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艺术类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近年来,艺术类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被越来越多的艺术院校所重视,但在其实践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探索,提出了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加强和改进艺术类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造就适应新世纪要求的高水平、高素质的艺术人才,既是目前我国高等艺术院校十分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高等艺术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个的主要课题。近年来,虽然许多艺术类院校及其艺术教育工作者,为之做出了不懈的研究与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就其重要性和紧迫性来说,对艺术类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还远远不够,本文拟就其多年的学生管理工作实践略抒管见。
  1 人文素质的内涵
  人文素质是由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种因素整合而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内在品质,是人的素质结构中高级形态的层次。人文素质主要涵括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和人文精神四方面,其核心理念是关注生命存在和人的尊严、价值与意义;关注人的精神追求,关注价值理性和目的理性,亦即“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思想和精神”。①随着当代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社会对艺术人才的需求,已经从单一技能要求转化为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上来,艺术类大学生除具有娴熟的专业技能外,还必须具备健全人格和实现自身和谐发展、持续发展的能力,也就是良好的人文素质。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就是要通过人文教育,以人文知识传授为基础,以人文思想培养和人文精神塑造为核心,使受教育人具有人文行为和人文思想。
  2 艺术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现状
  目前,我国高等艺术教育人文精神滑坡,艺术类大学生文化素养、人文精神和人文价值缺失现象令人担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艺术专业使然,艺术院校的学生整体文化素质偏低,学习自觉性、主动性欠缺,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淡薄。二是大学生心理障碍增多。艺术院校的学生活泼外向,聪敏易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个性张扬洒脱,情感奔放不羁。既有思想活跃,反映机敏,接受新事物快的优势,又有片面追求个性发展,行为方式自由散漫,情感起伏大的弱点。加之绝大多数学生家庭环境优越,又多系独生子女,心理素质低下,抗挫折能力较差。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复杂社会关系和沉重的就业压力,造成大学生的自我否定和自我封闭。三是精神举止甚至道德失范。部分学生行为举止不够文明、规范,玩世不恭。四是部分学生的人格存在缺陷,精神空虚,缺乏理想信念、奉献精神和团队意识,私欲膨胀,急功近利,诚信缺失。
  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艺术学科的特殊性。由于艺术学科具有极强的技术含量,决定了艺术类学生不仅需要具有先天素质,还要有后天的培养。长期以来,艺术教育强调和夸大了艺术教育技巧性的特质,弱化了艺术对人的熏陶、鼓舞和感悟生活美好功能,忽视了对学生理论性和精神价值等方面涵养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塑造。因此,在艺术类高校招生、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等等方面,十分注重学生的艺术类专业成绩,而对于他的德育水平要求过低,直接导致了艺术类大学生专业水平可以,思想道德水平不高的现象。二是人们观念、习惯以及行为上的偏见。无论是艺术教育自身,还是艺术院校的学生甚至学生家长,都把艺术片面地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一旦选定方向,就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在专业技巧上的提高上,重视技巧训练,轻视文化构成,重艺术轻人文,重专业比赛中的奖项,轻视文化知识和政治理论的学习。其结果直接导致学生对艺术的感悟力下降,对人类文化艺术深层次理解欠缺,阻碍了学生艺术欣赏水平、创作水平的提高。长此以往,后果不堪设想。高等艺术院校是以艺术知识的传播和艺术人才的培养为基础,以艺术知识的生产为重心,以艺术知识的物化为途径而构成的三大基本职能并存的高智力劳动领域。其学科性质和职业的特殊性要求艺术类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既要有扎实、精湛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又要有广博、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同时还要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心理素质。如何培养适应未来需要的高素质艺术人才,是艺术院校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积极探索和实践的问题。
  3 强化艺术类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人文素质教育关键是有人文精神之个人的形成,而不是人文知识的传授与学习,即不能等同于人文学科的教育。”②因此,提高艺术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不能单一地依赖于人文学科课程的教学,而是要把它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认识:要以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为宗旨,转变教育思想、重新定位教育目标,既要努力增设扩展艺术类大学生知识面,培养人文精神、人文素养的人文学科、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课程,改革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为启发性教学,又要营造浓厚的人文素质教育环境,创设群体教育氛围,将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专业教育全过程,使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增强艺术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1 更新艺术教育观念,树立全面发展的“育人观”
  高等艺术教育不仅仅是专业知识教育和为社会提供人力资源,更为重要的是要培养既有人文素质又具有科学精神的高水平、高素质创新人才。为此,高等艺术教育要高度重视教育在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确立(下转第34页)(上接第7页)人的理想信念、坚定人的意志品格、丰富人的文化生活、和谐人的交际关系等方面的功能。同时注重增强人文素质的教育效能,建立科学的目标和评价体系。因为人文素质教育虽然不等于人文课程教育,但人文课程教育是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所以,每一个艺术教育工作者,必须掌握高等教育的一般规律和高等艺术教育的特殊规律,深入研究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文素质教育规格,建立科学的目标和评价体系,必须具有自己独特的课程理念和可操作性的教学标准、活动方案、操作方法、评估体系等。统分结合,通揽全局,使之切合大学生的教学实际。
  3.2 提高教师人文素质,构建知识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教师是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和创造者,作为教育的主导,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具有重要作用。“教师的思想境界、学识修养、人格品质、言谈举止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价值取向,都是高尚的首先情操和健全的人格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灵魂。”③所以高校应注重提高教师的整体人文素质,鼓励教师加强学习,不断丰富跨学科知识,增加课堂教学的感染力。“对于从事文科教学的大学教师们,自身是否具有稳定的价值观念,决定着一所大学的文科教学的品质。因为在大学里,再也没有别的什么学科能像文科教学一样每天将面对各种各样的价值观问题。有时体现于学子的困惑和提问,有时是五花八门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反映到了影响到了大学校园里。大学教师本身倘无稳定的做人的价值观念,恐怕不能给出对学子有益的回答。”④在我国人文学科与专业学科是分开的,特别是在小学、中学的教育教学中,极注重高考知识的灌输,艺术教育基本停止,因而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合理,学文的不懂艺术,艺术专业的教师文化知识明显不足,这样在他们的教育教学中也就不可能渗透人文教育,导致艺术与人文的分离。因此,在学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中,应注重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拓展教师视野,把人文素质教育内容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从而加强对大学生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与塑造。
  3.3 加强人文环境建设,加大校园文化建设力度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⑤“人文教育不仅仅是人文学科教师对学生进行知识课程的讲授,还应该有一个充满人文气息的全员育人环境。”⑥大学一方面应建设良好的校园硬环境,建设有人文意蕴的校容校貌,使学生受到自然美熏陶的同时,激发热爱美的人文情怀;另一方面,围绕人文素质教育这一主题,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举办各类的读书比赛、知识竞赛、专业比赛等,使学生们通过参与活动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陶冶情操,塑造自我。
  总之,大学不仅仅是一个传播知识和教授技能的地方,还必须是一个培养具有稳定的价值观念的人才的地方。教育者应该“在实践的基础上,积累经验,比较吸收,积极探索新思路、新方法,逐步健全完善而有效的人文精神素质教育机制。”⑦
  
  注释
  ①②⑦陈清春.大学之道――论大学教育的人文精神.
  ③水梅,詹碧华.知识经济时代下对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2009.4:271.
  ④梁晓声.论大学.光明日报,2006-09-20(7).
  ⑤江泽民.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99-06-15(1).
  ⑥常全,安朝旺,王峥.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9.3.11(2):27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88251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