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铁釉、窑变釉在石湾陶艺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唐家民

  摘 要:本文重点介绍了铁釉及窑变釉在石湾陶艺中的应用。铁与铜作为着色剂,使陶瓷产品呈现出丰富的色彩变化。从中国传统的青瓷到钧瓷,历代石湾制陶艺人不断吸收其工艺配方并加以改良,使铁釉及窑变釉成为石湾陶艺不可或缺的两大基础色素。
  关键字:铁釉;窑变釉;石湾陶艺;着色剂
  1 前言
  中国古典陶瓷不但有着非常丰富的造型,其釉色之美更是色素闻名天下。这些多彩釉色的出现,一方面是几千年来制陶技术和不断发展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国人审美选择的结果。在诸多釉类中,本文将选取铁釉进行探讨,并结合石湾窑变釉的发展过程,总结石湾窑变釉,相信对传承发展会有一定的帮助。
  “铁”是陶瓷胎釉组成中的一部分,它是非常重要的着色剂。自古以来中国陶工以铁釉为着色剂,采用特有的烧成工艺,创造出许多具有自然天成的名贵色釉,如官窑、汝窑等各类青釉。一般而言我们将这些以铁化合物为主要着色剂的釉称之为铁釉。
  石湾窑变釉是在明清时期因善仿钧瓷并有所创新而名扬天下。宋代钧瓷对中国陶瓷史最具突出的成就,就是烧出以铜为着色剂的窑变釉,石湾窑变釉是仿钧釉的结果。钧釉是在青蓝色的釉上有意涂上一层铜红釉,使红釉与蓝釉在高温下使铜产生呈色,并经过窑变,产生“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效果。今天探讨铁釉和石湾窑变釉的发展过程,学习了解从铁釉到石湾窑变釉的特色、呈色机理,并从着色剂的作用反映中国陶瓷釉的发展脉络,旨在为当下的石湾陶塑釉在传承中发展。
  2 铁釉、窑变釉的呈色机理
  一件好的陶瓷作品无疑是科学和艺术的完美结合,古代陶工有意识地掌握釉色的变化规律,呈现出非常丰富的色彩。这是和材料本身的性状及科技发展密切相关的。
  (1) 铁釉的呈色机理
  铁在高温下容易熔融,而氧化亚铁又是很强的熔剂,温度范围较宽,而且烧成温度高也将影响着铁釉的呈色。一般来说,如梅子青、粉青等,在实践中若降低烧成温度则成为铁红釉。
  铁釉在呈色过程中,其敏感性对于呈色有着重要的影响。烧成气氛决定呈色效果,在氧化气氛中烧成就会生成三氧化二铁,釉就显红或黄色。在还原气氛中烧成铁变为氧化亚铁,而呈现出美丽的青绿色。在高温条件下,铁对釉的质感和肌理有很大影响,在烧结和冷却过程中,还原气氛下其结晶颜色为橄榄色;氧化气氛中呈现黄色。若与其他元素如钙、钡、镁等作用或改变硅铝比,会生成失透、无光、浮浊等不同质感的铁釉,使铁釉产生丰富的艺术效果。
  (2) 铜在釉料中的呈色机理
  铜是石湾窑变釉的着色剂,所谓窑变是指烧窑时釉料在一定熔点范围内,其中一种或若干种釉料发生熔合作用,在流动状态下引起物质结构组合的变化而产生包含多种色素的釉彩。石湾窑变釉具有五彩缤纷,变幻无穷的特色。其实釉色的变化,主要是釉料中所含的金属元素在不同的火焰中烧成而致。在氧化气氛中时形成氧化铜,并且随铜含量不同而呈现绿色或蓝色;还原气氛中形成氧化亚铜,呈现出紫色或红色。这就是铜的呈色作用,经过窑变使其“入窑一色,出窑万彩”。
  3 作为着色剂的铁、铜
  铁釉、石湾窑变釉的发展过程,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一般是古人对黄、绿、蓝釉色的概称。后来慢慢地追求玉质感并成为审美的主流,由此产生许多令人回味无穷的釉色。主要是指釉料中氧化亚铁、铜元素成分经过还原气氛煅烧后的结果。
  世界上第一件瓷器是东汉时期烧制成功的青瓷—越窑釉,它的釉层很薄、透明度较好、含铁量较高,在灰黄色胎体的色调中就能透过釉层反映出来,显得别有一番古朴、淳厚的风格,但没有纯正的青绿色。经过一代又一代制陶工的改良,除了在原料的选择、加工和成形制作上一丝不苟外,还改善了烧制的方法,加强了还原气氛的控制。同时,为防止冷却阶段因冷空气从窑外渗入造成铁分子二次氧化而使釉色变黄,所以在操作过程中加强还原气氛的控制,使作品呈现更青绿的效果。而且不断改进釉的配方,把传统的高钙石灰釉改成石灰碱釉,并且采取多次施釉,多次素烧,调整烧成温度,成功制备出粉青釉和梅子青釉。
  钧窑,其最突出的成就,就是在釉里掺有铜的氧化物,用还原烧法烧制出绚丽多彩的窑变釉色。石湾窑变釉是仿钧釉的结果,也是以氧化铜为着色剂,经高温还原烧成时釉会呈现出瑰丽而沉静、艳媚而不浮躁的釉色。时至今天,陶艺家能根据柴、煤、气、电不同形式的窑,按不同的泥料和釉料配制,科学掌握烧成温度和气氛,使之还原发色相对稳定。色彩效果和风格特色随着不同的配方、不同的烧成工艺而使釉色千差百异。但随着现代文明进程和审美观念的变化,石湾窑变釉不断从民族传统中吸吮营养,在技术上综合应用,并且在烧成工艺、泥坯处理、施釉技巧、材质的选配肌理上,获得更加丰富多彩的艺术效果。
  各时代的黄釉是在青瓷釉料中的氧化铁在烧制时没有被还原产生的,因为氧化铁又进行二次氧化就形成了黄釉。这说明黄釉是在氧化烧时所产生的。过程中由于氧化程度的不同,釉的呈色也不同,有深有浅,产生浓淡之别的黄色效果。这是因为以铁为着色剂时,在煅烧过程中就会产生黄褐色或酱色。特别是在黄褐色的底色上散布着许多绿色的斑点,好像茶叶细末。它的组成和黑釉大体相似,其化学组成的特色就是铁、锡、镁含量较高。镁含量有助于烧成釉里的黄绿色晶体形成,而铁是着色剂,并影响着釉的肌理和质感。这证明铁釉无疑在呈色上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也直接影响陶瓷艺术的发展。
  钧釉首先创用铜的氧化物作为着色剂,创造性成功烧制出铜红釉,产生出美妙绝伦的釉色,并且铜在不同的温度和气氛下呈现出蓝色、玫瑰紫、翠毛釉等不同色彩效果。石湾窑变釉是善仿钧但有所创新。钧釉是上一层釉色,而石湾窑变釉却有底面之分。底釉以星珠、石墨加皮黑等;面釉是蓝斑、红釉、流动白等多层施釉装饰的一种高温施釉方法。经窑变的自然流动在高温中相互渗透重叠而生成变化莫测的釉色,更多体现在利用面釉中各种金属元素含量的不同,以及烧成气氛不同,获得+多种窑变效果,使之在仿钧中有所创新。
  4 铁釉、窑变釉的发展过程
  中国高温花釉,始于唐朝,是钧釉的前身,钧窑是以黑釉或黄釉为底釉,上施蓝斑、褐斑、月白斑等多层施釉装饰的一种高温陶瓷釉色,钧窑釉色莹润,五彩缤纷,并首先创用铜的氧化物作为着色剂,产生出美妙绝伦的窑变釉色。我们知道铁元素与小量氧结合时会产生一氧化铁,釉色会是黄、褐、黑的变化。随着含铁的量增加,还原越来越困难,釉色变成褐色,甚至是黑色的釉。在氧化烧时,铁釉的品种也很丰富。釉色有茶叶色、紫金色、天目釉等,影响铁的釉色除铁原料用量外,还有是基本釉的配方以及烧制的条件。
  明清时期高温铜红釉的烧制工艺有了极大发展,景德镇颜色釉最突出成就就是紫红釉。釉厚如脂、光莹鲜艳、呈色稳定、釉面匀净一致,它都是在钧釉窑变工艺的启迪下发展起来的。
  明代著名的仿钧釉是石湾窑变釉。当时的陶工多是从河南迁来,他们带来了中原地区的陶瓷技术和先进经验,最大的特色是善于模仿宋代各大名窑的产品,从材料的运用、技法的处理等方面都仿得惟妙惟肖。并且石湾技师们自身不断学习和研究,更重要的是融入各种本土元素(如材料)。从存世作品来看,黄釉、酱釉、天目釉等均属于铁釉的一类,而像石榴红,则属铜釉系列。也就是说铁釉和铜釉是石湾窑变釉主要的两大釉色系列。善仿善创是石湾窑变釉发展的精髓。今天我们在遵循先人善仿善创外,在学习和发展石湾窑变釉上一定要在本土的材料上加以研究,才能发展出更具时代要求的工艺配方。并且充分依靠高校硅酸盐专业的教授的知识对石湾窑变釉进行分析,详细分析其化学成分并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筛选出最佳的配方应用到色釉烧成中。只要我们从釉的研究、原料的认识、加上烧窑的技法学习,技术手段的开始,或许对于不断探索发展石湾窑变色会有一定的帮助。若能以科研力量促进釉色发展,来配合石湾陶艺家的独特的造型艺术及坯泥质地,无疑可以提升石湾陶艺作品的创意性、艺术性和价值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36855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