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职业教育改革:培养综合人才,服务行业发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赵永霞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围绕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构建新型课程体系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在正确审视高职教育“高素质”和“高技能”双重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学习并借鉴国内外高职教育课程建设理论与方法,从课程体系结构的内在关联性和生态整体性出发,运用系统论方法,提出“双基导向”的课程范式改革理念,推进专业课程和公共基础课的同步协调改革,寻求整体育人价值的融合,探索构建了融合素质教育与专业技能培养于一体的新型高职课程体系。
  为培养学生过硬的专业技能,实现专业不同方向人才分流培养,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开发理念,打破传统学科体系框架,遵循学生认知与职业成长规律,分析提炼出大类专业及各方向的典型工作任务,并梳理出专业不同方向具有共性要求的典型工作任务,以学习性工作任务为载体,构建“公共平台+专业方向”共享开放的工学结合专业课程体系。让学生通过经历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获得职业能力、意识和方法,通过合作学习,学会交流与沟通并最终形成综合职业能力,有力地保障了“职业人”培养目标的实现。
  学院积极贯彻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要求,同时基于当前高职学生的共性特点和实际需求,以培养具有高素质的“社会人”为目标,在引导“学生学会做事”的同时,强调引导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按照“基于社会生活过程”的公共基础课程开发理念,围绕学生未来积极参与现代社会生活所必须的素质与能力要求,将典型社会生活情境(问题、情景、事件、活动、矛盾)转化为学习情境,系统设计了由思想政治教育类、身心健康类、审美与人文类、就业与创业类、生活通识与通用技能类课程群等构成的公共基础课程体系,并按必修与选修方式交叉实施。该项目的实施帮助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在培养“高素质”和“高技能”人才的道路上实现了一个跨越。
  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与名企深度合作,共建工学结合三级平台
  作为省级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现代纺织业高技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基地,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尤其是与区域内龙头企业深度合作,共同探索高素质技术技能型纺织人才的培养模式。2007年,该校与江苏悦达集团等著名企业开始进行深度合作,积极探索董事会领导下的办学实体“悦达学院”的运行机制,校企共建“生产性校内实训基地”、“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厂中校)和“科技研发中心”三大(级)实践平台,共同实施工学结合、融教学做于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共同开发教材、共商专业规划、共建实训基地等举措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逐级提升技术技能,提升其技术创新能力。项目成果主要以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立项课题《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三级平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2008—280)及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课题《苏北纺织业校企合作模式与运行机制的研究》(07SJD880049)为依托,对校企合作体制、工学结合模式、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机制与路径进行了实践和理论探索。
  据介绍,自实施该教学改革以来,受益学生已达5 832人,就业竞争力不断增强;校企共建产学研战略联盟和合作基地40余个,申请专利45项,合作项目达到190个。
  至2010年底,两课题分别通过专家鉴定,经江苏省教育厅批准同意结题,教学改革成果经过两年推广实施,成效显著,先后被《新华日报》、江苏教育台、江苏教育网等多家主流媒体报道。2012年,该教学改革研究成果荣获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扬州职业大学:工学合一的《服装成衣工艺》教学改革
  服装生产技术是服装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综合性很强,不仅在专业课程设置中起主导作用,而且也是服装生产企业技术的核心部分。为了帮助学生有效掌握服装生产的专业知识,提升就业竞争能力,扬州职业大学服装专业于2008年12月申报了服纺教指委启动的首批“十一?五” 高职高专服装纺织类专业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基于工作过程,工学合一的《服装成衣工艺》教学改革与实践”,并获立项。该课题研究旨在打破传统学科课程体系,按照“完整的工作过程”进行综合性和案例化的教学项目开发,力图使学生在加入工作行列后,既能迅速地完成工作角色的转换、胜任工作需要,又能主动学习解决工作中的各种实际问题,不断提升职业工作能力。
  课题于2011年12月完成,构建了项目化的课程体系,整合了教学内容,变革了师生关系,建立了校内外实训基地,创新了课程评价方法,并于2012年10月被评为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服装成衣工艺》课程经过几轮的改革与建设,从先期的以“知识体系”为主导的《服装工艺学》,经中期的强调“技术应用”为特征的《服装成衣工艺》,逐渐演变成目前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服装成衣技术》,该课程已于2009年6月被评为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纺织服装教学指导委员会重点建设精品课程。
  在教学中,教师运用专业软件进行虚拟加工教学,如根据成衣生产任务在电脑上编制流水线,摆放各种机械设备和配置员工,进行虚拟生产车间的布置和管理。同时建立了课程网站,在项目学习结束后,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充分利用课程网络资源,进行项目讨论和练习。
  为达到成衣技术课程的技能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演示法。此外,还采用仿真教学法,即按企业成衣生产形式布置实训室,在课堂上建立了一个虚拟企业、虚拟车间,变课堂为企业,让学生在仿真的学习情境下,完成项目任务。虽然企业是虚拟的,但项目方案及相关资料均来源于企业一线,学生所要完成的任务,与实际企业要完成的内容、步骤、方法等完全一致。
  项目坚持学生理论和实践“双强”的原则,将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进行有机结合,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在校内,项目设立了近4 000 m2的服装生产实习厂房,能够供200名左右的学生同时进行服装工业制板与服装成衣制作。拥有以数字化应用技术为核心的CAD模拟实训室,配备了两条西裤生产线的成衣制作实训车间、一体化教室、成衣造型设计实训室,并设有服装定制工和服装CAD两个职业技能鉴定所。在校外,项目组与企业合作建立了数十家校外实训基地,为成衣技术课程的实践教学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同时满足学生体验企业文化的需要。
  通过该课题的研究,不仅帮助扬州职业大学服装专业的老师更加深入地掌握成衣工艺课程对应的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要求与素质要求,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有效提高了服装专业学生适应社会相关职业岗位的能力。此外,由该课题研究形成的“基于工作过程”课程改革建设方法,在该校其他课程的改革建设中也得到了较好的应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48371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