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美术类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实效性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研究解决如何提高美术类学生不同层次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如何设置班级的形式,针对性教学;根据学科专业不同,如何设置授课模式和设定教学目标;如何完善和改进大学计算机课堂教学的内容;如何促进后续不同专业课程中的计算机应用:如何编写适应美术类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材等相关问题。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实效性研究
  0.引言
  随着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正在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美术类学生这种情况尤为突出。因为他们的课外时间,需要大量地投入到专业训练中,所以针对在升学考试中不占比重的计算机内容,往往根据个人兴趣及专业特点不同,会使得他们在计算机的使用上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一般而言传统美术专业(国画、油画、版画、雕塑、书法)的学生对计算机的使用相对较弱甚至抵触,而设计类专业学生在对计算机的学习态度上就比较积极,也会较早地自学一些专业软件。
  计算机作为一种“越用越会”的技术,对于那些本身基础较为薄弱,在使用过程中容易遇到障碍从而更加抵触的人而言,其计算机水平相较于其他人,往往在各个方面都显得落后,而有些最开始仅仅是因为兴趣或者娱乐等目的开始接触计算机的学生,也会因为使用的深入,开始对其他领域感兴趣,从而进一步提高其计算机水平。
  而我们所面对的,往往就是这两类学生,水平的层次不齐导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速度、难度、深度很难把握,讲得慢,水平较好的学生不爱听,讲得快,水平较差的学生听不懂,使得我们的教学往往只能照顾到水平居中的学生,而这种课堂教学程度对两极化的学生往往是不利的,水平较高的没有进步,水平较低依旧茫然。
  目前,围绕高校大学计算机课程体系主题进行的研究与探索已有许多。有高职院校、文科类院校等,但是针对美术类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研究尚为少数,尤其在网络时代背景下,适合美术类高校学生学习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以及专业技能的课程体系没能建立。
  1.美术类高校计算机课堂教学的现状
  (1)如今计算机非常普及,新入学的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对原有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不感兴趣,学生认为计算机基础知识与所学专业无关,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2)美术类高校学生使用的教材和普通高校使用的教材均一样,教师无法针对根据专业特色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对教师备课有所局限。
  (3)从事一线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师大多是计算机专业毕业,对艺术和设计不了解,在课堂教学案例中不能很生动地展现出其艺术性。
  (4)课堂授课模式比较单一,基本是教师讲解,学生练习。学生不能有效地参与到案例的分析,时间一长,教师只是授课的机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降低。
  这些现状必然影响教、学相长,应尽快建立美术类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课程体系,形成具有美术类专业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和理论。
  2.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内容
  课堂教学体系建设分两个方面:
  一是公共计算机基础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二是与专业相结合的计算机教学,注重运用计算机科学解决学生专业方面的问题。尽管专业内容不同,研究方向各异。但在使用计算机进行艺术创作上有着共同的需求,学习计算机的有关原理知识,掌握现代计算机艺术创作的工具,是美术类学生在大学阶段必备的基础。在信息社会中,美术类大学生应不仅是一名“画家”、“雕塑家”、“音乐家”,还应是懂艺术、会设计、能应用的“计算机艺术家”。
  课堂内容的改革:采用传统型+网络型+创作型。
  (1)传统型:是大学计算机的基本内容,每个大学生都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2)网络型:是美术学院的学生通过网络得到的艺术学习和交流。通过网络可以搜集资、共享资料。
  (3)创作型:培养目标是能够使用计算机进行专业创作或具有与专业相关软件的使用能力。美术院校专业较多。专业软件也非常多,如何根据专业特点,确定计算机软件教学方向、设计安排教学课程是摆在美术院校计算机教师面前的难题。
  班级组成模式改革:专业班、免修班。
  (1)专业班:目前我校的专业课分班是以同专业进行的,而文化课又以文化班进行分班,这就造成文化课在一起上课的学生,他们的专业不同,这对于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带来了困难,教师很难根据不同专业的情况讲解案例,分析软件的操作性。所以计算机课程也应该以专业分班一样进行授课,针对同专业的学生一同讲解。
  (2)免修班和必修班:免修考试实行学生自愿报名参加的办法,学生自行到校园网站下载免修申请表,公布报名情况,由教务处和实验教学管理部制定免修考试大纲,安排考试,学生参加测试,若测试通过者该课程免修通过,取得学分,并且自愿申报参加第二学期计算机提高班(计算机语言或程序设计课程)的学习;若测试未通过就要参加该课程的学习,根据学生情况给予分班教学,才能取得学分。
  课堂授课模式改革:
  (1)探究式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负责设计问题和创设情境。学生在自主探究、寻找答案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构建。例如可以在《个人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这一章节授课中采用这种方法,设定硬件配置价格,学生自主参与实践调查获取硬件知识及配置,给出配置单及评价。并归纳小结。
  (2)合作式教学模式: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组为单位完成教学任务。例如可以在《网页设计与制作》环节中,体现团队合作精神,合理分工、素材、编排及软件的应用,学生共同参与,给出任务报告,总结利弊,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3)讨论式教学模式:教师预先设置某一探讨主题,例如对微信与QQ聊天工具的认识和区别,学生主动通过网络、书籍等渠道去详细了解该主题的相关信息,在课堂上各抒己见,学生相互获取知识,教师给予一些提示或设置相关的材料,对学生阐述的情况作总结,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挖掘计算机最新的科技信息。   (4)集中分散教学模式:把几个班的学生集中一起进行讲解,例如对计算机历史、计算机艺术的历史这类纯理论的教学内容,通过课件或播放相关视频资料让学生生动地了解历史,真正了解计算机。然后分散到每个班浅谈体会。这样既化解了教师枯燥、重复的理论讲解,又展示出形象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学生也获取了知识。
  我们以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手段、教学管理、考试形式、实验改革和教师自我提高在内的计算机基础类课程教学全面改革:以立体化教材、多媒体课件和现代网络为依托,将所得的阶段性成果及时应用于理论和实践教学中。
  3.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实施方案
  从教学人数上进行改革:计算机基础课程中有大量的软件需要讲解,软件讲解过程中需要详细阐述其用法、案例分析,每个班安排人数过多,教师在辅导学生学习中就力不从心,所以应开设30人为标准班教学效果应该好一些。
  从教学的周课时安排进行改革:对所学软件只有通过大量的操作及练习才能掌握,所以在原有的周课时基础上增加2课时为学生的实践课,教师做辅导,主要进行对软件的练习。
  从教学内容上进行改革,理论内容扩充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概念、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基本工作原理、计算机内部多媒体信息的处理;包括二进制的基本概念及简单换算、文字在计算机中的表示和处理、计算机对音频、视频的处理以及计算机网络与Internet:包括计算机网络的分类、数据通信基础、网络信息安全、因特网及其应用以及计算机软件的概念、技术与分类;包括操作系统、程序设计语言及语言处理程序、数据库、信息系统的开发与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安全等。
  增加美术类各专业应掌握的基础软件,平面设计类包括Photoshoo、Corldraw,动画制作类COOL 3D、Flash,音像处理类Cooledit、Videostudio等,为专业学习作铺垫。通过以上这些内容的学习,既能够为学生构建一个比较完整的信息技术科学体系,又能够为学生在日常生活和专业构建一个基础体系。可以通过开设选修课。
  从教材上进行改革:编写符合美术类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材。
  从教学环境进行改革:及时更新软件版本,及时处理硬件故障,保证正常的教学使用,网络化的考试、练习环境的构件,构建教学网使用FTP:提交作业、课程学习报告、制作教师个人主页、提供教学资源下载、答疑、讨论。
  4.结语
  探索美术类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实效性研究,对学校培养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仅就公共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课程内容和设置体系改革、授课模式等提出了一种设想,希望能在美术类高校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和实践中不断完善,也籍此与同行交流。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00739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