞
  一些国外品牌进入中国市场后,逐步走上本土化路线,甚至使用不同标准管理中国公司,在生产、销售环节存在不少漏洞。
  浙江省工商局消费者权益保护处副处长何晓明举例说道:“汽车配件属于非通用型,不同的品牌有不同的标准,不同的标准归不同的生产企业所有。例如,丰田的配件质量如何,需用丰田的标准进行检测。但是,企业的标准在企业手中,我们拿不到。于是,在诸如汽车配件等领域,我们的市场任由国外品牌横冲直撞,要对其质量进行监测,却遭遇没有标准的尴尬。”
  一些政府监管部门动不动就给予国外知名品牌“超国民待遇”,诸如三年免检、五年免税、特别通道、绿色机制之类的优惠在外资企业十分常见,这也造成了其在中国市场消费和管理上的双重扭曲。
  “政绩情结”的隐性保护
  在现实面前,我们必须看到,一些监管不力不是无缘无故的。在很多地方,那些大品牌、国外知名品牌都是当地的重点企业、重点纳税大户,即便在国家取消外资超国民待遇的背景下,他们仍然会受到地方上的特殊保护和照顾。因此,一些国外知名品牌出现损害消费者权益的现象或行为时,不少地方相关部门在维护消费者权益上采取不闻不问的消极做法,一些本应依法进行的有效监督,变成了一场场“监管秀”。
  法律界人士指出,在法律制度建设、执法层面存在的漏洞同样助长了跨国企业的强势,法律约束软弱、处罚不力导致国外独资企业屡屡以身试法。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对不法行为规定的责罚或含糊不清,或处罚较轻,还有的甚至没有责罚,客观上导致国外企业违规违法成本较低。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所有商家都应遵守一样的规则,所有商品都应接受一体的监督。现代化市场经济需要的是一个健全的市场监管机制,必须将海关、工商、质检部门的监管职能,与消费者协会的监督和行业协会的协调作用统一成一个整体,对产品的原产地、进口、质检报告进行贴标或建立数据库,同时提升各部门信息技术,建立电子数据共享平台。同时,从立法角度而言,国家要完善相关制度,对标准进行明确和规范、对造假商家加大惩处力度,提高监管力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29984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