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发展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覃英 朱福军 唐君玲

  [摘要]通过原野调查与文献调研,对武陵山片区内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现状进行系统梳理,揭示其文化内涵,结合片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优、劣势,提出片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发展的整体规划与构想,以促进片区经济社会发展,为政府和相关单位的决策与规划等工作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武陵山片区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产业化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9-0119-02
  武陵山片区被国家列为全国18个连片贫困区之一,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于一体,是跨省交界面大、少数民族聚集多、贫困人口分布广的连片特困地区,也是重要的经济协作区。2011年10月,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规划出台,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为此,研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一、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特点与资源优势
  (一)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特点
  武陵山片区聚居着土家族、苗族、侗族、白族、回族和仡佬族等9个世居少数民族。特定的地理环境、生活实践和社会实践、历史条件、宗教、民俗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活态人文遗产。武陵山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积淀特别丰厚,其形态繁多、特色浓郁、覆盖面广,具有原生态性、地域性、文体共生性、自娱性、群众性等多种特征。据不完全统计,片区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达百余种,大部分借助于相关的民俗活动及其他文化形式而共生在群众文化生活中。因此,片区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体育自身的特性之外,带有浓郁的民俗色彩,融合于本民族的宗教、节庆、舞蹈、婚俗、丧葬等民俗文化活动之中,尚未完全剥离出来而独立存在。可见,与多种传统民俗文化形式共生是片区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显著特征。
  (二)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优势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不仅是各民族创造出来的优秀文化,也是一种宝贵资源。武陵山片区勤劳智慧的各族同胞创造了很多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蕴涵着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文化,是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民间体育活动。有的源于狩猎和征战(如土家族、苗族、瑶族等共有的射弩、武术,土家族的“毛古斯舞”等),有的源于反抗外来压迫和崇拜、纪念英雄人物(如土家族的摆手舞,湘西凤凰苗族的爬竿,城步苗族的打泥脚,江华瑶族的人龙等),有的源于农事与宗教信仰(如苗族的跳鼓舞、接龙舞、上刀山等),有的源于婚恋习俗(如苗族的八人秋,土家族的抢贡鸡,侗族的哆毽、草球等)。这些丰富而灿烂的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充满着浓郁的民族风情,是当下旅游产业发展的宝贵资源。利用好这些资源,必将不断吸引着广大游客前来观光、游览和欣赏,也必将实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弘扬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赢。
  二、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据调查,武陵山片区内很多地方因地制宜地进行了不同程度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的有益尝试,如依托旅游产业把部分项目逐步推向市场(如上刀梯、摆手舞、踩高脚等),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宝贵经验。但就整体而言,其产业化水平较低,表现在如下方面:一是缺乏统一规划、管理和协调;二是思想观念上存在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冲突所带来的困惑;三是片区交通、经济等外部环境较差。
  就现有实践中,仍存在着开展范围上,政府体育组织及旅游景区明显好于其他地区;开展内容上,娱乐和健身类明显多于户外探险、体验类;开展时间上,主要集中于民运会及民族重大节庆点;投资结构上,渠道单一,未形成多元化的社会投资格局。
  三、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体育产业发展的选择导向
  (一)建设“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体育圈”为价值取向
  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体育圈具体包括:一是充分发挥区域自然景观壮美、文化底蕴深厚、民族特色浓郁的优势,广泛开展自助游(包括越野跑、徒步、自行车、接力跑等);二是依山傍水,因地制宜开展登山、攀岩、漂流等项目,拓展片区少数民族体育旅游的内涵和外延;三是制定片区体育旅游产业整体规划,整合资源,优化项目,培育和发展片区少数民族体育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四是加强体育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政策法规,创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
  (二)继续发掘整理武陵山片区各少数民族的特色体育项目
  借助全国、省、市各级少数民族运动会这些平台优势,使更多的片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从乡间、深山走出来,登上表演舞台,迈向竞技赛场。从而提高展示水平,提升知名度,为最终实现产业化奠定基础。为此,需要在现有基础上,继续发掘整理片区尚不被人知、濒于失传的项目,把粗糙、简单、不规范的项目加以改进完善,形成特色与优势,并大力推广和普及。
  (三)大力宣传提升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体育的知名度
  一是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报刊等大众媒体,广泛进行对外宣传报道;二是建立武陵山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专门网站,全方位展示并实现资源共享;三是创办武陵山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期刊与活动简报,拓展宣传载体;四是充分利用民族重要节庆活动,增强宣传时效;五是修建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博物馆,包括展览区和表演参与学习区,搭建宣传平台。
  (四)统筹发展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相关的产业群
  片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良好发展,离不开其他相关产业群的协调支持。当下,与旅游业联手是较为有效的发展方向,也是实现两者共赢的理想途径。此外,与民族传统体育相关的表演业、器材制造业、场地设计规划业、服装生产业等,同样需要协调发展,互惠互利,提高综合效益,共同促进片区社会经济发展。
  四、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体育产业发展的整体构想
  (一)发展目标
  整体规划,完善机制,以政府为主导,社会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组建一批经营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的大型经营公司,建立若干个具有强大影响力和幅射力的大型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广场,全面推动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向着商业化、产业化的方向发展。
  (二)市场定位
  武陵山片区独特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和所处的环境,决定了市场定位的特殊性。为此,市场价格定位在中低价格水平为宜,目标人群以工薪阶层为主要消费群体为佳。
  (三)产品的市场与包装
  片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要推向市场,并被广大民众所接受,有赖于充分利用当下科技发展的成果,借鉴现代体育、音乐、舞蹈的先进手段与方法,加工、改造、美化、包装片区各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在保持民族文化特色的前提下,对服装、音乐、器材、舞台等进行改造与美化,以提高其娱乐、审美、竞技、观赏、健身的功能与价值。
  (四)产品分阶段、分类别地推向市场
  第一类是可直接市场化的项目(如高脚马、射弩、抢花炮、打陀螺等),特点是既具备较为成熟而规范的竞技规则,又极具观赏性、竞争性和娱乐性;第二类是需要进一步改造与包装就能市场化的项目(如摆手舞、苗鼓、磨秋、轮秋、跳竹竿等),具备较强的观赏性、竞争性和娱乐性;第三类是尚不市场化条件,仍需继续挖掘培育的项目。
  不同类别的项目可进行分类开发上市:如观赏型(舞狮、舞龙、陀螺、秋千、上刀梯、陀螺、土家武术、瑶拳、侗拳、猴鼓舞、爬坡杆、舞龙头、过火链、舞花棍、霸王鞭、矛古斯、打镏子、八宝铜铃舞、肉莲花);游客参与型(秋千、磨秋、掷石子、射箭、射弩、打泥脚、跳竹竿、摆手舞、抢花炮、拉鼓、打铜鼓、板鞋竞技、跳花灯、背箩球、掷鸡毛、打旗公、掰手劲、哆毽、打灰包、踢毛菌、抵杠、同顶、抓活鸭、踩石轮、打飞棒、打禾鸡、抢贡鸡、大象拔河);日常健身型(摆手舞、苗鼓、霸王鞭、壮拳、瑶拳、侗拳、八宝拳、打草球、鸡毛球、跳绳;休闲型陀螺、射弩、鸡毛球、秋千、码棋、三三棋、裤裆棋、划船;探险型登山、攀岩、漂流、探溶洞、爬树、划船、骑马、狩猎、潜水、漂滩);旅游商品(霸王鞭、弩、陀螺、飞棒、灰包、少数民族武术器械、民族乐器、民族体育画册、录相、VCD等)。
  五、结语
  武陵片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发展能够促进片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可持续发展,丰富片区的旅游资源,提升片区经济和社会效益。在开发片区特色民族体育产业资源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其民族性、原生性、多样性的文化优势,统筹规划,合理安排,整体推进,形成合力,以实现规模效应与综合效应双丰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45052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