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新闻报道的内容和形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蒙海波

  [摘要]当我们说到新闻采访这种活动时,似乎是一个非常现代甚至时尚的概念。其实“水有源,树有根”,自从人类步入文明社会之后,就有了信息的采集、加工及传播。因此,新闻采访活动可谓源远流长,经过了一个漫长的演变发展过程,特别是和我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发展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他们彼此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用文化的血液哺育着新闻的精气神。本文从传统文化中的“兴观群怨”和“赋比兴”谈起,浅析其与现代新闻的报道内容、创作方式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传统文化 新闻采访 兴观群怨 赋比兴
  [中图分类号]G2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9-0075-02
  
  一、《史记》是一部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新闻文体
  据新闻史学家考证,我国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期,就有了“采诗”“采风”等活动。当时,朝廷有专门的官吏在每年春秋季节“出巡列邦,采风问俗”,这些“采诗之官”的活动与职业新闻记者的采访活动有不少类似之处,可以说是新闻采访活动的雏形。
  为古代新闻记录作出重大贡献的是史官。他们侍奉在皇帝左右,“左史记言,右史记事”,留下了历史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国内外大事的相关记录。后来的二十四史,就是依据这些原始的资料撰写出来的。今天,我们从这些史官尊重事实、秉笔直书的精神中,可以看出后代记者职业及新闻采访活动的轨迹。尤其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因其做到了“不虚美、不隐恶”,“其文直、其事核”,“文约而意丰”,更是透露出了富有民族特色的新闻文体在历史散文中孕育的信息。为后世记者的新闻采访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故此,有人把司马迁称为记者的先驱。在传统文学与新闻采访的结合上,司马迁为我们作出了榜样。
  二、“兴、观、群、怨”是中国古代文论的基本概念和术语,同新闻报道的社会功能异曲同工
  《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在后人的众多论述中更进一步解释了孔子对诗歌和文学的看法。兴:感发志意(朱熹);观:观风俗之盛衰(郑玄注);群:群居相切磋(孔国安注);怨:怨刺上政(孔国安注)。“兴、观、群、怨”也成为中国古代文论的基本概念和术语。
  其实新闻报道同文学作品有着相似的社会功能和相似的创作规律,通过新闻事件的报道,如何达到“兴、观、群、怨”的要求,也正是每一个新闻工作者应该认真考虑的问题。
  所谓“兴”,即“兴于诗,立于礼”,是讲诗歌在“修身”方面的教育作用。新闻报道也应该立场公正、立意高远。其中主题报道大多是传达方针政策、引导社会舆论的作用,这应该属于“兴”的范畴。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新闻记者在面对会议和主题报道时,应该全方位地阐释政策法规的初衷、意义和取得的实际效果。
  所谓“观”,即“观风俗之盛衰”,“考见得失”,是讲诗歌具有一定的认识作用。新闻报道应该具有真实记录社会的功能,起到传播知识、答疑解惑、教化群众的作用,提供足够的信息动态。
  所谓“群”,即“群居相切磋”,是讲诗歌具有聚集士人、切磋砥砺、交流思想的作用。新闻报道也应该具有平民气质,一些社会现象和新政策的出台都会引起方方面面的关注,新闻报道“群”的作用犹如关注和视点类栏目,足能在一段时间内引起大家热烈的讨论。比如社会上的热点话题高考、拉土车、奥运会、宝马彩票案等等的报道,并不是要得出一个结论,而是让更多的人去参与、交流和探讨。比如《今晚播报》节目中的“今晚关注”和“今晚话题”版块,就选取当前社会的热点或百姓关注的事情,邀请观众进行参与讨论,成为节目中的一个亮点。
  所谓“怨”,即“怨刺上政”,“化解怨气”,是讲诗歌具有批评和怨刺时势的作用。新闻报道中批评报道正是对应着此项内容。对于违反政策法规的人和事,新闻报道是最快捷的武器。舆论监督如同利刃,褒贬时事,弘扬正气,同时也起到化解社会怨气、保证社会稳定的作用。比如说某个人今天被假市容罚了款,一肚子的怨气,晚上看到了查处假市容的新闻报道,虽说查处的那个人并不是当初罚他款的人,但他对市容和社会的怨气也会随之消减。而且批评报道的目的并不是要揭伤疤或添乱,批评丑恶是为了让不合理、不公平的现象能够尽快地解决,在百姓和政府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做到舆情通畅,反映百姓心声的同时,让政府部门看到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以更好地为群众服务。
  “兴、观、群、怨”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具有一定社会内容和具体要求的概念。孔子当年提倡诗的“兴、观、群、怨”作用,是和当时礼教政治的道德伦理规范联系在一起的。我们现在把“兴、观、群、怨”拿来与孔子当年所说有质的区别,新闻报道中的“兴、观、群、怨”是为广大人民服务的。这也是新闻报道社会功能的很好概括。
  新闻报道中的“兴观群怨”应该是一体的,正如诗歌的美学作用、教育作用、认识作用,是统一于一个完整的艺术形象中的。所以,“兴、观、群、怨”之间有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和批判作用,也反映了文学作品的审美和教育功能,将给社会带来普遍人格的提升和生活秩序的和谐。在一条新闻和一档栏目中将“兴观群怨”有机地融合一起,也是检验这条新闻和栏目很好的试金石。
  三、古代诗歌中“赋比兴”和现代新闻采访中的创作方法相互呼应
  “兴观群怨”注重的是文学的社会功能,但我们不应该忽视创作本身的特点和规律。新闻报道也应该讲究方式方法,中国古代诗歌“赋、比、兴”表现方法在报道中也应该借鉴。
  赋、比、兴又称“诗三义”,是《诗经》表现手法的分类。赋、比、兴作为表现手法对于电视新闻报道有很好的借鉴作用。简单地说,“赋”是直书其事,寓言写物。在新闻中,赋应该占据最大一块,电视新闻应该通过文字、画面和声音来记录事件过程。“比”是此物比彼物,也就是比喻的修辞手法。“兴”是“起兴”,讲究“文已尽而意有余”。在观众看新闻的时候产生联想,读者的思索想象的过程也是起“兴”的过程。记者要有“兴”的思维和手法就必须建立在对外部事物观察、感悟的基础之上。
  “赋、比、兴”各有特点,各有所长,不能割裂开来对待和运用。真正的好诗,既不能单用“比兴”以致“意深”晦涩,又不能单用“赋”法以致“意浅”,只有兼采三者之长,酌情运用,才能感动人。新闻报道要把事情说清楚,为读者所了解,就少不了要用“赋”的手法。同时,报道中要抒发情思,驰骋想象,感染读者,耐人寻味,就又少不了要用“比兴”的手法。
  四、小结
  文化是新闻的根基,新闻是文化的枝叶。文化相对恒定,新闻相对动态,两者之间纵横交织不能分割。新闻工作者是杂家,除了要具备一定的思想理论素养,还必须拥有过硬的专业素质,对于哲学、美学、音乐甚至心理学都要略知一二,才能灵活借鉴“赋比兴”,才能得心应手地驾驭新闻采写活动。新闻记者,要力求博学、厚学,处处留心,随时学习,全面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新闻要发挥出“兴”“观”“群”“怨”的作用,新闻人就必须具有相应的“才”“胆”“识”“力”,惟有如此,才能“通乎理,通乎事,通乎情”,达到预想的新闻传播效果。
  总之“兴、观、群、怨”强调诗歌要有社会内容,要发挥社会作用,“赋、比、兴”作为修辞手法则强调诗歌艺术描写中的情与景的结合,这些中国古代的文学理论对于电视新闻报道都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价值。有机的统一和尊崇,可以让现代新闻采访活动焕发出古老长久的生命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30202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