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媒体 新生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本刊编辑部

  2013年,《数说北京》栏目在北京电视台财经频道的首播时间为每周日中午12:30,重播时间为次周六中午12:30。同时该栏目也在数字电视北京之窗、置业频道等多个媒体平台循环播出。
  背景故事:记账本的“变形记”
  市民小李作为新媒体实实在在的受益者,提起新媒体所带来的便利,感受颇深。这都源于他的一个特殊身份——记账户。
  小李的工作任务就是把每个月的收入、支出,分门别类地详细记录在册,为统计部门的数据统计做积累工作。其实,这是一项听起来轻松,做起来容不得半点马虎的工作,因为小李所上报的数据作为一手资料直接关系到日后政府统计数据的准确程度。每个月小李记好一本账后,账本都会由统计系统的工作人员上门收走,新账本也会同时发下来。
  据小李介绍,对于手工记账来说,即便是自己再小心,也难免会有疏漏。比如,从前在超市购物,需要把小票收集起来,回到家后再记录到账本上。但是偶尔小票也会丢失,这就导致账本中所记录的数据并不十分准确。2012年11月,习惯了纸介质记账的小李万万没有想到,例行的新账本被一部手机所替代。自从用上手机记账后,小李工作起来更加得心应手了。他兴奋地对记者说:“现在无论是在办公室,还是外出购物、旅游,都能做到随时消费、随时记录。”此外,手机中的统计功能让每月的收入、消费一目了然。在保证数据记录准确的同时,又有助于自家理财,平衡收支。
  从纸介质记账本到手机电子记账,从传统的报表到现在的数据联网直报,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互联让数据采集更加快捷、准确,一方面为像小李一样的统计记账户提供了工作上的便利,另一方面也有效保证了源头统计数据的准确。
  嘉宾观点:
  观点1:新媒体势不可挡——纸质阅读时代或将退出历史舞台
  王齐国:一般来说,文化创意产业分为传统文化产业和新兴文化产业两部分内容。以出版产业为例,它作为传统文化产业内容中的一部分,所面临的市场会越来越小,这是因为我们的阅读介质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我们甚至可以做出更为大胆地设想:书本报刊的出版终将会退出阅读的历史舞台,它将会被新的读书载体——移动终端平台所取代,这是IT技术支撑下带来的新变革。新兴业态的异军突起使其与传统业态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因为数字内容的提供将为移动终端开拓出更加广阔的空间。从个人层面来讲,我更看好数字新媒体所提供的可以让我们实现工作、生活、学习、娱乐等方方面面,全方位一体化的新模式。
  观点2:新媒体信息传播——从“简单复制”到“量体裁衣”
  朱煦:从新媒体近年来的发展看,它的内容承载形式也在逐步地发生变化。我们不难看出,最初在新媒体上所发布的信息,只是简单地把其他介质上的内容转换到新媒体这种新的传播媒介上来。比如,最初书本上的文章,是依托纸介质存在的,新媒体出现后,同样的内容被转换到新的媒介上。而现在我们更多看到的是专门为新媒体这样的载体量身制作的节目。以微广播剧为例,与我们熟悉的广播剧不同,微广播剧的时间长度为3~5分钟。这么短的时间长度如果放在传统的媒体中很可能被淹没,但如果放在新媒体上就会魅力无穷。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没有很充裕的时间去欣赏一段长达30分钟的广播剧,但三五分钟就能向人们传达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这更符合新媒体的传播特点。
  观点3:软硬件兼具——北京的肥沃土壤滋养新媒体成长
  王齐国:纵观全国,北京的新媒体发展毋庸置疑处于各大城市的前列。因为北京为新媒体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沃土。首先,北京的硬件条件为新媒体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这里,集聚了大量的人才、资本、创意。而这些恰恰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最核心要素。正是由于创意的不断涌现,整个经济社会才会发生变革,而新媒体正是社会变革最好的佐证。其次,北京市政府所倡导的科技文化双轮驱动为新媒体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新媒体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撑与文化的助力,二者兼具才会为新媒体未来的发展保驾护航。新媒体不仅方便了我们的生活、活跃了我们的思维,更重要的是,加速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而相应地,社会的发展会进一步加速新媒体发展的步伐,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观点4:新媒体是把双刃剑——见招拆招是关键
  朱煦:新生事物的诞生与成长都逃脱不了它利弊兼有的宿命,新媒体亦是如此。当我们在看到新媒体所带来的生活质量的改变、消费观念的转变以及人与人之间沟通距离缩小的同时,也会察觉到,一些人虽然在虚拟世界游刃有余,在现实社会中却略显笨拙,甚至在对真实社会的参与上表现出力不从心。此时我们需要以一种客观、科学、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来审视新媒体,权衡它的利弊。此外,我们还可以呼吁社会从整体的环境构造上建立一些更有益的条件,如劳动福利、休假制度等,使年轻人不会因为依赖新媒体而放弃对现实生活的追求。
  编辑:王洛斯 / 邮箱:bianjib@bjstats.gov.cn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38826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