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教育公平视野下我国西部贫困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困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红霞 高雪春

  摘 要 随着社会文化的巨大变迁,我国学前教育领域的不公平现象日益凸显,成为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尤其是处于弱势地位的西北贫困地区的学前教育公平。西部贫困地区学前教育的不公平现象中的突出问题,应通过设置西北贫困地区学前教育专项发展基金的政策加以调整,还需改革人力资源配置机制、加强幼儿园课程与教育质量的监管。
  关键词 西部贫困地区 学前教育公平 弱势群体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我国西部地区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由于受地理、人文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与教育联系紧密的各种社会因素却相对落后,学前教育领域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尤其明显,这必然导致西北贫困地区无论在教育条件还是在教育质量上都难以同发达地区相比,使数量众多的贫困地区幼儿在学前教育阶段享受不到处于发达地区幼儿享受的教育资源,影响教育公平的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简称《规划纲要》)提出:“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关键是机会公平,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众,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如果不迅速改变西部贫困地区学前教育的这种困境,将不利于这些地区孩子的健康成长,也不利于建设和谐社会这一伟大目标的实现。
  1 内涵探讨:教育公平与学前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一个古老的理念,我国教育家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便是对教育公平的理性追求。从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教育公平内涵的定义来看,研究者大多从受教育者接受教育机会的均等、教育过程的均等、教育结果的均等和教育影响生活前景的均等方面来分析教育公平问题。
  教育公平理念引入学前教育领域,其涵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幼儿的入园机会均等,主要表现在幼儿享有最基本的受教育权利和教育资源配置;第二,幼儿接受教育的过程均等,主要表现为幼儿园课程资源的建设与选择、幼儿教育活动过程中的师幼互动是否均等及幼儿教育评价等方面。
  2 透视现实:当前西部贫困地区学前教育发展弱势的具体表现
  2.1 幼儿入园机会不均等
  学前教育公平的首要要素是幼儿的入园机会均等,表现为所有幼儿不论家庭背景、经济状况、身体是否残障等,都能够平等地享有学前教育的入园机会。《规划纲要》在“学前教育”专章中指出,“到2020年,全面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这充分表现出我国政府在保证幼儿接受学前教育机会均等方面的决心,也反映出我国幼儿入园率在不同地区的差异显著。
  我国西部贫困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滞后、学前教育社会机构的资源缺乏以及学前儿童家长教育理念等因素的制约,大多数幼儿只能接受以家庭教育为主要教育形式的学前教育。以G省T市为例,共有幼儿园280所,在园人数共计99539人,入园率不足40%,凸显出城镇的“入园难”问题,交通比较闭塞的农村地区,适龄幼儿“无园上”的问题更是实现学前教育入园机会均等的瓶颈。
  2.2 幼儿教育资源配置极度欠缺
  幼儿的入园机会均等除了幼儿享有平等的学习机会之外,还表现为所有幼儿平等地享有幼儿教育资源。我国幼儿教育资源主要指为实施幼教事业而设置的社会教育机构以及这些机构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
  “让更多的孩子上幼儿园”历来都是我国幼儿教育行政规划决策的立足点,应该说我国在法规政策上是比较重视幼儿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问题。为了解决经济发展与人民群众接受幼儿教育之间的供需矛盾,1988年我国确定了幼儿教育“通过多渠道、多种形式发展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方针。自此以后,我国幼儿教育的办园主体逐渐趋向多元化,在一些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学前教育社会机构设置的数量及规模都得到了很大发展。
  然而,这样的发展趋势就导致了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带来的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极度不平衡,与经济发展较发达地区相比,西部贫困地区学前教育机构设置仍然没有普及,硬件设施不够完善,软件配置也极为不合理。仅以幼儿教师资源配置为例, G省T市共有幼儿教职员工2193人,在园人数共计99539人,师幼比高达1:46。其中专任教师仅1314人,大专以上学历的894人,高中以下学历的420人,其中代课教师643人,幼儿教师的学历配置制约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的过程均等。
  2.3 幼儿教师专业素质不高、专业发展机会少
  幼儿教师是整个教育过程的实施者,幼儿教育质量高低的关键就在于幼儿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从总体上看,我国西部贫困地区幼儿教师师资队伍的共性问题突出表现为幼儿教师的基本素质不达标、学历普遍较低、综合素质低下,大多数幼儿教师没有接受过专业教育,缺乏必备的幼教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
  G省T市共有幼儿教职员工2193人,其中专任教师仅1314人,大专以上学历的894人,高中以下学历的420人,代课教师643人,幼儿教师的学历配置制约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的过程均等。并且,该地区托幼机构大多数是民办幼儿园,占到幼儿园总数量的61.1%,管理者多关注招生与收费,缺乏科学合理的幼儿教育发展和管理理念,少有或没有组织教师学习幼教理论,连正常的园内教研活动都不能保证,更谈不上幼儿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
  2.4 幼儿教育质量亟需提高
  西部贫困地区幼儿接受的教育存在两方面的屏障:一方面因幼儿入园机会不均等、学前儿童家长素质不高等因素造成幼儿教育发展滞后;另一方面因学前教育社会机构办园质量不高而接受不规范的幼儿教育。目前,西部贫困地区的幼儿园教育教学极不平衡,要么“重教轻保”,完全忽视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及规律,高结构化教学特点明显,“小学化”倾向严重;要么“只保不教”,采取“保姆式”的管理,忽视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忽视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不能促进幼儿在“最近发展区”内更好地发展;要么“不保不教”,缺乏教育意识,采取“放羊式”教育,对幼儿放任自流。如此的教育质量势必影响到幼儿接受教育的过程均等。   3 可行策略:促进西部贫困地区学前教育公平的建议
  3.1 为西部贫困地区设置专项发展基金,推进学前教育的普及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政府的政策是将有限的教育资源分配给处于优势地位的少数群体,并且以“效率优先”的原则追求教育质量的提高,这样就隐形地加剧了学前教育的不平衡。在目前学前教育资源不足的现实条件下,为了确保幼儿的入园机会均等,实现教育“起点”的公平,应明确发展的重点,把有限的教育资源用于大力推进农村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普惠性幼儿园的建设上,积极推进学前教育的普及程度。这样,政府通过“弱势补偿”将公共教育资源更多地倾向于弱势群体(比如贫困地区幼儿)来消除教育机会的不均等,这样的教育经费投入才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这样的正确一旦确立并实施,必然带来一系列学前教育政策制度的改革与调整,如社会学前教育机构的数量分布、硬件设施以及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的相关政策。
  3.2 改革人力资源配置机制,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教育资源配置除了公共的硬件资源之外,决定幼儿教育过程均等的关键因素是幼儿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首先,应提高西部贫困地区幼儿教师的待遇、确保该地区幼儿教师的合法权益,吸引优质教师资源到贫困地区工作;其次,建立并完善幼儿教师资源流动机制,实现优质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要加大流动教师的津贴补助、职称晋升等激励机制;在此,加强高等院校学前教育师资培养,通过免费师范生、定向培养以及毕业后志愿到贫困地区从事幼教工作的大学生资助等相关制度的建设,为贫困地区幼儿教师师资扩充优质师资;最后,建立贫困地区幼儿教师的轮流培训制度,并且建立教师对等式交流的网络体系,不管幼儿园姓“公”还是姓“民”,对所有的教师继续教育政策应该一视同仁,为幼儿教师提供均等的专业成长机会;还可以建立民办幼儿园与公办幼儿园的学习共同体,实现教育资源的统筹共享。
  3.3 加强幼儿园课程与教育质量的监管
  教育资源分配均衡只是教育公平的外在表现形式,教育公平的内在实质在于针对幼儿的个体差异性进行有差别的因材施教。在推进学前教育公平的过程中,向西部贫困地区的倾斜政策使处于弱势地位的西部贫困地区幼儿获得最基本的受教育权利后,教育过程均等的实现还要关注学前教育的课程建设。在西部贫困地区,各种民族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多元性,要鼓励、吸引更多的学者、专家深入到这些地区,挖掘不同地区的民族文化,展开适合区域幼儿发展的本土化课程的研究和开发,实现理论引领实践、在实践中提升理论的双赢局面。通过“课题研究”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幼儿教师向“研究型”教师发展,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推动教育公平的最优化发展。
  本文系铜仁学院启动基金项目“民族地区县域民办幼儿园的生存状态及良性发展机制研究”(编号:TH1111)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庞丽娟.中国教育改革30年——学前教育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 洪秀敏,罗丽.公平视域下我国城乡学前教育发展差异分析[J].教育学报,2012(5).
  [3] 姜盛祥,胡福贞.教育均衡视野下我国幼儿教师的配置与流动[J].学前教育研究,2011(7).
  [4] 张婕.对我国学前教育公平性的审思[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6(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45623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