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麦吸浆虫的发生与防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小麦吸浆虫是一种毁灭性害虫,危害小麦花器并吸食正在灌浆的小麦籽粒的浆液,造成瘪粒而减产。受小麦吸浆虫危害的麦田,一般可减产10%―30%,严重的可达50%,甚至几乎绝收。近年来,随著农业耕作制度的改革和立体农业的发展,小麦吸浆虫的发生范围又有回升趋势,直接威胁着小麦的丰产丰收。
  一、小麦吸浆虫的发生规律
  小麦吸浆虫有麦红吸浆虫和麦黄吸浆虫两种。一年发生一代,以幼虫在土中结茧越夏越冬,翌年3月底4月初破茧,上升到3―10cm土层中开始化蛹,小麦孕穗期前后幼虫陆续化蛹,4月中下旬小麦“露脸”时成虫分批羽化出土,成虫红色或黄色,体型像蚊子,羽化后的成虫飞到抽穗而未扬花的麦穗上产卵,卵期3―5d,幼虫孵化后从颖壳缝隙钻入麦粒内吸食汁液,造成麦子秕粒,导致减产。幼虫经过15―20d发育成熟后,便离开麦穗坠入土中,一般6―10cm左右深的表土内最多,幼虫入土后经3―10d即结圆茧越夏越冬。
  小麦吸浆虫的发生受气候、品种等多种因素影响。如雨水充沛、气候适宜常会引起吸浆虫的大发生,尤其是小麦扬花前后雨水多、湿度大,则危害重;小麦芒少,小穗间隙大,颖壳扣合不紧密和扬花期长的品种,有利于吸浆虫成虫产卵,危害也重;成虫盛发期与小麦抽穗扬花期相吻合发生重,两期错位则发生轻;土质疏松,团粒结构好,保水力强的有利其发生;粘土地和砂土地不适宜其生活,故发生较轻。
  二、小麦吸浆虫的危害特点
  (一)具有隐蔽性,小麦吸浆虫虫体小,危害隐蔽,不易发现,且受害植株在外观上与未受害的植株无明显差别,田间植株依然挺立,在农民普遍缺乏病虫知识的情况下,很容易疏于防治,而造成严重危害。
  (二)防治期短,不宜把握用药时机。小麦吸浆虫的卵期只有3―5d,孵化后的幼虫短时间即可钻入小麦颖壳危害,其防治的最佳时期仅有5d左右,因此,在准备工作不太充分的条件下,很容易错过最佳的防治时期。
  (三)危害严重,产量损失较大。据调查,受害麦田667m2幼虫量在2.5万头时,产量损失率在10%左右;667m2幼虫量在25―100万头时,产量损失率可达40%左右;当667m2幼虫量在300万头时,产量损失率可达70%以上。
  三、防治对策
  (一)选用抗虫品种。在小麦吸浆虫发生区,可选用麦芒长、多刺、挺直、小穗排列整齐、颖壳厚、内外颖结合紧密或籽粒表皮组织较厚的品种,以提高小麦的抗性。
  (二)综合运用农业防治措施。一是积极调整作物布局,合理实行轮作倒茬,推广小麦―大豆、小麦―红薯、小麦―棉花一体化种植,使吸浆虫失去寄主;二是麦收后对麦田进行翻耕暴晒,麦播时对土壤进行深耕,破坏吸浆虫的生存环境;三是加强小麦春季管理,少施氮素化肥。
  (三)药剂防治。根据小麦吸浆虫的发生危害规律,药剂防治应抓好三个关键时期,即播种期、孕穗期(蛹期)和抽穗期(成虫期)的防治,具体防治措施如下:
  1.麦播期防治。麦播前结合整地,每667m2用2.5%的甲基异柳磷颗粒剂或5%的辛硫磷颗粒剂2―3kg,兑细干土10kg均匀撒于地表然后翻耕。也可用40%甲基异柳磷或50%辛硫磷200―300ml,兑水适量,均匀喷在20kg细土或煤渣上制成毒土,于犁后耙前撒于地表,撒后立即耙平,可有效杀灭土壤中吸浆虫的幼虫。
  2.蛹期防治。一般年份,小麦孕穗期(挑旗期)正是小麦吸浆虫大量化蛹时,每667m2可用5%毒死蜱粉剂0.8―1.0kg或2.5% 甲基异柳磷粉剂2kg或40%甲基异柳磷乳油150―200ml,与20―25kg细干土混匀,均匀撒于麦垅地表,可杀死吸浆虫的蛹和初羽化的成虫。
  3.成虫期防治。小麦抽穗初期,用手扒开麦垅观察,可见成虫1―2头时,应立即喷药防治。可选用80%敌敌畏乳油50ml/667m2+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50ml/667m2,兑水30kg,或用0.2%苦参碱水剂300―400倍液,25%快杀灵乳油1000―1500倍液喷雾防治。视虫情轻重,间隔3―5d喷一次,连喷2―3次。喷药时间应选择无风或微风晴天的上午9时以前或下午5点以后。
  (作者单位:461700 河南省襄城县植保植检站)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84424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