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运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靓丽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作为一名职业学校信息技术的教育工作者,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和素养,就变得尤为重要。其中“任务驱动”教学法已逐渐被广大信息技术教师所熟知,并广泛运用于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但究竟什么是“任务驱动”,这种教学模式又应如何设计等问题,本文试图在这方面做一些探索。
  【关键词】任务;“任务驱动”教学法;自主探究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作为一名职业学校信息技术的教育工作者,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和素养,就变得尤为重要。围绕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核心,强调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式,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提倡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学习方法。如何在教学环节中体现这一点?根据本人实践教学中获得的经验,认为“任务驱动”这种教学模式,非常符合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特点,以下是本人的一些粗浅认识。
  1.什么是“任务驱动”教学法
  一般的意义上的“任务”就是需要通过某种活动完成的某件事。而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任务”是指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完成的一些事。例如,“任务”可以是一幅图形、一篇文章、一张表格、一个网站等。那么所谓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一个核心的任务展开学习,在明确的问题动机的驱使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运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过程,且在完成指定任务的同时,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成就感。
  2.如何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蕴含在每个具体的任务之中,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并通过思考、相互探讨,加上教师的适当指导,自己最终解决问题。这样既完成了任务,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最为珍贵的是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学会了如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分为四个阶段,即“提出任务—分析任务—完成任务—评价任务”。下面以“制作大熊猫电子报刊”为例,从这四个阶段进行简单说明。
  第一阶段:提出任务。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教学目标,首先把课程内容由浅入深的分成若干个模块,再每个模块中灵活地嵌入生动有趣的任务,这样既能大大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关的网络操作技能,适时给学生们提出了“通过网络搜索大熊猫相关知识,制作出电子报刊,然后把完成的作品发送到教师邮箱”的任务,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任务中,包括了计算机网络操作的一些相关基本技能,如怎样通过互联网搜索大熊猫的相关知识和图片,在同学们带着对大熊猫世界的好奇中,实现利用网络进行搜索相关图文资料,然后运用WORD制作出电子报刊的任务,最终把制作完成的电子报刊完整地发送给教师,教师对学生作品进行综合评价。教师应提示学生们将这个较大的任务分解成一个个小的任务模块。在完成各个小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们不仅提高了利用网络搜索信息的实际应用能力,而且进一步巩固了运用Word编辑图文的操作能力。
  第二阶段:分析任务。
  学生接受了这个较大的操作任务后,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使学生们对每一个小环节都有明确的认识,确定解决问题的方向和具体实施方法,根据分析讨论把任务分为四个小环节来实现完成,分别如下:
  (1)在互联网上搜索大熊猫相关知识和图片。
  相关技能要点:IE浏览器的应用、利用搜索引擎查询资料。
  (2)将最满意的大熊猫知识和图片保存在WORD文档中。
  涉及的知识点:保存网页或部分内容。
  (3)使用WORD文档进行排版,制作完成电子报刊。
  相关技能要点:WORD的应用、图文混排的方法。
  (4)将最终作品通过附件形式发送到教师的邮箱。
  相关技能要点:电子邮箱的运用、收发电子邮件的方法。
  通过以上四个较小的任务,使学生明确了任务,产生了一种积极完成任务的动机和兴趣。根据对每一个小任务的分析,通过分析过程使学生们在学习中能够主动的发现问题、积极的分析问题,合理的解决问题,逐步地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渐渐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最终完成 “制作大熊猫电子报刊”这个较为复杂的任务。
  第三阶段:完成任务。
  在这个阶段中,教师只是起到辅助的指导作用,重点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教师的指点下进行自主学习探究,相互分析讨论,最终完成本任务。教师在各个任务环节起到合理的引导作用,并以辅导为主要教学形式,使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技能,通过分析合理运用,并自主完成。当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遇到挫折、难点的时候,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寻求帮助,这样既能够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的能力,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
  第四阶段:评价任务。
  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情况和能力检验的最有效,最直接的一种反馈途径,同时能够清晰反映出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利用所学技能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评价的形式可以分为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两个阶段。首先将最终完成的作品在小组内部进行相互展示,在组内进行互评,根据评价结果进行合理完善,最后将修改后的最终作品发送到教师邮箱,由教师进行评价,教师根据学生作品和学生情况做出点评,使学生通过评价提高学习兴趣,并通过教师的评价使学生认清自己不足之处,并加以完善,最终体会到完成作品的喜悦和成就感,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方式的综合运用
  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丰富多彩,也正是由于课程内容的不同,加之每个学生情况的差异,采取的教学方式也就随之多样化。就算某一种教学方法再优秀合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活动也不可能只局限于某一种教学模式,如果只采用某一种教学模式,学生很容易被局限在一种固定的模式之下,缺少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所以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
  总之,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仔细推敲每个知识点、统筹兼顾,给学生设计和建构出一系列的可操作性强的“任务”,每个“任务”都要依据学生的特点和兴趣来设定,因为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有难度的任务学生也有热情去探索研究,这样一来,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科]
  【参考文献】
  [1]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研究,2008,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33549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