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网络教育对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弊端及对策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网络教育对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明显的弊端,如过多的信息造成学生主体性的迷失,导致学生思维质量的降低,影响学生社会性的发展等。因此我们要采取相应对策,扬长避短,更好利用网络为教育服务。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网络信息的技术手段迅速发展。而每一种社会化的信息媒体的出现都会对教育产生重大的影响,网络尤其如此,使得每一个关心教育的人都给予强烈的关注。
  1 网络教育与学生主体性
  网络教育从广义上来说,就是基于网络的教育。从狭义上来说,是在网络环境的支撑下,以学习者的自主建构为中心的活动。跟传统教育相比,呈现出崭新的特征,如时空、对象和内容的开放性;多样化的学习选择与路径;参与者之间的交互性等。这些特点及其功能强有力地推动着传统教育的变革与发展。
  主体性作为主体的属性,它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一个标志,人之为人的本质特征。主体性包括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个基本本质特征。①根据一般意义上的人类主体性和学生特殊性,我们把自主性、自律性、创造性以及选择作为学生主体性的基本内容。
  网络教育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形式对学生主体性产生着影响。有的学者振臂欢呼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使用;有的学者则认为网络在教育活动中使用时所带来的负面效应远大于其带来的正面效应。
  2 网络教育对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弊端
  不可否认网络教育对学生主体性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网络教育能给予学生自由,学生能自由安排学习的时间与空间,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还可以自我控制学习的过程;其次网络教育提升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自觉能动性、独立自主性和积极创造性的发展。然而,网络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在教育活动中使用时对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也会存在着弊端。
  2.1 过多的网络信息造成学生主体性迷失
  首先从网络信息的丰富庞杂来看,就容易造成学生主体性的迷失。因为网络空间的海量信息流不分昼夜地流淌着,过量信息会让目的自控能力较低的网络使用者陷入了资料的海洋中,难以找到真正需要的、经过科学归纳的、具有针对性的有效信息。而一切都想选择与一切都无法选择的迷惘会使学生产生焦虑。②
  再从网络信息的高速流动性来看,也容易造成学生主体性的迷失。网络传播的跨民族、跨国界,内容的多元与快变,不同文化信息的传播、碰撞和交融在网络里显得十分激烈。由于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成熟,不能完全正确地对信息进行理解和判断,并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选择,因此,这使他们的思想常常处在矛盾、冲突中,从而迷茫和困惑,感到无所适从。
  2.2 网络教育造成思维质量的下降
  畅通的网络“知识河流”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丰富的、超文本链接的知识,以其数字化、及时性、高精度、开放性、全球化等特征而使得网络学习者在“足不出户”的条件下可获得所需要的各种教育信息。但另一方面,由于人类日益和网络纠缠在一起,并通过网络和其他人交织在一起,使人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变成了 “电子人”。有研究指出,这些电子人整日要大量面对和处理各种信息,网络信息的丰富多彩和快速传递,使之点击不暇,无法静下心来专注于思考,或者说浅层思维多,深层思维少,对于思维来说最有价值的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网络的各种先进功能、智能化程序便成了网络人分析、处理信息所依赖的法宝,电子人依赖于网络思考降低了思考的质量,久之就便可能导致思维懒惰,弱化网络人思辨能力,进而使人脑的“心智之手”的功能退化。当网络人痴迷于网络的先进功能而滋生依赖性,降低学习的自觉能动性、独立自主性、目的自控性、积极创造性时,网络也就无助于学习者主体性的发展了。
  2.3 影响学生社会性的发展
  在网上交流,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成了“人―机器―人”之间的交流。由于网络具有跨时空和交互性,很容易使人沉溺于网络。他们在网上的交际圈可能越来越大,但在现实生活中与人的情感交流却越来越少了,从而导致人际关系的内涵和交往模式的变化,甚至导致道德与人格的扭曲。因为,人格和道德的形成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过程,是个体与社会互相作用的结果,是个体适应社会环境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网络成瘾的行为实际上就是阻碍人的社会化的发展。同时,由于网络身份的数字化和可变性,③使人们可以轻易地改变自己的上网角色。这种角色的不稳定性和多面性,使人们常处于矛盾的、相互冲突的道德选择和转换之中,给道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带来很大的压力,从而容易导致道德人格的异化。当然,这种条件下人格的异化现象,就其原因仍是网络活动者自我的目的自控性等网络学习的主体性的丧失所致。
  3 网络环境下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对策分析
  3.1 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选择力的信息资源库
  除了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学生通过查询、搜索等网络技术由学习者亲身去获取学习资源外,对于网络文化中的学生学习而言,提高其学习效率、提高信息查询的应该是教师为学生精心地设计与学习主体相关的信息资源库。
  首先,教师要为学生编制相应的网络课件。教育组织单位应当把教师组织起来,按照学科教学的要求组织教师撰写课程脚本、编制课件,实现传统的课程内容向网络教学课件的转变;同时从教育资源共享的出发,把相关的教学课件挂在网络上,以供学生完成课程学习的需要。其次,教师要为学生建设相关的信息库。学校应当鼓励教师广泛地阅读、精心地选择,收集与课程学习同步的,相关的材料,进行初步的综合、整理后再挂在网络上,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相应的网络学习资源库,以供学生在课程学习基础上的拓展性学习之需。再次,教师要为学生课后学习提供导航。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兴趣偏向、性格特点、疑难问题、认知障碍、决策失误等;特别对特定学习内容下的课后延续性学习、研究的内容与问题、参考书与文献、网站名与获取方法,从而使学生自主学习中少走“弯路”。
  3.2 引导学生在网络中学会寻找学习资源
  虽然网络上有大量信息供学生选学,但由于学生自身阅历、经验和知识水平的局限,面对纷繁的知识他可能不知该学什么、怎么学。而同样是面对纷繁的信息,教师却可能凭借自己的阅历、经验、知识优势去辨别、筛选大量的信息,并引导学生按照科学的规律进行自学。因此,教师要加强指导,特别是指导学生善于寻找学习资源。否则,网络带来的大容量信息无所用处,甚至造成消极危害。
  首先,要教会学生辨识知识与信息的方法。信息与知识、学科知识之间是存在区别的,需要教会学生从信息结构的有序性与开放性、结构优与劣等角度去识别信息与知识,有效地辨别一般信息、教育知识和学科知识之间的关系,为实现有目的的选择提供保证。其次,要培养学生围绕目的选择信息的能力,同时在选择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信息鉴别力,以保证在信息海洋中能够正确、理性地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而不至于被无关信息所“带走”,从而出现偏离学习目的的信息选择现象。
  3.3 把虚拟与现实交往有机结合起来,在网络中培养学生的社会性
  为了防止网络教育影响学生社会性的发展,我们应该将基于网络的虚拟性交往与基于人际的现实交往结合起来。一方面,坚持在现实生活中坦言网上活动。学生将自己的网络生活更多地呈现在同学面前,如经常查阅的网站、喜欢进入的聊天室等,让同学和朋友了解自己的生活。如果仅仅是局限在网络的文字交流,误解和歪曲是经常发生的,而现实生活中熟知你的亲友可以让你意识到这些误解和歪曲。这种现实与虚拟的对照中,有利于反思网络活动的利弊,促进网络活动的理性化。另一方面,坚持在网上袒露自己的现实生活。要让同学、网友更多地了解自己的现实个人生活,如家人、朋友和爱好等。这样对方就能够更多地感到你的存在,才能够建立更多的亲切感。这种在虚拟环境中袒露现实生活,有利于对现实生活的剖析、反思与改进,增加对现实生活的实在感,预防网络沉迷现象的发生,促进学生社会性的发展。④
  4 结语
  网络教育超越了时空的限制,给了学生了一个全新的自由学习空间,在这个自由的环境中学生能够充分地发挥自主性,实现主体性的发展。当然网络教育也存在着许多不足,容易使学生在这虚拟的空间中迷失自己,影响其自身主体性和社会性的发展。因此,我们应该扬长避短,发挥网络教育的优势,完善这种新的教育形式,让它更好地为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服务。
  
  注释
  ①王策三.小学生主体性发展试验与指标体系的建立测评研究[J].教育研究,1994(12).
  ②陈青松.网络信息技术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J].教育纵横,2007(12).
  ③唐智松.网络文化中教育引导的遭遇与对策[J].教育科学研究,2006(5).
  ④唐智松.由自与自制[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8825109.htm