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如何创新思维增强经济新闻报道可读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凯

  摘 要 经济建设是新闻报道的重要内容之一。枯燥数字、形式单一、语言生硬等写作顽疾,在当前的经济新闻报道尤其是地方媒体自采经济新闻报道中屡见不鲜。本文针对经济新闻报道中存在的弊端,从新闻策划、写作技巧和报道角度等方面,提出以创新的思维来提高经济新闻报道的可读性,从而形成宣传的冲击力和影响力,赢得受众的认同。
  关键词 创新思维;经济新闻;可读性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08-0016-02
  经济建设,历来是新闻报道的重要内容之一,各地各级新闻媒体每天都组织安排众多编辑记者,拿出大量的版面和时段用于经济题材类报道,涌现出了以中央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经济半小时》、亚洲电视国际台经济快讯等一批经济资讯知名栏目,由此可见,经济新闻在各类媒介新闻传播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然而,枯燥数字、形式单一、语言生硬等写作顽疾,在当前的经济新闻报道尤其是地方媒体自采经济新闻报道中屡见不鲜,大量稿件所反映的多是工作成绩、一般经验,“数字加成就”的报道范式,时效性、可读性不强,往往落后于经济飞跃发展实际的后面,难以赢得受众的认同。
  当前的时代是一个不断变革的时代,重大经济题材的报道会逐步增多,如何才能让经济新闻报道避免写作平淡,能够出彩出新呢?笔者认为,要用创新的思维去策划每一个选题,以创新的理念去采编每一篇报道,跳出常规思路和模式的桎梏,经济新闻报道必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1 深广度的新闻策划
  经济新闻报道中,选题和策划的成功与否常常成为报道成败的重要因素。只有通过精心的策划,主题鲜活、创意新颖、形式多样,这样经济报道才能够出奇制胜,激发起受众的接受兴趣,从而形成较大的冲击力和影响力。
  作为经济报道记者,除了有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过硬的政治素质以外,还必须要有对经济生活现象的新闻敏感。一篇好的经济新闻,既具有平民视角,在日常经济生活中发现报道题材,同时又能高屋建瓴,能够从普通的新闻事实中发掘深度的新闻价值见人之未见、想人之未想、言人之为言。这就要求我们经济新闻记者,要有强烈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宏观意识,对经济现象所涉及的各种关系和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的、全新的的思考,善于发展经济现象的新联系、新规律,灵活运用去把握事实和评价事实,在报道的广度和深度上加以拓展。要根据经济事件来确定最佳文体、最佳形式来表现,从全篇布局到素材筛选,从现场主持到同期采访,一切表现手段都要精心策划、反复斟酌,力求主题鲜明,通过及时准确、内容详实的新闻报道,解答群众在经济生活的疑难困惑,帮助群众正确理解国家经济政策,正确对待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以及所带来的问题,使得经济新闻报道获得最好的新闻宣传效果。
  2 生动化的写作技巧
  经济新闻固然具有自身的专业特性,作为地方新闻媒体要从新闻受众的角度出发,用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的语言,报道新近发生的经济现象。譬如电力、金融等行业某些特定的经济专业术语,普通大众难以理解消化,不免会形成一种高高在上的严肃表象,经济新闻的可读性、服务性自然大打折扣。因此,经济类型新闻要求记者在前期采编阶段就要突破传统思维,革新报道策划方案,创新新闻写作方式,注重与当地经济发展实际的契合度,力求文笔朴实化、报道生动化,最大程度地与受众心理相吻合,形成新闻宣传的共鸣。
  具体写作方面,从最贴近群众生活的身边事入手,以小见大、以短见长,在事件细节描写上讲究,从具体的时间、具体的人物,到具体人物的具体行为,让受众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充分感觉到新闻的事实和新闻的感染力,用看的见、摸的着的变化引人共鸣,达到经济新闻报道目的。如本台2009年12月《淮北市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农村公路建设目标》的新闻报道,正文开头就以濉溪县百善镇黄庄村民周侠荣进城购买服装为由头,“候车厅里等了不到五分钟,前往县城的公交车就过来了。如今,百善到濉溪沿线几万名农民进城都跟周侠荣一样坐上了舒适、安全、便捷、实用的农村公交车。”随后,记者把农村百姓出行状况的变化作一对比,老百姓出行的便利,交通安全的保障,继而延伸到全市农村公路建设进展情况,一一做了报道,读起来轻松,大大增加了新闻报道的可读性,更吸引人,同时也更具有说服力。由此可见,经济新闻要有美感,有说明力和感染力,必须选择好一个角度,设置群众喜闻乐见的故事情节来展示、分析经济事件,借鉴社会新闻故事化表述方式,引导受众追根溯源,探究经济现象发生的深层次动因,这种来源于基层、情境化表述的写作方式,一改过去经济新闻典型宣传、成就总结等写作模式,用一种更为透彻、亲近的方式来分析经济现象,及时反映出新闻事件的本质。
  3 多元化的报道角度
  相比较于中央级媒体注重宏观性经济报道,地方媒体则更需要深入到本地的微观经济层面上,多与受众群体沟通,有利于发掘一些贴近社会生活层面的现实问题,从全局的作用中去判断经济事件的分量和价值,把中央关注的重点、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难点与群众关注的热点有机结合起来,审时度势找准选题角度,并有针对性地策划报道,从而摒弃经济新闻报道中“老经验、老典型”泛滥的局面。如关注主导产业的选择、农副产品价格的走向、百姓就业现状等等,看似离群众很远的题材,其实都与群众工作生活密切相关。只有受众爱看、有用的新闻才能赢得读者认同。2011年3月日本地震发生后,食盐可防辐射谣言随之出现,国内多地出现抢购食盐现象,我台迅速组织记者与相关部门单位联系,先后播发了《我市食盐供应充足》、《“食盐防辐射”不科学》等系列报道,迅速平息了风波,让广大消费者吃了一颗定心丸,维护了市场稳定。笔者认为,采写经济新闻一要求实,新闻写作非常严肃而严谨,绝不能道听途说,绝不能似是而非,而是深入下去,抓取第一手素材,坚持实事求是,反对浮夸失实;其次要求新,在写作角度和写作风格上追求新颖、新鲜,个性鲜明,达到感染人、启迪人、激励人的程度;其三要求异,不能跟在前人后面亦步亦趋,不僵化保守,努力探索新的境界、新的领域、新的主题。
  做好经济新闻报道,需要创新思维。创新思维具有求异性、开放性、宏观性、问题性、前瞻性等特性,需要两个支撑点,即理论基本功和调研基本功。要在“三贴近”和“吃透两头”上下功夫,既研究大局发展与变化,通晓中央方针政策,开拓宏观视野,又能深入调查下情,了解民情民意,把握时代脉搏,把宏观与微观巧妙结合,只有不断创新思维,才能胜人一筹,写出经济新闻精品力作。
  参考文献
  [1]郭燿华胡娅莉经济新闻报道要有新思维.
  [2]龙燕宁浅论经济新闻报道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思路.
  [3]舒红李凤云突破旧模式适应新形势——地方台经济报道的当务之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49189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